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華 汪洋
摘 要 現行高職數學教學大多是以“教”定“學”的教學模式,教學現狀和教學效果堪憂。而任務驅動教學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和學生為主體的“三為一體”的教學法。本文淺談任務驅動教學法在高職高數教學的應用。
關鍵詞 任務驅動法 高職高數教學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
Talking about Task-driven Pedagogy in Vocational
College Advanced Mathematics
HE Yuhua, WANG Yang
(Cha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212)
Abstract Most of the existing vocational mathematics teaching is "teaching" fixed "learning" teaching mode, teaching status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worrying.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ask-driven teaching are task-oriented line, teacher-led and student-centered "three for one" pedagogy. This paper talks about the applications of vocational teaching task-driven teaching method in vocational advanced mathematics teaching.
Key words task-driven pedagogy; vocational advanced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ching
課堂教學模式是教師在課堂上針對學生學習而使用的教學方法,也就是孔夫子說的“因材施教”。課堂教學應具有二重性,一是教師的“教”,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之人”,是課堂教學的“主導”。二是學生的“學”,是課堂教學學習的“主體”。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統一體。
1 高職高等數學教學現狀
現行高職高等數學教學,從“教”方面來看,老師一般以老師講授、學生聽課為主的教學方法。二是: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的“接受”。從“學”方面來看:高職大規模擴招,高職學生的文化素質和素養整體下降,數學思維能力相對薄弱,學生集中聽課時間不長;而高數課程是概念、符號、定理、法則、公式等較多,致使大多數學生聽高數是“云里、霧里,模糊不清”,課堂上學生的“學”處于被動狀態。可見現行高職高等數學教學是“教”與“學”處于分離狀態,即是以“教”定“學”的教學模式。教學現狀及教學效果堪憂。
改革教學模式,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通過任務驅動教學法在高職數學教學探索與實踐,筆者認為是一種有效教學法。
2 任務驅動教學法基本含義
任務驅動是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一種教學方法,它符合探究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方法一方面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課前根據學生實際和教學內容,寫好教學提案,給出學習任務。另一方面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根據老師設計的教學任務,在教師引導下對任務的進行解剖、分析、討論、查閱資料,明確學習目標,然后學生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找到完成任務的方法;通過完成任務,來實現知識建構,獲得新知。
任務驅動教學的基本特征是:任務、教師、學生三者的互動,即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和學生為主體的“三為一體”的教學法。這種教學法可將現行高等數學“教”與“學”的分離狀態有機統一,實現課堂教學的作用。
3 任務驅動法在高數數學教學中的案例分析
3.1 任務驅動法基本環節
創設情境—確定任務—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效果評價等四個基本環節。
3.2 高等數學教學在任務驅動法中案例分析
以高職高等數學數列極限這一節教學為例剖析任務驅動法的各環節。
(1)任務驅動法第一環節是創設情境:情境陶冶模式的理論依據是人的有意識心理活動與無意識的心理活動、理智與情感活動在認知中的統一。教師創設情境使學生學習的數學知識與現實一致或相似的情境中發生。學生帶著“任務”進入學習情境,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建立數學模型,使學生對新的數學知識產生形象直觀和懸念。
在數列極限這一節教學教師設置以下教學情境
情境1:極限理論產生及發展史(PPT)
情境2:展示我國古代數列極限成果(電腦軟件制作圖形演示):我國古代數學家劉徽計算圓周率采用的“割圓術”,結論“割之彌細,所失之彌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再割,則與圓周合體而無所失矣。”
情境3:極限與微積分的思想(PPT):微積分它是一種數學思想,“無限細分”就是微分,“無限求和”就是積分。無限就是極限,極限的思想是微積分的基礎,它是用一種運動的思想看待問題。
直觀、形象的教學情境能激發學生聯想,喚起學生認知結構中相關的知識、經驗及表象,讓學生利用有關知識與經驗對新知認識和聯想,從而使學生獲得新知,發展學生的能力。
(2)任務驅動法第二環節是確定任務:任務驅動法中的“任務”即是課堂教學目標。任何教學模式都有教學目標,目標處于核心地位,它對構成教學模式的諸多因素起著制約作用,它決定著教學模式的運行程序和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組合關系,也是教學評價的標準和尺度。所以任務的提出是教學的核心部分,是教師“主導”作用的重要體現。
如數列極限教學課中,根據創設的情境以上案例中確定任務:
①極限理論的是產生于第幾世紀,創始人是誰?它為微積分主要貢獻是什么?
