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語思維模式對英文寫作的負遷移影響,很大程度上源于對英語語言文化的欠缺。因此,在英文寫作教學中應加強英漢語言文化對比,從中找出英漢兩種語言在思維模式和語言文化方面的異同,幫助學生擺脫漢語思維模式在英語寫作中的負遷移影響,切實提高英文寫作水平。
【關鍵詞】英漢語言文化對比 英文寫作 思維模式 負遷移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1-0051-03
一 引言
隨著英語教學探討的不斷深入,語言文化在英語學習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顯。在日常的英語專業英文寫作教學中,發現學生寫作中出現諸多問題,很大程度上源于對英語語言文化的欠缺。
英文寫作能力是英語專業大學生英語綜合素質的體現。然而,由于英漢文化背景的不同所造成的英漢語言思維模式和語言文化的差異,中國大學生常常依賴母語來構思。因此,學生在英文寫作中往往出現中國式或者不地道、不規范甚至錯誤的英語表達。這一現象提示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加強英漢語言文化對比,從中找出英漢語言在思維模式和語言文化方面的異同,幫助學生逐步擺脫中文思維模式在英文寫作中的負遷移影響,從而實現有效交際,切實提高學生的英文寫作水平。
二 英文寫作視角下的英漢語言文化對比
潘文國教授認為,“語言對比研究是在人們使用語言進行交際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發展起來的”,“從理論上講,任何兩種存在差異的語言的相互接觸,必然會帶來語言間自覺或不自覺的‘比較’或‘對比’。”因此,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人們自然而然地會將英語和漢語進行比較。在文化全球化和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背景下,英漢語言文化的對比成了學術研究的一個熱點。在英漢語言對比方面,專家學者發現,由于英語和漢語分屬印歐語系和漢藏語系,兩種語言在語言特征、思維模式、語音、書寫、詞匯、句法、語篇等層面都有各自顯著的特征。
1.英漢思維模式的差異對比
季羨林先生認為,中西文化最根本的不同表現在思維模式方面,這是其他一切不同點的基礎和來源。
思維離不開語言,語言受思維的支配,語言是思維的主要載體和主要表達形式,而思維模式又影響并制約著語言的表達。“民族思維模式不是先天存在的,它的形成是在該民族長期的地理位置、哲學背景、文化傳統影響之下逐步形成的,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英漢思維模式也不太相同。漢語思維重整體性、綜合性和含蓄性,英語重分析性、邏輯性和直觀性。這種差異不僅反映在英漢語言本身的特點上,而且還反映在英漢語言的使用上。在大學英語專業學生的英文寫作中,學生難免會受到母語思維模式的影響。
2.英漢詞匯的差異對比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詞匯是語言的建筑材料。大多數英語和漢語的詞都有本義和引申義,在不同的語境中同一個詞具有不同的涵義。此外,許多英、漢語的詞義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還具有不同的文化涵義和情感意義。如中國的“龍”與西方的“dragon”的文化涵義大相徑庭。前者最早起源于原始圖騰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獨特文化創造、觀念創造和符號創造,主要代表了勤勞勇敢、奮發向上、幸福吉祥、太平和諧等精神。后來,“龍”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了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成了中華民族的象征和中國文化的象征。而后者主要源于凱爾特人的“紅龍”,歷經演變,現在主要代表“貪婪”“殘暴”“恐怖”等邪惡的涵義。
詞的情感意義一方面表現為語言使用者對詞的所指對象的情感反應,另一方面表現為語言使用者對詞本身的情感反應。比如,漢語中的“狗”和 英語中的“dog”,本意都可以用來表示一種與狐貍、狼近緣的家養哺乳動物,但文化涵義卻大不一樣:漢語中絕大部分與“狗”相關的詞語都含有貶義,多半是罵人的詞語,而在西方文化中,由于西方人喜歡養寵物,尤其喜歡養狗,對狗情有獨鐘,狗成了忠誠的代名詞,因此與狗有關的俚語往往帶有褒義的感情色彩,如“a lucky dog”指“幸運兒”,“Every dog has his day.”表示“凡人皆有得意時”,“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表示“幫助一直跛腳的狗越過籬笆”,相當于漢語中的“雪中送炭”,“救人于危難之中”。另外,“Chinese”這個詞,所指對象是中國人、華人、華裔、中文等,這是語外意義中的所指意義。但中國人在美國人的眼中具有各種各樣的印象,這就使得“Chinese”這個詞在美語中產生了不同的表達含義,這就是語外意義中的情感意義。