○ 文/本刊記者 陳 躲
經歷二氧化碳市場巨變,華東液碳從單一提純加工業務向油田驅油業務格局發展,完成艱難蛻變。
去年開始,中石化華東石油局液碳公司(以下簡稱華東液碳)的員工就開心地在為其而立之年準備生日禮物。
但就在一年半之前,這家公司還在生死線上艱難掙扎。面對二氧化碳市場的變化,華東液碳站在轉型的岔路口,堅定抉擇走改革之路。盡管過程并不平坦,但華東液碳正在期待著羽化成蝶。
江蘇是二氧化碳生產與消費大省。1984年,華東液碳創立后,便將二氧化碳氣田開采、提純加工作為自己的主營業務。
經過多年發展,通過完善二氧化碳提純加工技術,華東液碳在二氧化碳銷售企業中獨領風騷,更成為國家食品添加劑液體二氧化碳標準的起草單位之一。
2005年前,從事二氧化碳提純加工業務的企業并不多,加上二氧化碳市場需求旺盛,華東液碳的日子過得很滋潤。
但市場總是充滿變數。
供不應求的市場狀態在2008年達到頂點后戛然而止。此后,隨著全球經濟的動蕩,作為大宗工業氣體的二氧化碳在整體經濟形勢疲軟的情況下,供大于求的矛盾變得日益突出。
只有退潮時,才能看到誰在裸泳。
由于前幾年利好的市場局面,令江蘇省從事二氧化碳提純加工的企業驟增。截至2012年,這類企業達到21家,年產能90萬噸,但當時江蘇省的市場容量僅有60萬噸。產能過剩導致當地液體二氧化碳價格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同年,該省內多達10余家企業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其中3家完全停產。
華東液碳也因為多方面原因成為停產企業之一。
2012年2月起,該廠二氧化碳生產裝置一直處于停產狀態,市場供應也隨即全面停止。直到三個月后,華東液碳才開始逐漸恢復生產,但迎接他們的并非好消息。
“恢復生產供應以后,公司客戶從2011年的49家萎縮至29家。即便是這29家客戶,提貨量也比2011年減少了1/3以上。”華東液碳總經理陳興明告訴記者。
與此同時,長達近100天的停產對客戶忠誠度也產生了極大影響。原本是客戶唯一供應商的華東液碳卻變成了客戶供應商的“備胎”。
忐忑地度過2012年,2013年的日子并未好轉。一紙“849號文”的出臺,令本已處在生死線上的華東液碳雪上加霜。

●作為華東液碳采用二氧化碳驅油的油田之一,臺興油田注入二氧化碳后日產油量顯著提升。供圖/顧 鋒
2013年4月27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推動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試驗示范的通知》([2013]849號文),提出“加強對二氧化碳天然氣藏(田)的開采管理,嚴格限制以利用為目的二氧化碳氣藏(田)開發,逐步關停現有氣田,推動捕集所獲的二氧化碳實現多方式、多渠道的資源化利用,提高試驗示范項目經濟效益”。
作為從事二氧化碳氣田開采的企業,華東液碳的領導班子意識到,如果僅僅局限于傳統銷售市場,依靠原有技術手段,企業將最終走向沒落。上述政策的推出,令華東液碳痛定思痛,堅定了改革的決心。
華東液碳大力開展二氧化碳驅油業務,并形成二氧化碳傳統市場銷售和油田驅油業務雙輪驅動的發展格局。
在京都議定書中,二氧化碳、臭氧、氧化亞氮、甲烷、氫氟氯碳化物類、全氟碳化物(PFCs)及六氟化硫被確定為溫室氣體。其中,二氧化碳被認為是氣候變化乃至造成嚴重自然災害的“罪魁禍首”。
如果將二氧化碳注入能量衰竭的油層,卻可提高油氣田采收率。這已成為世界許多國家石油開采業的共識。實驗和研究表明,利用二氧化碳驅油的采收率可達37%,比注水開發提高13%。
事實上,從2005年開始,華東石油局就進行二氧化碳驅油先導試驗工作,其中華東液碳加入了華東分公司CS油田的項目。
這塊于2005年7月注入二氧化碳氣的油藏,截止到2013年,累計注氣量達18.82萬噸,增油6.1萬噸,換油率達到3.1:1(3.1噸二氧化碳驅替1噸油),提高原油采收率4.3%,為該油田增加經濟效益2.67億元,油田綜合含水率從24.83%降至12.22%,減少污水處理費用近200萬元,救活了油田134萬噸未動用儲量。
強有力的數據讓華東液碳看到了新的發展前景。
經過前期調研,華東液碳領導班子在華東石油局二氧化碳驅油先導試驗成功的基礎上,積極尋求上級領導的支持,廣泛征求公司內部意見,決定利用公司在二氧化碳領域的技術優勢,搶抓機遇,加大在專業化驅油方面的服務力度。
“江蘇地區油藏地質條件和采油的迫切需求,使我們看到驅油業務廣闊的市場空間。而我們具有開展驅油業務的先天優勢,可以快速打開市場。我們的目標是要將二氧化碳從夕陽產業變成朝陽產業。”陳興明笑著告訴記者。
華東液碳最終決定大力開展二氧化碳驅油業務,讓二氧化碳從“上天為害”變成“入地為寶”,并由此形成二氧化碳傳統市場銷售和油田驅油業務雙輪驅動的發展格局。
新的發展格局雖已確定,但轉型之路并非一帆風順。
在執行發展驅油業務之初,華東液碳就遇到了阻礙。
對從未離開過廠區的員工而言,油田服務是一個相對陌生的領域,因此一開始自愿報名前往的員工相對較少。
“我們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員工才逐漸接受并適應這項新的工作。每過一年,我們都會將油田服務人員與總部人員進行崗位互換。”陳興明表示。
為了讓油田服務人員安心工作,華東液碳按照中石化油田服務人員的標準,及時解決他們在野外的生活問題,而且在基地安裝網絡,豐富員工業余生活。
“雖然這里工作比以往辛苦一些,但只要企業好,我們就好。”華東液碳二氧化碳驅油隊紅莊凈化壓注站站長王俊峰笑著告訴記者。
而除生活以外,員工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技術問題。由于提純和驅油技術相差很大,華東液碳特別邀請相關專家到現場進行指導,手把手地對進入油田工作的員工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培訓。
現在,華東液碳已經擁有一支四十人左右的油田驅油隊伍,服務的油田對象也由一個增加到五個。
“以往,一些油田對二氧化碳驅油持模棱兩可態度。但通過近兩年的嘗試,油田真正嘗到通過注氣達到增加油產量的甜頭。這一方法得到認可后,油田也逐步加大了投入力度。”中石化華東分公司二氧化碳研究專家錢衛明表示。
今年5月5日,華東分公司JN油田Ⅰ區塊低產低效油井J2-2HF井進行二氧化碳吞吐試驗,壓注二氧化碳870噸,燜井15天后,于6月4日開井放噴。截至6月30日,J2-1HF井平均日產油7.97噸,日增油6.41噸;J2-2HF井平均日產油3.59噸,日增油1.74噸,為該區塊在短時間內增加經濟效益92.6萬元。
轉型發展為華東液碳帶來新的發展氣象,也讓公司員工對企業的發展充滿了信心。
華東液碳生產部副經理郭鑫說,今年是他加入華東液碳的第十年。但他笑稱自己是這個企業的“年輕人”。“與2012年人心惶惶的情景相比,現在華東液碳正在向好的方向壯大。這也是我們工作的動力和助推力。”郭鑫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