②詩句中“萬世不竭”“割圓術”演示體現了什么數學思想?“割圓術”中,無限逼近于什么圖形面積?結合課本思考數列極限的定義的內涵?
③無限與極限之間關系?什么叫微積分?極限與微積分的關系?
④知識建構:A數列極限無限趨近與無限逼近意義是否相同? B函數極限形象化定義如何?它與數列極限的區別與聯系?C用圖形說明函數值與函數極限的關系?
教師在提出問題(任務)時一定要符合學生認知和高職學生心理特點,教師的問題應簡單扼要,通俗易懂。問題一定要讓學生心領神會,能進入學生課堂,突現學生主體性地位。
(3)任務驅動法第三環節是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問題提出后,學生觀看問題情境,積極思考問題。一是真正從情境中得到啟發,課堂上由學生獨立完成,如以上任務①、②;二是需要教師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如需要搜集資料、相關知識、圖片、如何獲取相關的信息等,強調發展學生的 “自主學習”能力,而不是給出答案,如以上任務③。對于任務④則需要學生之間的討論和交流、合作,教師補充、修正、拓展學生對當前問題的解決方案,也是本節課新知構建。
(4)任務驅動法第四環節是效果評價:對學習效果的評價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方面是對學生當前任務評價即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評價;如本案例中,通過數列極限直觀和形象化情境,激發學生聯想,喚起學生認知結構。在計算圓周率直觀和形象化率無限“割圓術”化圓為方的“直曲轉化,無限逼近”的極限思想,教學時借助多媒體展示無限分割過程,最終趨近于常數;體會極限的思想方法。另一方面是對學生自主學習及協作學習能力的評價。如微積分與極限的關系,則是下階段學習內容,需要學生去探索,這一過程可以學生評價互評,也可以是老師點評,也可以是師生共同完善和探索,得出結論。
通過對本案例分析“任務驅動法”是“教師—任務—學生”,三者融為一體的教學法,是雙邊“互動”的教學原則,“教與學”雙方形成合力。而不是以“教”定“學”被動的教學模式。
4 任務驅動法的作用
4.1 明確學習目標
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教師教學有主線,學生學習有目標;教師教學思路清晰,學生學習目標明確,學習內容更易掌握。
4.2 主動參與,激發學習興趣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課前有教師設計的教學任務,學生有目標。課上有教師的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不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的傳授,而是有目的、有意識地跟著任務去思考和探索。 學生通過完成任務,體會到探索的快樂, 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3 從任務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采用任務驅動教學,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圍繞任務進行的,任務將教學內容融合在一起,這種教學過程既是學習新知的過程,也是綜合應用新知的過程;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將書本知識與實踐知識有機結合,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能力。例如:講概率與統計這一門課程時,在統計調查、整理、分析、顯示等章節教學時,教師根據我院學生消費觀模糊,花錢如流水等問題。給學生布置任務是:統計調查當代大學生月消費水平(以本校大學生為對象)這一任務。任務布置后,學生設計了不同的問卷,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合作完成得很好,學生用Excel很好完成了數據統計工作。通過數據表格,數據的條形圖、餅形圖、折線圖等顯示。這一任務驅動,學生不僅掌握了這些章節知識結構;而且數據分析得合情合理,向大學生提出了合理的消費水平,對當前的消費有了新的認識,學生提出了合理開支,倡導大學生應養成勤儉節約的作風。通過任務的完成,學生既學習了統計課程,同時提高了學生對消費的認識,還鍛煉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從任務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綜合應用能力,這正是教育本質功能。
當然教師布置任務不應立即給出答案,教師重在培養學生注重掌握方法,鼓勵學生主動創新,不限定完成任務的方法和思路、形式,為學生發揮想象力和自由創作留有余地。真正實現“授人以漁”,鼓勵學生大膽創新的教學目標。
總之“任務驅動”教學法的主要特點就是“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改變了以“教”定“學”的被動教學模式,創造了以“學”定“教”、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的新型學習模式。
參考文獻
[1] 樊永強.淺析任務驅動教學在技校中的應用.圣才學習網,2012-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