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型教育轉變成大眾型教育,大學生就業的主要形式也轉變成“雙向選擇、自主擇業”。針對于此,就需要大學生提前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本文介紹了職業生涯規劃的發展和地方高校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地方高校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上的一些措施。
【關鍵詞】地方高校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1-0042-02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為主”管理體制,高校擴招等制度的實施,地方高校的數量激增。同時,經濟發展快的城市為了適應當地經濟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投資興辦了一批高校,導致地方高校數量越來越多。我國的高等教育也由精英型教育轉變為大眾型教育,“雙向選擇、自主擇業”成為大學生就業的主要形式,這就需要大學生要為未來就業提前作好規劃。
一 職業生涯規劃的含義和發展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組織或個人把個人發展與組織發展相結合,對決定個人職業生涯的個人因素、組織因素和社會因素等進行分析,制定有關對個人一生中在事業發展上的戰略設想與計劃安排,①是通過對個人興趣、能力以及個人發展目標的有效測試、規劃,結合社會的發展和職業的要求,依據現實條件和機會所制定的個人化的實施方案。職業生涯規則包括五大要素:知己、知彼、抉擇、目標、行動。其中,知己、知彼是抉擇、目標、行動的基礎,其內容包括自我評估、生涯機會評估、職業選擇、設定職業生涯目標、制訂行動計劃、評估與反饋六個步驟。大學時代正處在職業生涯規劃的關鍵階段,這個階段大學生的自我能力提高較快,其職業興趣逐步趨于穩定,對未來職業生涯的預期開始形成,這就需要大學生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做出關鍵性的決策。
職業生涯規劃于20世紀初起源美國,最初只是作為解決失業、就業問題的一項工作。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得到了積極的推廣和實施,20世紀80年代生涯規劃理論又有了新的發展。現在生涯規劃已成為現代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其名稱也由最初的“職業指導”變成為“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生涯規劃在國外已有幾十年的發展歷史,我國在職業生涯規劃方面起步較晚,即使現在有部分高校將職業生涯規劃納入到學生培養計劃中,由于沒有引起足夠重視,還是不能避免職業生涯規劃輔導水平不高,可操作性不強的現象。許多高校的師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意義作用認識不清,對職業生涯規劃的內容、方法缺乏系統深入的了解,職業生涯規劃在我國是一個有待發展的新課題。
二 地方高校在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壓力和問題
1.定位不準,服務地方經濟不強
社會對人才需求是全方位的,既需要學術型人才,也需要技術型、應用型人才。特別是在一些欠發達的地區,有些高校不以地方經濟需求為導向,置身于社會之外,不顧自身條件,向一流大學看齊,盲目追求學校規模大、學科專業多、人才培養規格高,忽視地方經濟的優勢、特點,造成辦學模式相似、缺乏個性、競爭力不強,缺乏為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服務的能力。
2.經費短缺,人才匱乏
雖然國家不斷加大對高等教育的投入,但一些地方高校由于近些年來規模發展較快,基礎建設投入大,經費相對更加緊張。在地區經濟發展較好的地方高校由于得到當地政府的扶持,發展相對順利許多。在地區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地方高校,就會出現入不敷出、“拆了東墻補西墻”的現象,導致高校教學條件無法改善、教職工待遇無法提高,難以吸引高層次人才。更有甚者,由于地方高校難以提供良好的發展條件,對現有人才也很難留住,出現人才流失嚴重的現象,辦學質量受到嚴重制約。
三 地方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現狀
1.地方高校發展的滯后性以及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淡薄
筆者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學課堂討論時,近90%的大學生之前從來沒有聽說過職業生涯規劃這門課程,85%的學生從來沒有對自己的職業進行過正規的規劃。由于筆者在經濟欠發達的地方高校工作,較多的大學生對就業信息的收集和整理體現出被動性,認為等到畢業再進行也不遲,將職業生涯規劃簡單地等同于就業前的短期培訓。一些大學生認為學習職業生涯規劃就是找工作,還有些學生沒有完全轉變觀念,認為大學生找工作肯定沒有問題,另外,有些學生對專業前沿、行業前景、市場動向不熟悉,沒有明確的計劃和行動方案。
2.對地方人才的供求及與自己相關的職業認識不足
以筆者所在學校的調查顯示,76%的學生對當地經濟的發展不了解或知之甚少。這也表明學生缺乏社會實踐,對自己所能從事的職業的實際需求缺乏信息來源的途徑,對社會、人才市場的供需狀況不清楚。對自己的能力、特長沒有明確的認識,自我認識程度不夠。這就造成大學生不清楚自己適合和喜歡什么樣的職業,對職業取向的模糊和對專業學習的應付現象,處于迷茫的狀態,害怕走出校園、接觸社會。
3.由于地方高校經費緊張,缺乏系統、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
