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要注重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體會和感悟社會道德品質,在實際行動中學會如何在社會中生存,本文將從如何將課堂教學生活化策略上進行探討。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 生活化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1-0098-01
一 品德與社會課程性質的要求
由于小學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所具有的特點,這門課程需結合生活體驗才能提高教學效率。
1.綜合性
品德是一個范圍廣泛的詞,包含很多的內容,如愛國主義、社會主義、行為道德、法制規范等,這些內容都在生活中有所體現。
2.體驗性
品德與社會課程不只是讓學生有對待事物的認知,還要學生在情感和態度上與課程結合,讓學生將課堂上的認知在與自己相關的環境和活動中去體驗,不斷在體驗中發展自身的情感和社會道德規范,更好地了解自己和社會,在此基礎上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3.活動性
課程需要重視活動,老師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同時也是學生社會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組織活動時要圍繞課文內容,重點提升學生的自主能力。
二 品德與社會教學生活化的策略
1.轉變理念,讓課堂回歸到生活
老師作為新課的實施者和引導者,要對品德與社會課程進行重新的審視和定位,要打破以往的傳統教學風格和教學模式轉變教學方式和理念,從學生的身心發展和年齡段具有的特征為出發點,進行課程教育,讓學生在社會中學會怎么做事怎么做人。老師要認真地設置合適的活動氛圍,組織靈活的教學活動和教學形式幫助學生體會豐富的情感、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優良的道德品質。
讓課堂教學回歸到生活,就要求老師摒棄掉教科書的束縛,讓學生向課外拓展,校內向社會延伸,讓課堂的教學融入學生的生活實際中,讓學生自主感悟,構建自己的道德規范。
2.關注社會,讓課堂來源于生活
品德與社會是將思想品德和社會知識融為一體的綜合學科,具有社會性和實踐性的特點,老師要結合教學的內容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社會服務等活動,讓學生從有局限性的小課堂走進社會的大課堂。
在教學中,老師要用學生周圍的人和事情感染學生們的心理活動,引起他們思想情感上面的共鳴,將道德文化知識轉化為學生們的道德需求,并表現在道德行為中。
3.活動體驗,將實際生活融入課堂
新課程標準明確的指出:學生的品德和社會性來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和體驗,讓學生在現實中感悟品德適應社會環境,所以品德與社會課程要關注學生的生活,通過一個個主題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思考,也通過學生在活動中的親自動手實踐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并提升主動學習和處理問題的自身素養,讓學生的視角去看待社會,用自己的方式去了解社會。
模擬活動可以讓學生間接性的接觸到社會,將學習到課本知識融化到實際生活中,讓課堂更加貼近生活。老師在設計模擬課程時,要考慮到學生的不同性格特點和心理特點,盡量滿足不同類型學生的需要,讓學生在實踐中初步的感受到社會中道德品質的體現。
4.利用資源,讓課堂教學服務于生活
思想與社會課程來源于生活,就要學生學習的過程中為以后的生活服務,不斷地通過學習來積累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生活上的知識,使學生在今后的發展中有一定的成就。如在《生死不離》中讓學生了解汶川地震中出現的英雄人物和感人的故事,讓學生學習他們在災難面前的大無畏精神和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學會將愛心傳遞到身邊需要幫助的每一個人。當然這些精神的傳遞是知識教學的一部分,還要考慮到學生自我保護和防范意識比較薄弱,要使學生學會在面對各種災難中的安全避難和自救知識,普及一些安全避震、震后自救和互救的安全知識,并讓學生進行演練。這樣的課堂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精神層面也讓學生在災難來臨時知道如何安全地生存下來。
三 結束語
總之,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應該將學生放置在現實生活的背景下,引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進行行為規范的發展,在發展的生活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質。讓學生在現代快節奏生活中有自我的成就。
參考文獻
[1]潘茂春.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優勢及不足[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9):231
[2]吳濟慧、蔡琴.小學品德與社會(生活)課程教學的“生活化”策略——基于教學案例的剖析[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2(6):160~162
〔責任編輯:項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