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SWOT(Strengths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s)分析法分析了西安培華學院的現實狀況和發展需求,從規模發展向內涵建設轉型、構建合理的師資隊伍、以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為導向優化專業設置、產學研結合提升就業質量等方面構建西安培華學院的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民辦高校 核心競爭力 SWOT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1-0030-02
一 西安培華學院簡介
培華學院歷史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1928年西安第一女子平民職業學校,1984年由著名教育家姜維之教授在恢復原培華女職的基礎上創建了西安培華女子大學,2003年經國家教育部批準升格為本科高校,并更名為西安培華學院。2007年成為西部首家擁有學士學位授予權的民辦高校,曾被評為中國十強民辦高校、改革開放30年中國民辦教育成功典范、改革開放30年中國十大就業質量示范院校。培華學院是陜西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縮影。
二 西安培華學院SWOT分析
1.西安培華學院的優勢(Strengths)
西安培華學院的優勢主要有:(1)辦學歷史悠久,辦學定位準確,管理嚴格,多次獲得各項榮譽,影響力廣泛。(2)先進辦學理念引領綜合素質培養。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積極探索、構建和實施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3)重視教學管理,營造良好學風,始終把教學工作放在首位,領導親自抓教學改革,并從經費、制度、管理服務和后勤保障等方面支持教學管理,學風建設好。(4)信息化建設成效顯著,學校自主研發了基于云服務模式的教育云管理服務平臺。2013年,率先實施了MOOCS的試點,開設網絡在線公共選修課程200多門,滿足了學生開闊知識視野和發展個人潛能的需要。
2.西安培華學院的劣勢(Weakness)
第一,師資總量和結構不夠合理。教師總量和“雙師型”教師數量不足。專任教師838人,生師比19.5∶1,與教育部要求的生師比18∶1還有一定差距。“雙師型”教師僅有155名,難以充分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博士和副高以上職稱的教師數量偏少,高職職稱教師年齡普遍偏大,年輕教師居多,中年骨干教師不足,教師隊伍尚未形成合理的梯隊結構。
第二,校企合作的廣度和深度有待加強。近年來,圍繞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目標定位,學校與企業開展了校企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仍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廣度,體現在全方位校企合作局面尚未形成,部分新專業校企合作工作剛剛起步,全方位校企合作的局面尚未形成,校企合作深度不夠。校企深度合作的內涵是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
第三,招生專業結構不均衡。2013年學校本科層次計劃招生3990人,實際錄取4298人,報到4089人。部分專業招生計劃與錄取人數差異較大,日語專業計劃招生225人,報到26人;財會本科計劃招生310人,報到1544人。
3.西安培華學院的機會(Opportunity)
陜西省政府出臺《關于進一步支持和規范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從2012年起每年拿出3億元對民辦高等教育進行扶持;建立和完善分類管理體制,將陜西民辦高校和民辦高等教育助學機構分為非營利性和營利性兩類,落實其在稅費和用地方面與公辦高校同等的優惠政策;要求建立民辦和公辦高校教師合理流動機制,保障民辦高校教職工在資格認定、職稱評審、考核評價等方面與公辦高校同等的待遇。
4.西安培華學院的威脅(Threats)
當前民辦高校面臨的最大威脅是生源減少帶來的挑戰。隨著人口出生率的下降,生源下降。高考生源在2008年達歷史最高人數1050萬,之后開始下降,最近兩年已累計下降了200萬,并呈現加快下降趨勢,可能延續至2017年到2020年前后。高等教育學齡人口在2025~2033年將有所增加,但在2033年之后又會下降。因此,就生源總量而言,未來15年內民辦高校的招考形勢非常嚴峻。
三 構建西安培華學院核心競爭力的思路框架
1.實現由規模發展向內涵建設轉型
在生源減少的趨勢下,傳統的規模發展路徑已難以適應民辦高校發展的方向,必須實現規模發展向內涵建設的轉變,走質量立校道路,凸顯教學特色,注重學生的個性化培養,這是構建培華學院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2.構建合理的師資隊伍
師資隊伍流動性大、高職職稱教師多來自公辦高校退休兼職教師是民辦高校師資隊伍建設中存在的普遍問題。民辦高校教師待遇偏低、職稱評審較難,難以留住優秀教師。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構建教師的激勵機制,合理提高教師待遇,為教師的職業發展創造條件是構建合理師資隊伍的關鍵。
3.以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為導向優化專業設置
《意見》提出支持民辦高校在國家專業目錄內自主設置專業、調整專業方向、開設課程、確定教學方式,具備條件的民辦高校申請學位授予權,擴大辦學自主權,這是培華學院的機遇,應當充分進行專業調研,改變招生專業的結構性失衡狀況,針對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優化專業結構設置,提高學生就業率。
4.產學研結合提升就業質量
《意見》鼓勵民辦高校開展科研,非營利性民辦高校在科研課題立項、課題申請、招標、成果評審與轉化、財政撥付科研經費等方面給予了支持,在現有校企合作的基礎上,要進一步拓寬合作的廣度和深度,提高學生的就業質量。
參考文獻
[1]李勉媛.談地方高校核心競爭力的內涵及提升策略[J].教育探索,2013(1)
[2]王東民.陜西民辦高校自身發展的深層思考[J].陜西教育(高教版),2012(Z1)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