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不僅為老師的發展帶來全新的機遇,而且為課堂教學注入了更多的情感與活力,為學生提供更大的發展個性的平臺。對于高中數學而言,如何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提高課堂效率,就成為廣大教育者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本文以分析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為切入點,提出幾點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措施。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 高中數學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1-0130-01
一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總結起來,即四個字——“以人為本”。此處的“人”包括老師與學生兩個層面,既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也要尊重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地位,老師與學生組成學習共同體來完成整個教學與學習過程。課堂教學中,老師發揮引導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其共同參與學習,兩者是一種合作關系。新課改要求改變傳統數學注重知識傳授的理念,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激發其參與的主動性;強調數學課程內容的實用性,改變傳統機械的學習模式,使得數學與生活更貼近;注重學生探索能力、獲得新知識能力的培養。
二 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
1.全面融入新課程教學理念
新課程教學理念并非僅以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的形式體現出來,它更要被高中數學老師融到自身對高中數學的理解中,從而融入數學課堂教育中。高中數學教學理念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對于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數學而言,必須堅守某些理念才能將數學課的“數學味”充分體現出來。
如學習“利用單位圓中的正弦曲線作函數圖像”相關內容時,老師可采用描點作圖的方法引出學習內容:“在學習本節內容之前,描點作圖是分幾步完成的?”一方面,采用舊知識點描點法作圖引入正弦曲線作圖,充分尊重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實現了新知與舊識的有機結合;另一方面,將正弦函數周期性重復的特點分析出來,加深了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正是數學教學中常用的“化歸思想”的體現。
2.實現三維目標的有機融合
新課程標準強調對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三維目標的培養。其實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應用知識的過程中,不斷地經歷直觀感知、觀察發現、歸納類比、空間想象、抽象概括、符號表示、運算求解、數據處理、演繹證明、反思與建構等一系列思維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在探究的過程中尋找方法,形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由此可見,三維目標并非互相分離的,而是一個有機整體,需要融合在教學過程中。常用的三維目標采用列表式呈現出來,這種以綱目形式列在教學設計之首的三維目標給人無所適從之感,將三維目標人為地分離開來,無法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但如果采用以下方法,則收效較好。
將某市某年4月20日、5月20日、6月20日的最高氣溫以溫度變化曲線圖的形式呈現出來,再提出問題:針對該溫度變化曲線圖進行思考:對4月20日至5月20日、5月20日至6月20日兩個時間段內的氣溫變化有何感受?這種教學設計的主要目的就是體現三維目標: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體驗及經驗服務于高中數學教學,讓學生體會到主動建構知識的全過程,并能產生數學科目學以致用的體會。相比綱目式的三維目標呈現方式,這種滲透于具體教學中的三維目標實現更加恰到好處。
3.采用科學的評價模式
課堂教學活動的評價是學生掌握知識情況的直接體現,但學習是一項必須融入感情的腦力勞動,如果缺乏高漲的學習熱情與振奮積極的內心狀態,則會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疲倦感,從而影響到知識的汲取,由此可見,評價也是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態度、保持主動學習的最好方法。傳統課堂教學過程中,通常采用考試成績及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對其進行評價,這種評價方法的弊端顯而易見:由于缺乏公平性、動態性及廣泛性而無法將學生真實的學習情況客觀地反映出來,打擊了一些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學生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要采用科學的評價方法,側重于學生學習品質、自主學習能力、合作學習能力、探究能力及思想品質等多個方面的綜合評價,采用老師評價、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家長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以動態的、發展的眼光對學生做出客觀、全面的評價。
三 結束語
總之,新課程改革強調“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只有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才能做到與時俱進,實現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老師要有意識地將新課程理念融入課堂教學中,實現三維目標的有機融合,促進學生創新能力、探究能力的提升;并通過客觀、全面的教學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促使其保持學習熱情,從而全面提升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喻平.如何評課:數學教育觀念層面的透視[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06(4)
[2]任勇.中學數學教學藝術與研究[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3]袁保金.高中數學潛能生的成因分析及其轉化策略[J].數學教學研究,2006(12)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