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必須是在對自己進行正確的評估以及對職業進行全面理解之后才能進行的。在高校從事職業生涯規劃課教學的教師大多屬于兼職教師,接觸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時間不長,急需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方面專業化的培訓和系統的學習。同時由于地方高校資金緊張,在大學教育過程中常常出現師資隊伍、測量設備的不足,很難對大學生進行全面、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培訓和指導。
四 地方高校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幾點意見
1.服務地方經濟,提高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
地方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應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在以突出地方經濟優勢和特色上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目前,由于較多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仍薄弱,缺乏職業生涯規劃能力,所以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感到迷惘、困惑。大學生對所學專業所能從事的職業不是太了解,更不了解求職目標應具備的素質和能力,不知道在大學期間需要進行哪些針對性職業技能和素質的準備。部分大學生臨近畢業參加招聘會時,才知道用人單位不僅看重大學生的“求職目標”,還看重大學生大學期間做了怎樣的準備,如取得過什么與求職目標崗位相關聯的證書、參加過什么社團活動、有哪些實習和兼職經驗等。
2.結合地方實際,以專業為依托確定職業目標
地方高校除了在專業的設置上要與地方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相適應外,還要依據大學生的專業特點幫助和引導大學生確定自己的職業目標,以便于讓大學生在校期間能全面地、有針對性地發展。由于沒有工作實踐經驗,大學生缺乏確定一個明確目標職業的能力。高校相關部門可以選擇一些簡單、操作性強的方法幫助大學生確定自己的職業目標,如先定向再定位的方法。定向,就是根據大學生現在所學的專業,來確定自己未來的職業方向。定位,就是大學生需要對已確定方向的職業群進行更深入的探索,需要注意的是,定向時需盡量擴大自己的職業選擇范圍,定位則需要盡量縮小自己的職業選擇范圍。這就需要大學生通過在大學期間參加招聘會、實習、兼職等方式進行實踐和體驗,感受所選職業是否適合自己,是否與自己的主觀想象一致。
3.依據地方特色,有針對性地進行大學生職業規劃指導
地方高校的基本職責之一就是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人才。中國經濟發展很不平衡,每個地區的發展各不相同,如沿海地區和內陸邊遠地區的經濟發展格局就不相同,其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就具有不同特點。高校應依據當地經濟發展的特點,指導大學生的就業。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是客觀存在的,雖然國家非常重視大學生的就業問題,為大學生就業提供各方面的政策支持,雖部分緩解矛盾,卻難以予以根本解決。高校應提高重視,將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貫穿在整個大學教育的始終,而不只是在大學生畢業前才開展的一項工作,應從大學生入學開始就進行學習興趣與專業學習目標的培養,教學做到有的放矢,切合實際,幫助和引導大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使學生能順利進入社會。
4.以發展為目標,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
高校的發展只是依靠國家和地方政府的資金投入是遠遠不能滿足的,高校應依靠自己的科研團隊為地方發展戰略提供科學依據,提出有效措施。如實現校企合作,不但能為大學生的實習實踐提供基地,還能使大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方面有很好的實踐指導作用。這就需要高校建立起一支結構合理、分工明確、系統專業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師資隊伍。可以聘請專業的培訓機構對高校的師資進行培訓,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掌握國內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最新理念、方法,同時努力實現職業生涯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在引導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按照不同專業,邀請適合的企業專家、社會知名人士、優秀畢業生等介紹專業的發展方向和就業情況。
注 釋
①曲振國.大學生就業指導與職業生涯規劃[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參考文獻
[1]孔凡莉.淺析地方高校的社會職責及區域分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0(2)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