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感恩教育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大學生道德修養、構建和諧校園和落實高校教育發展與改革具有重要意義。開展高校感恩教育應從教育理念、制度規定、主要渠道、溝通機制和個人修養等方面入手,立體覆蓋,持之以恒,以增強高校德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高校 新歷史時期 感恩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1-0022-01
一 始終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知行統一”的教育理念,營造濃郁的校園感恩文化
大學精神是大學的靈魂,是大學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所在,是在大學自身發展過程中長期積淀形成的激勵、指導和規范大學生行為的價值體系,以及體現這種價值的獨特氣質。大學生的這種精神一旦形成就會滲透到各階段成長的各種文化教育載體中,并在大學階段各種教育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高校教育者在培養過程中應通過積極的向上心態、嚴格的管理制度、多樣的文化活動等來營造良好的感恩文化。
二 感恩教育實施過程中的幾個重要抓手
1.強化教師在感恩教育中的榜樣作用
教師對學生的感恩教育開展過程中一方面教師通過課堂,對學生進行感恩意識的傳授與滲透、積極的引導;另一方面教師自身高尚的師德、淵博的學識和對學生無私的關愛就是對大學生而言最好的感恩教育。英國心理學家彼得·麥克費爾等創立的體諒模式中重視學生情感的培養,強調德育中的情感關懷、體諒和感情移入,推崇教育者的表率作用,這些也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由此可見,在學生感恩教育中教師的表率作用非常重要。所以,高校在開展感恩教育的同時,也應重視師德建設,在學生心中樹立起教育者的崇高形象。
2.促進大學生感恩意識要以黨團建設為抓手
高校里除了課堂教學以外,通過一切黨團活動開展第二課堂教育,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有更加豐富的實踐方式,幾乎在大學學習的每個環節,都可能成為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課堂。
第一,在各類專題教育中開展感恩教育。如新生入學教育。每年的8月和9月,是大一新生進入新的階段和開始自己人生新起點的時候。此時大部分學生遠離家鄉、父母、親朋獨自在外求學,心理上存在一個“斷奶期”。這時學校利用開學典禮、軍訓教育、專業教育和家長座談等契機開展感恩教育,對強化學生的感恩意識具有重要的幫助。形勢與政策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畢業生離校教育等都是開展感恩教育的良好契機。
第二,在各類校園文化活動中開展感恩教育。如舉辦感恩專題辯論、名人講座等活動,開展大學生志愿者服務,到敬老院,兒童福利院等單位開展學雷鋒活動,開展“尋找我身邊的優秀共產黨員”等主題活動,增強黨團員的奉獻意識和感恩意識。既活躍了校園文化生活,又加強了大學生的感恩意識,效果顯著。
第三,在助學工作中開展感恩教育。目前,國家對大學生的資助力度逐年加大,高校輔導員和班級導師可有效地利用每年的獎、助、貸、減、免等資助政策,對大學生進行有效的感恩教育。如在評選之前先開感恩教育會,明確大學生的使命與責任,列舉學生中的先進事例,由此提高大學生的感恩意識,讓他們知道國家的培養、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誨、親友的關愛,都是恩情,從而樹立知恩圖報,進而上升到報恩的意識。
3.重視在管理和服務中進行感恩教育
管理和服務是高校感恩教育不可或缺的環節,通過“剛柔并濟”的特點,用管理的強制性來規范人,用服務的滲透性來感化人,一方面,根據目前在校大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在心理和生理方面還尚未成熟,自制能力較差,所以管理上不可忽視。另一方面,由于服務活動的廣泛性和實踐性,使得服務的過程對大學生的道德教育具有較強的滲透性。
三 加強傳統感恩文化教育,引導大學生注重自我修養
當今社會,隨著社會節奏加快,就業壓力的增大,大學生的學習也變得功利和浮躁,自身人文素質和中華傳統美德的缺失也是一個普遍的現象。所以,在這個更加崇尚個人奮斗的時代里,我們一定要弘揚傳統文化的精髓,讓大學生們知道,科學技術知識固然重要,但離開了人文素質的滲透,“人將不人”,社會在向前發展,文化也需傳承。只有將“致真知”與“致良知”有機地統一起來,大學生將來才能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總之,處處都可以成為感恩教育的場所,時時都可以成為感恩教育的時機。新歷史背景下,面對新問題、新挑戰,高校教育者應轉變觀念,努力探索,通過德育教育的引導,使大學生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從而提高高校思想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馮剛.弘揚和培育大學精神 推進高校德育創新與發展[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上半月),2007(11)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
[3]祁歡.構建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的長效機制[J].教育探索,2009(3):111~112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