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分析和處理剛入校新生室友矛盾,筆者認為,班主任要正確認識大學生室友矛盾的危害性,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幫助學生分析其矛盾實質,教會學生處理人際關系的方法與技巧,使大學新生在新入學階段就將室友之間的矛盾化解于無形,建立起互尊互愛、互諒互讓、健康向上、共同進步的室友關系。
【關鍵詞】班主任 室友矛盾 大學生 處理關系
【中圖分類號】G6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1-0046-01
一 案例材料
在室友矛盾方面,其中有一個案例非常突出。因當時學校床位緊張,因此出現兩個以上班級的同學共享一間宿舍的情況。我班的同學A由于家庭條件優越、家長長期以來對其比較溺愛,因而性格比較自我。進入我校以來,其出國深造的夢想因種種因素破滅,因而A同學無法調適自己的心理,對于周圍的環境也頗有抱怨情緒。
巧合的是,A同學被分配到Z班與其他七位同學共享一間宿舍。開學第二個星期,Z班的幾位同學就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向我和Z班班主任反映與A同學無法和諧相處,其理由為:同一宿舍的所有同學都不喜歡A同學的說話和行為方式。而A同學也對自己的室友表現出同樣的厭惡情緒。
二 解決方案
1.各自對本班的同學進行公共生活空間的公德教育
宿舍屬于一個大家共享的生活空間,每個成員都有義務保護這一空間的安全、維持其公共衛生,并建立為所有成員所接收的生活秩序。但公德教育的缺點是缺乏柔性,往往無法使人心服口服,教育的結果很可能是學生們雖然表面一團和氣,暗中存有怨氣。
2.分析問題實質,對學生實施攻心戰術
具體來講,就是幫助矛盾的雙方分析清楚其“矛盾”發生的不合理乃至悖謬之處:兩個班級的同學共處一室,一些生活細節上的矛盾很容易被擴大化成為所謂的“班級矛盾”。在所謂“集體主義”思想的掩護下,Z班的同學確實容易做出一致對外的“壯舉”,我班的A同學也曾經要求我針對外班的“欺侮”及時保護本班同學,其骨子里也將自己和Z班的室友化為敵對的“兩股勢力”。但仔細分析,不難發現,這種“集體主義”是極其狹隘的,是心胸不夠開闊、無法最大范圍包容他人的后果。小而言之,大家將在宿舍這個“小家”共同度過值得珍惜的一段青春歲月,每個成員都是這個“家庭”的一分子,若相處融洽,將成為終生的朋友;大而言之,大家同為校友,共同享有一樣的校園文化,有著相似的人生目標,將來還要工作在同樣光榮的工作戰線上,若珍惜當下,結下深厚友誼,將成就一生的美好記憶。
3.逐個談心,交流處理人際關系的藝術
在大學階段,大學生面臨渴望交往與心理封閉的矛盾,在實際交往過程中,又往往存在以下問題:(1)人際交往中存在認知障礙,或只與喜歡的人交往,或要求別人順應自己的標準,或在認識和評價他人時帶有主觀、極端和簡單化傾向;(2)人際交往中存在情緒障礙,情緒容易波動,對人的看法大起大落,很不穩定;(3)人際交往中存在人格障礙,在人際交往時表現為自卑、怯懦和偏執及性格上的一些缺陷。針對這些情況,我們可以通過面對面與每一位同學進行交流,向其傳授人際交往的小策略。
經過以上三個方案的實施,不久后,該宿舍的情況發生了逆轉,最初表現出的敵對情緒不見了,能夠做到相互尊重;之后,雙方關系逐漸融洽起來;到學期末時,整個寢室的8位同學之間已經情同姐妹感情較深。
三 點評與反思
這一案例令筆者對大學室友間矛盾的危害、如何處理大學室友間的關系有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反思與心得:
1.大學室友間的關系處理不當危害很大
室友關系關系著班級的和諧與否,關系著同學們能否正常參與教學活動、圓滿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甚至關系著相關同學身心能否健康發展。近年來,由于室友關系處理不當,全國有些高校甚至引發了一些刑事案件。可見,在班級管理中,室友關系的處理事關重大,小覷不得。
2.巧妙利用心理分析,打消同學間的心理隔閡是建立良好室友關系的重要途徑
有時人際之間的障礙其實是當事人自己的一種消極暗示造成的。因此,老師在解決室友間的矛盾時,要巧妙利用心理分析,幫助學生分析問題的癥結所在,讓學生學會從自身找原因,但又不傷及學生的自尊,慢慢消除學生間的心理隔閡,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室友間的矛盾,最終和睦相處。
3.處理室友關系應該鼓勵學生遵循主動交往的原則
處理室友間的矛盾的方法和人們處理人際關系有異曲同工之處,即要遵循主動交往的原則。當今的大學生很多是獨生子女,父母的掌上明珠,在家里往往是備受呵護,這就造成他們特立獨行、考慮問題以自我為中心、交往能力較差等特點。因此,老師在處理室友間矛盾時,要引導他們去除戒心,主動交往,主動與室友消除誤會,從生活細節、一言一行出發,主動與室友建立起互尊互愛、互諒互讓、健康向上、共同進步的室友關系。
參考文獻
[1]田寶、戴天剛、張揚.教育心理學案例[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陳大偉.教育案例寫作與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