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當前農村寄宿制小學的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普遍存在的問題,深入分析了存在這一問題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有針對性的建議,為農村寄宿制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借鑒。
【關鍵詞】寄宿制 小學生 心理健康 解決策略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1-0198-02
一 問題提出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結構變化和國家政策的影響,農村出現了大批青壯年勞動力涌向城市,由此農村地區出現了大量的留守兒童,同時由于農村地區一些學校進行布局調整、撤點并校等原因,而形成了當前農村寄宿制小學的現狀,雖已有研究表明,農村寄宿制小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律、成熟、生活自理能力以及學生的社交能力等方面有積極的影響,但是農村小學寄宿生普遍存在著孤獨、抑郁、焦慮、社會退縮、厭學、攻擊性行為等心理健康問題。
二 影響農村寄宿制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自身因素
第一,遺傳因素,在農村有部分兒童有先天智力問題,這使得他們不能正常地學習,也必然會產生一些心理問題。
第二,小學生身心因素的發展,小學生在其身心發展過程中有特殊的障礙,如情緒障礙、意志障礙、人格障礙等,主要表現在自我調節能力差、自控能力不強、情緒反常、意志薄弱、容易產生焦慮、抑郁、孤獨以及人際關系緊張等方面。
第三,自我意識發展,小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使他們覺得自己已經能像“大人”一樣可以獨立處理事情了,但由于意識、判斷能力還不夠完善,對于許多思想和行為都是盲目學習和模仿,因此當孩子有不良想法、行為時,如若不及時的加以引導,而任他們自由發展,他們心理的能量得不到合理釋放,產生過度抑制、過度興奮、盲目沖動等,造成了不該發生的心理問題。
2.家庭因素
家庭是兒童社會化的最初場所,其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家庭結構、家庭人際關系、家庭教育方式等,直接影響著兒童的心理健康。
第一,家庭成員的關系。家庭內部成員之間關系和睦相處,孩子性格樂觀開朗容易適應環境,如果父母離異或家庭成員關系緊張,容易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產生極大的不良影響。
第二,家庭教育方式。家庭的教育方式主要有四種:放任型、專制型、民主型、權威型。民主型的教育方式下成長的子女經常有較強的獨立性和個性意識、性格活潑、大膽、善于與人交往和取悅他人;專制型的教育方式下成長的子女經常有叛逆、報復心理,不信任人的個性缺陷;放任型教育方式下成長的子女常具有比較霸道、任性等心理特點;權威型的教育方式下成長的子女常具有自立自信、探索精神。
第三,家庭成員的榜樣作用。小學生正處于自我意識發展的關鍵期,在心理上還未達到“心理斷乳期”,所以在行為參照和行為判斷主要模仿家庭有權威的成員。如果家長自身的思想素質和行為規范都有欠缺時,則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時間長了孩子會失去行為的指南,易走向歧途。
3.學校因素
學校是兒童社會化最重要的場所,學校是向個體系統傳授社會規范、價值觀念、知識與技能的機構、價值標準、禮儀與傳統的地方。在寄宿制學校中,學校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影響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學校的環境。對于寄宿制的小學生來說大多時間都是在學校度過的,學校的環境至關重要的,在農村的許多寄宿制學校,校園設施簡陋,僅有操場的兩個籃球架,可供學生課間娛樂的設施幾乎沒有,這對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是極其不利的。
第二,師資力量。在農村寄宿制小學里面,教師的編制有限,許多音樂、舞蹈類的課程根本無法開設,許多任課老師還兼職生活老師,對于這種身兼數職的老師來說,教學任務繁重,同時對學生的監管更是力不從心,所以這些老師在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得不足。
第三,教育理念。農村寄宿制小學的教育只重視學生成績和安全管理,在課程安排也未開設心理健康輔導課和專業的心理輔導老師,并且課余生活還以學業為主,這對于寄宿制學生的健康成長是不利的。
三 解決農村寄宿制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建議
1.學校方面
利用現有條件,爭取創造優美的校園環境和更多的娛樂設施,盡量在課余時間舉辦一些文藝節目,如書法、繪畫、舞蹈、音樂等,豐富小學生的課余時間,讓小學生把寄宿制學校當成健康成長的樂園;學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引導小學生積極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培養他們的社交技能;提高教師素質、擴大教師隊伍,注重于學生的心理溝通。同時應配備心理輔導老師,開設小學生心理輔導課程,為小學生提供心靈情感的關懷。
2.家長方面
作為家長應該在行為上為孩子樹立榜樣,家庭上給這些寄宿制的小學生提供一個和諧溫暖的家庭氛圍,讓一周回一次家的小學生感受到家的溫暖;家長平時應該有正確的教育觀,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孩子,多以民主的方式多和孩子溝通、交流,多傾聽、接納孩子的想法,及時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狀況;家長平時不能一味關注孩子的成績,應多和學校老師溝通,家庭和學校合力育人,從而提高寄宿生的心理適應能力。
3.小學生自我方面
教會小學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小學生自己應該學會:自我評價、自我監督、自我激勵、自我管理、自我改造和自我修養。要培養寄宿小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的方法有很多:
(1)學會放松:當遇到緊張的情緒的時候,學會自我放松;(2)學會傾訴:當遇到不開心或不明白的事情時可以主動找同伴、找老師傾訴,學會自我教育,這對寄宿小學生的成長都是很有好處的。
參考文獻
[1]胡瑜.溫州市寄托兒童人格及其他心理特征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
[2]李斯靜、司漢武.寄宿生活對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研究述評[J].理論觀察,2013(4):139~140
[3]王莉.農村寄宿制小學生情感關懷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1(12):54
[4]葉敬忠、潘璐.農村小學寄宿制問題及有關政策分析[J].中國教育學刊,2008(2):2~3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