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明確提出反對傳統的教育中學生消極被動地接受教師灌輸的書本知識、教學過程與學生經驗相脫離的教學模式,要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學生獨立、自主的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他還提出教學的具體步驟應是:(1)學生必須感覺到困難,最好是他在自己所參與的活動中受挫,這樣如何使活動繼續下去的問題就產生了。(2)一旦感覺到了問題,學生就要加以探索并明白地確定問題。(3)在徹底地調整和分析情景后,學生要收集資料,以明確怎樣使自己開始時的活動得以繼續下去,或者將其改造成一個更適合的形式。(4)學生根據假設,從自己的資料中推出它的含義。(5)學生把看來最能達到他目的的假設付諸實踐,并驗證這個假設是否正確。
這就是著名的問題教學法,語文教學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問題教學法”使學生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索,接受并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從而提高語文素養。在新課改過程中運用“問題教學法”使學生依據對教材內容的理解,結合自己的所思所想,自己提出問題,進行課堂討論研究,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這種教學模式旨在通過學生的主動學習,以學生的提問作為研究性學習的切入點,以創新思維作為突破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索精神。這與新課程改革主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從而提高其學習能力的倡導是一致的。
新課改的推行給沉寂多年的、單一的教學模式注入了新鮮血液,改革就意味著有破有立,要打破舊有的陳腐觀念,樹立嶄新的教學思路,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屬于其中較為成熟成功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自主探索新知識過程中新的、獨特的體驗,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確實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使得課堂教學呈現出不少新氣象、新景觀,振奮了人心。但我們同時也應注意到其中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音符,有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
一 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1.忽略了教師的主導地位
我們一再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中一定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忽略教師的主導地位。傳道、授業、解惑是教師的天職,教師的價值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得到有效的體現,有時課程內容難度大,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討論很難達到要求的認識水平,這時教師有必要進行深入的講解,要講得深、講得透、講得精,才能實現傳道、授業、解惑的效能,如果只是一味放手,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其結果是,一堂課下來,四十五分鐘始終是學生在討論、在思考、在回答、在做出結論,教師只是或多或少地加以引導,更多的是點名提問,一再詢問“其他同學還有不同意見嗎?”“某某同學你來說說自己的看法。”“大家想一想,誰的說法正確呢?”是的,我們強調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認可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但也應關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見解和不容忽視的作用。教師不應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思想,只是一味地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教師還有必要進行深入的點撥,有義務讓學生學會探討問題的能力,教師要拿出自己的觀點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在充分尊重學生獨立思考和見解的前提下,發揮自己應有的指導作用。
2.忽略了學生的現實情況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學模式,在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時,首先要考慮學生作為個體的差異,包括年齡、背景、性格、學習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孔子早在幾千年前的教學實踐中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學方針,強調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時至今日,新課改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更要針對學生不同的年齡階段,每個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心理特點以及不同的學習能力實施更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不要一廂情愿地要求所有的學生整齊劃一,在課堂上都是活躍分子,都能很快地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千人一面,完全忽略了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的存在,這就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是不切實際的。我們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但其也不是普遍適用的教學模式,它要求真正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因為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沒有他們的積極參與,我們的課堂教學就很難真正展開,也難免會回到傳統“滿堂灌”的教學方式。
3.忽略了課堂教學應有的效果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中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主體,教師要起到引導、點撥的作用。但在很多的課堂教學環節中,教師卻往往舍本逐末、顧此失彼,只要求學生積極活躍地思考討論問題,要求課堂教學各個環節的“朝氣蓬勃”,卻忽視了課堂教學應達到的效果。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過程中不成熟甚至錯誤的觀點,不及時指出,反而任其發展下去,甚至課堂教學中學生興高采烈地爭論了一節課,最后卻不知孰是孰非。有的教師擔心如果否定了學生的觀點會影響學生課堂積極性的發揮,甚至會對整個課堂的活躍氣氛產生不利影響而采取消極的不作為的策略。還有的教師在課堂具體的教學環節實施中違背把課堂交給學生的初衷,參與得太多,干涉得太多,想方設法讓課堂教學完全按照自己的課前設計進行,忽略了語文課堂應有的隨機性和可變性,使語文課堂失去了它原本的滋味。
二 實施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方法的策略
那么,怎樣才能在語文課堂中順利有效地實施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
自主學習要求充分尊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自主學習活動中體驗到精神的愉悅。現在的學生學習過程不應是被動地吸收課本上或教師教給的現成的結論,應是一個學生親自參與的、豐富的、生動的思維活動,是一個實踐和創新的過程。教師則應為學生創造主動參與的學習環境,鼓勵其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行為。在教學中,教師則要真正地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生身上,想想學生需要什么,依據他們的學習情況,選擇最適合的教學方法,靈活安排每一個教學環節,而不是機械地執行課前的教學設計,學生已經懂的教師不講,學生通過自己讀書思考能弄懂的問題教師不講,學生通過合作學習能解決的問題教師不講,關鍵的問題教師也可以賣個關子,以此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既然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的主動性,這就要求在課堂時間的分配上把時間真正還給學生,教師要少講,能不講的就不講,非講不可的要精講,讓學生自主思考、討論,成為課堂時間安排的主人。讓所有的學生都有充足的時間按照自己的水平和需要獨立地讀書學習,以此尊重全體學生的學習權利,調動所有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現今的語文教科書一改過去單元式的分割方式,以主題模塊的形式將課本內容進行劃分,對于同一個專題、同一個模塊,教師可放手讓學生按照自己的學習進程,自己的意愿選擇學習的課文和學習的方法。學生自主選擇權的實現改變了教師整齊劃一的指令、要求和面面俱到的學習,反而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學習效果。
2.建立學生合作學習的機制
在學習過程中建立合作學習的機制,營造輕松自由的學習氛圍,改變傳統單一的師生交流形式,變“雙向交流”為“多向交流”,倡導師生間新型的民主、和諧的合作關系,這不僅有利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更有利于培養合作意識。
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不僅使學生在學習中有了明確的責任、分工,而且還能形成生與生之間、生與師之間等多向互動交流,既讓每個學生發表自己的學習心得,也養成悉心聽取別人意見的良好習慣;既能促進學生之間的互相啟迪,互相幫助,共同解決各種疑難問題,共同協商完成學習任務,又可以讓學生發現其他同學的優點、長處,以便取長補短,不斷完善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比如詩歌專題,因為每個學生的理解能力、聯想能力及詩詞儲備量的不同,在個人自主學習階段,學生按照自己的方式理解記憶詩詞,將詩詞內容不斷充實,然后在交流合作階段,又因為每個學生個性化學習方式的不同,同學們不僅可以從合作中獲得知識補充,而且還可以借鑒他人的學習方法,充實自己的經驗。
3.提高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
探究指在實踐中學習,獨立地發現問題,獲得自主發展的學習方式。在探究學習中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各種學習途徑,“獲得知識和能力,情感和態度的發展,特別是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借助課文情景創設主動、互動、生動的學習局面,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給各類學生提供適合各自發展的聽、說、讀、寫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培養探索問題的意識。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機會,重過程不重結果,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學生經歷探索的過程,獲得理智的情感體驗,積累知識和方法。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成為一個組織者、引導者,靈活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素養的全面提高,真正讓學生愛學語文、會學語文。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