著名美語研究專家高克毅指出:“基于一百多年來華人在美國的負面形象,以形容詞‘中國’起首的美語多半不怎么好聽。所幸的是,這些詞語現在僅偶爾出現,而且并非故意針對中國人或中華民族。”由于受歷史、社會、地理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在英美語言中,用形容詞“Chinese”所構成的短語出現了許多貶義,如“a Chinese attack”(中國式進攻)指a noisy,badly executed attack(喧囂、混亂的進攻);“a Chinese landing”(中國式降落)指a plane crash(飛機墜毀)。因此,“中國夢”在對外宣傳中用“China Dream”而不用“Chinese Dream”表示。
在英文寫作教學中,教師應加強英漢語言文化對比,了解中英詞匯的異同,以免錯用或誤用詞匯造成信息的誤傳和誤解。
3.英漢句法的差異對比
從語言形態學的角度來看,英語是一種以綜合性為主要特征并逐漸向分析性發展過渡的語言,而漢語則屬于以分析性為主的語言。英漢兩種語言在當代國際交流中相互借鑒(如詞匯和句法的借鑒),但各自仍然保留自己的特點。這種差異不僅反映在英漢語言本身的特點上,而且還反映在英漢語言的使用上。在句法方面,英語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注重語法,講究科學分析;漢語造句則主要采用意合法,詞與詞的搭配靈活多變,隨意賦形。英語句子結構嚴密、緊湊,主次分明,嚴格規范,組詞造句時不僅注意名詞、代詞的性、數、格的變化,動詞的時、體、態、語氣等的正確使用,主謂一致,詞形變化等,還運用各種關系詞、介詞、非限定動詞等將各個短語、附加成分、分句(從句)等連接成符合語法規范的句子,句式呈聚集型。漢語則不受詞語形態的約束,具有多樣性、復雜性、靈活性等特點,主要靠詞序變化、上下文、上下文語境和言外事實以及邏輯來達到明晰思路的目的。漢語的句式結構是逐個短句依次展開,句式呈流散型。
4.英漢語篇的差異對比
不同的文化產生不同的思維模式,不同的思維模式導致語篇結構的差異。英語語篇長于條分縷析、善于演繹、注重理性、講究邏輯思維。英語篇章通常是直線型結構,以主題句開始,先闡明自己的論點,接著對主題進行分點說明,列舉支持其論點的論據。句子都與中心思想緊密相扣,在原先的基礎上向縱深發展。中國人寫作時習慣于隱伏型思維,認為文以曲為貴,喜歡以“意識流”的方式進行直覺思維,寫作模式常常呈螺旋型結構,篇章常常是不直接進入正題,而是從外圍問題著手,寫作手法委婉曲折,主題藏于整篇文章之中,需要讀者去領會、歸納和概括。因此,中國學生在寫作時,經常忽視主題句的設定及其句首位置,而是先交代細節或舉例說明,然后逐漸引出結論,最后以總結歸納結尾。這樣的文章從英語篇章模式的角度來分析,就顯得邏輯性不強,中心論點不明確。在英語寫作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學生的英語思維模式的培養,兼顧漢語寫作思維的優勢,引導學生寫出地道的英文文章。
三 英漢語言文化對比視角下英文寫作中的常見錯誤
中國文化偏重直覺思維和整體思維,而英美文化注重理性思維和邏輯思維。按英語的思維模式,英語的段落一般按照直線型發展,即以主題句開頭,然后分點對主題句進行說明或闡釋。在說明或闡釋過程中,通常采用加入各種過渡性標記的方法,即邏輯紐帶來提示讀者段落思維的走向。有時候,英語主題句也可以置于段中或段末。與之不同的是,漢語段落一般按照螺旋型思維發展,常常沒有明確的段落主題句,或者有但說明或闡釋大多采用“意識流”方式,思維隨著意識自然發展,句與句之間缺乏英語中常用的邏輯紐帶,思維具有很強的跳躍性。
受英漢句法差異的影響,在英語寫作中,學生常常出現主謂語不一致、無主句、無謂語或多處出現謂語、句子片段、垂懸句、時態搭配錯誤、語態或語氣誤用等文法錯誤。還會出現詞匯選用不當,詞語搭配錯誤,句法邏輯不清晰或混亂,語篇層次不清,句型單一,用漢語思維、逐字翻譯而出現中式英語甚至錯誤的英語表達等。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認真進行英漢語言文化對比,分析學生在英語寫作中常犯的錯誤類型并進行總結、梳理,分析產生錯誤的原因,努力提高教學效果。呂叔湘先生在《中國人學英語》修訂本序中說:“對中國學生最有用的幫助是讓他認識英語和漢語的差別,在每一個具體的問題——詞形、詞義、語法范疇、句子結構上都盡可能用漢語的情況來跟英語作比較,讓他通過這種比較得到更深的領會。”
四 英漢語言文化對比視角下英文寫作教學策略
豐國欣認為,中國學生的英文寫作實際上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即“跨文化寫作”。在英文寫作過程中,由于受潛意識的母語文化的影響,學生們常常會無意識地從母語文化出發,機械地將漢語的詞匯、句子乃至篇章思維轉換成相對應的英語運用于英文寫作中,造成英文作文具有明顯漢語措辭、句式、篇章布局的特點。為了避免母語文化對英文寫作的負遷移影響,從英漢語言文化差異的視角,結合英文寫作教學的實際,筆者提出以下教學策略:
