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國家關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精神,要逐步建立高校領導收入分配激勵約束機制。完善高校領導薪酬管理辦法,有利于激勵高校領導全身心投入辦學治校工作,也有利于加強對高校的考核和監管,是促進高校領導干部隊伍建設的重要改革舉措。同時,高校領導薪酬管理在學校人事分配制度中具有標桿意義和示范作用,完善薪酬管理辦法,對深化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設高素質專業化高等教育職員隊伍也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高校領導 收入分配 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1-0044-01
一 高校領導收入分配制度歷史變遷評析
1.1956年工資制度改革,主要完成了高校領導收入分配制度從供給制走向職務等級工資制
本次改革明確了高校領導收入分配管理由高等教育部和國務院共同管理,實行基于審批制度的收入分級管理,執行單一職務工資的工資結構,采取全額撥款的經費來源形式,實現了高校領導收入分配制度從供給制與工資制并存到職務等級工資制的跨越。
2.1985年工資制度改革,主要完成了高校領導收入分配制度從職務等級工資制走向結構工資制
本次改革改行以職務工資為主要內容的結構工資制,明確了高校主管部門對于高校領導收入分配的管轄權力,實行基于審批制度的收入分塊分級管理,執行結構工資制,經費來源于財政撥款和高校創收提成。
3.1993年工資制度改革,主要完成了高校領導收入分配制度從結構工資制走向職務等級工資制
本次改革首次明確提出了領導職務津貼,實行由國家教委和人事部共同審批的收入分配管理制度,執行由職務等級工資和崗位目標管理津貼構成的職務等級工資制。此外,高校領導工資構成中的固定部分70%、浮動部分30%和年終獎金,全部由國家財政預算列支。
4.1999年的高校崗位津貼制度改革
本次改革針對高校領導群體,提出探索實行高等學校領導班子和領導人員任期制。領導收入分配堅持動態包干,人員經費單列,加大分配改革力度,高校領導的工資收入與崗位職責、工作業績和貢獻直接掛鉤,真正實現按勞分配、優勞優酬。其中,國家工資和校內津貼分類核定,分別管理。
5.2006年以來的工資制度改革,主要完成了高校領導收入分配制度從職務等級工資制走向崗位績效工資制
本次改革對高校領導收入分配體制來說具有以下三個特點:(1)實行崗位績效工資制度。崗位績效工資由崗位工資、薪級工資、績效工資和津貼補貼四部分組成;(2)明確提出國家對高校領導收入分配制定指導意見,選擇有條件的高校進行試點,探索建立高校領導收入分配激勵約束機制;(3)政府人事、財政、教育主管部門等制定高校領導的收入分配辦法,結合考核合理確定其收入水平。
二 高校領導收入分配制度現狀特點
按照收入性質劃分,高校領導薪酬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1)國家規定的基本工資、津貼補貼;(2)學校規定并發放的各種補貼,有的參照地方政策確定,有的學校自定項目、標準,如崗位津貼、業績津貼、績效津貼、課時津貼等;(3)未納入學校工資管理,但實際上是勞動報酬的各類收入,如通過提成方式從院系培訓收入或各類科研經費中獲得的酬金。除此之外,高校領導勞動報酬中,還有一部分是在校外提供勞務獲得的兼職兼薪收入,但由于各方面原因,這部分收入還沒有納入薪酬管理范圍。
三 高校領導收入分配制度的變革思路
設計合理的薪酬體系是高校領導職業化的基本保障,在一定程度上,運用市場手段調節薪酬標準,維持職責與權益之間的適度平衡,使之形成行業規范,是將優秀人才選聘到領導崗位并有效約束和激勵其從業行為的途徑。
從長期來看,可以在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和貫徹落實教育規劃綱要框架體系內,建立起以“年薪制”為主體的薪酬管理辦法,實現高校領導薪酬由委任書記、校長的組織決定、薪酬水平在各行業高層管理人員中處于中等偏上位置、薪酬調整與管理業績和學校發展掛鉤、薪酬項目簡明扼要的目標。
從中期來看,要按照國家關于改革事業單位收入分配制度的統一部署,科學確定高校領導基本工資、績效工資,實現高校領導薪酬由上級主管部門統籌確定,建立收入分配激勵約束機制、正常增長機制、水平確定機制、綜合對比機制。
從近期來看,主要改革舉措是探索建立高校領導“崗位業績津貼”制度,為將來進一步深化改革奠定堅實基礎。設立“崗位業績津貼”是推動薪酬管理制度改革的“突破口”,總的思路是建立統一框架、逐步規范項目、合理調控水平、突出管理業績。建立統一框架,即將所有應納入管理的薪酬逐步歸并為國家規定部分和崗位業績津貼部分,達到規范管理的目標。逐步規范項目,即“開前門,關后門”,通過崗位業績津貼項目逐步替代現有校內各類津貼補貼項目,此長彼消,逐漸消除不合理差距。合理調控水平,確定崗位業績津貼水平、標準和正常增長機制,保障和調控合法合理收入。突出管理業績,即明確規定崗位業績津貼發放的主要依據是在管理崗位上的業績和實際貢獻,崗位業績津貼根據考核結果適當上下浮動。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