1.強化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強化英語語言文化的輸入,加強英漢的語言、文化和思維差異的對比,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盡量減少或避免漢語思維在英文寫作中的負遷移影響,養成用英語思維寫作的習慣。具體措施包括:指導學生閱讀大量的英文作品、觀看英文經典影視作品、收聽英語新聞、誦讀英文經典作品,以及用英語與英語國家人士交流等。只有全方位大量輸入英語語言文化信息,才能讓學生進入英語思維語境之中,培養學生的英語語感,寫出地道、自然、流暢的英文作文。
2.改變傳統的英文寫作評改模式
在教學中,許多教師一直遵循“教師命題—學生寫作—教師批閱”的評改模式。學生寫作和教師評改兩者之間缺乏交互性,同時,教師與學生之間很少有面對面的交流互動,同學之間也缺少交流與合作。一方面,作為關鍵環節的英文寫作過程缺乏教師的指導,學生只注重教師的評改結果而忽略了英文寫作的最終目的。另外,根據楊敬清實驗分析顯示,近70%的學生對教師的作文評語不重視,或僅僅關注分數,不會對評改后的英語作文做任何修改。由于教師對學生作文獨立評閱,工作量很大,加之時間和精力有限,大多只能對語法錯誤、文章內容、語言表達技巧等作出評改,很難對語篇建構、思想等內容進行深入指導。因此,建議教師采用“多種渠道評改”與“合作學習”相結合的寫作評改模式。“多種渠道評改”包括計算機輔助評改、網絡平臺輔助評改、學生互改、師生預約面對面評改、教師書面評改五種渠道。首先是計算機輔助評改,讓學生將英文作文初稿輸入計算機,利用文檔的拼寫和語法檢測功能修正單詞拼寫、標點、語法和句子結構等錯誤,提高英文作文質量。第二步是網絡平臺輔助評改,教師可利用網絡平臺進行評改和反饋,還可以讓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同時教師還可提供佳作讓學生欣賞。第三步是同學互改,這個步驟包括同學相互交換評改、小組集體評改和網絡平臺交互評改。這有利于學生相互學習、交流、啟迪、合作。第四步是師生預約面對面評改,主要針對英文寫作中錯誤較多、思路不清晰、評改有疑問的學生。通過面對面評改,師生間可直接交流互動,教師直接參與到學生的英文寫作過程中,解決學生在寫作中的實際問題,以促進師生友好關系。通過以上四個步驟,再加上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寫作—反饋—修改”,幾次反復后定稿提交,最后教師再進行書面評改。這樣的作文,教師所面對的幾乎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作品,學生也會有一種成就感。這種評改模式讓教師參與了學生英文寫作的整個過程,體現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合作學習”,改變了枯燥、單一的傳統英文寫作教學模式,使整個教學活動變得多樣化和趣味化。
五 結束語
英文寫作是英語專業學生英語應用能力和英語表達能力的綜合體現,寫作水平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之功,而是循序漸進、不斷總結并完善的過程。因此,英文寫作教學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教學活動,需要師生長期、不懈的努力。教師要鉆研英語寫作教學理論并與實際相結合,抓住英漢語言文化對比這一關鍵,加強英漢兩種語言在詞匯、句式、語篇等方面的對比,同時在英語語言文化輸入方面多下工夫,培養學生的英語語感,在寫作過程中,避免漢語思維模式的負遷移,真正提高學生的英文寫作水平;學生要加強與教師的合作,注重英語語言功底的練就,把英語語言和文化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并不斷加強英語寫作訓練,切實提高英文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潘文國.漢英語言對比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6~7
[2]南世鋒.中西思維差異對大學生英文寫作的影響[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43~44
[3]趙寧.談與動物有關的英語俚語[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
[4]金其斌.中國夢:China dream還是Chinese dream[J].英語世界,2013(3)
[5]王超.談英漢語言對比與大學英語寫作[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63~64
[6]呂叔湘.呂叔湘全集(第14卷)[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
[7]豐國欣.英語跨文化寫作中的認知心理機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4):23~41
[8]楊敬清.提高英語寫作評改有效性的反饋機制——實驗與分析[J].外語界,1996(3):41~45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