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考中,必須應用合理的模式對體育考生進行分組訓練,才可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訓練效果。因此對高考體育考生的田徑訓練分組新模式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高考體育 分組新模式 田徑訓練
【中圖分類號】G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1-0156-02
在體育考生中普遍存在學生運動技能、運動素質、身體素質等具有差異性的現象。因此,在對學生進行體育教育及訓練時,應注重對學生的差異性進行全面、充分地考慮。在本次研究中,主要應用新模式分組訓練法對學生進行田徑運動訓練研究,旨在提高學生的訓練效果。
一 研究資料與方法
1.研究資料
選擇某縣2012級30名參加高考體育加試的學生作為本次研究的研究對象。
2.研究方法
隨機選取30名學生后將其平分為實驗組、對照組各15名,分別應用不同的訓練模式對學生進行田徑訓練。對照組學生應用常規教學模式進行訓練,觀察組根據學生個體差異和具體訓練內容應用新模式分組法對學生進行分組訓練。選取同一個訓練教練員對兩組學生進行訓練教學和指導。學生的訓練內容、訓練時間、訓練環境均相同。新模式分組法的實施方案具體如下:(1)在訓練教學進行前,先對學生各項目的運動素質進行測定。測定的項目具體包括立定跳、30米單足跳、30米跑、800米跑、后拋鉛球及訓練高抬腿次數等。(2)將各項目運動素質測定結果與學生已進行的運動技術評定進行綜合分析。運動技術評定的內容主要包括短跑、長跑、立定跳遠、原地推鉛球、高抬腿等技術。對學生的運動素質及運動技術進行綜合分析后,再根據具體訓練進度、訓練內容等對學生進行重新分組訓練安排。運動素質及技能水平相近或相同的學生安排在同一訓練設計中,讓學生同時接受相應的訓練。同時,可根據具體訓練需要將學生再分為訓練小組,訓練小組的人數平均為3~4人。
3.實驗的具體步驟
第一,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了解。在進行訓練分組新模式實驗前,對所有學生的運動成績測試、技術定評等具體情況進行統計分析。運動成績測試資料主要是來源于學生在校期間所進行的相關項目測試時所記錄的分數。
第二,實驗實施,對照組學生進行常規性訓練教學。在實驗組學生的訓練過程中,首先對學生立定跳、30米跑及單足跑、800米跑、10秒及30秒高抬腿次數等多個項目的運動素質進行測定,然后結合分組之前已經進行的高抬腿、立定跳遠、小步跑等進行的技術評定結果,同時結合具體的訓練進度對學生具體訓練內容進行合理安排。在訓練內容的安排過程中,根據學生自身的速度、耐力、平衡、力量、協調等條件的區別進行分組。例如,在進行下肢力量訓練時,按學生不同的腿力量進行分組。右腿力量較弱的組成一組,左腿力量較弱的組成一組,雙腿力量較為均衡的組成一組。各組學生按照各自的訓練量及強度進行練習。對學生進行分組的主要目的是加強對學生的薄弱環節的訓練,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為后期的系統訓練打好基礎。實驗完成之后,對實驗組、對照組所有學生接受試驗后的運動技術、運動成績測試等相關數據進行測定。技術評定數值為高抬腿、立定跳遠、小步跑等五項技術評分的平均成績。
4.數據統計
按照統計學原理對實驗數據進行處理,以平均值和標準差來表示最終數據結果。
二 實驗結果
1.運動成績
接受訓練分組新模式的實驗組學生的平均運動成績明顯高于接受常規訓練的對照組,這個結果表明對體育考生實施訓練分組新模式,可有效提高學生的訓練效果。
2.技術評定
接受相應訓練后,實驗組學生的技術評定平均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學生。這個結果表明,應用訓練分組新模式對學生進行運動技能強化訓練,訓練效果較為顯著。
三 訓練分組新模式的優點與不足
1.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在對體育生進行訓練的過程中,傳統的訓練教學模式主要強調的是教練員對學生進行訓練示范和指導,以教練員的教作為訓練的主體,而幾乎完全忽視學生的差異性和主體性。這種現象的存在導致學生在接受訓練的過程中有較強的被動性,有被迫進行訓練的感覺,無法激發學生進行訓練的積極主動性。從本次研究結果可以發現,根據學生的差異性和主體性,應用新分組模式對學生進行強化訓練,不但可明顯提高運動訓練效果,同時可有效增強學生在訓練過程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各項運動訓練的高效進行。
2.學生自身定位及目標的實現
在訓練分組新模式的應用過程中,可使學生的優勢在相應的項目上得到充分的體現,增強學生的自豪感和優越感,提高學生自信心。同時,可有效激發學生進行訓練的動力,提高學生訓練主動性和積極性。此外,在訓練分組新模式的應用過程中,可使教師和學生對個體存在的薄弱環節有較為清晰的認識,使學生正確認識自身優勢及弱勢,便于對弱勢方面進行強化訓練,促進綜合能力的提高。同時使訓練員對學生的差異性有更全面的認識,便于在后期的集體訓練中優化訓練模式和訓練方案,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整體訓練水平的提高。在運動訓練過程中,學生在各訓練階段均能積極主動地配合教師,圍繞教師所制定的科學、合理訓練方案及目標進行有效的訓練。在訓練過程中,教師不斷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訓練方案進行優化,促進訓練目標的實現,不斷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術水平,促進學生在考試中取得理想的成績。
3.合理進行因材施教和全面發展
站在學生的角度分析,常規性的訓練教學忽視了學生的差異性和主體性,學生的優勢和缺陷未能得到正確的認識,訓練過程存在一定的籠統性和盲目性。在這樣的訓練過程中,通常會導致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現象出現。學生只能在強的環節上不斷加強,而在弱的環節卻無法得到提高。應用訓練分組新模式,可有效認識學生個體差異性和其自身的強項和弱項,促進教師根據學生的差異性對其進行動態分組,進而實施有針對性的訓練安排。在這樣的訓練模式中,學生的強項得到充分發揮,而弱項也可得到有效訓練,促進學生綜合運動技術的提高。
4.增強教練員的教學水平,促進訓練效果的提高
訓練分組新模式的實施核心為教師根據學生的差異性有的放矢地進行因材施教,訓練過程層次分明、目標明確。教練員在對學生進行訓練時,需充分準備好各層次的教法、講授指導等。這就要求教練員花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對訓練的進行做準備和設計,從而促進教練員教學水平的提高。此外,訓練分組新模式的應用可有效地對訓練的效果標準及效率標準進行有效的優化。首先,在訓練分組新模式的訓練目標中,其具體包含了教養、發展、教育等多種目標,可綜合學生的技能、知識、品質等進行鍛煉和提高。其次,在訓練分組新模式中,可有效地找到學生的薄弱環節,進而找到具有針對性的訓練手段及方法,可有效地實現用最短的時間、最少的物力和精力獲取最理想的訓練效果,促進預期目標快速、高效地實現。
5.存在的不足
訓練分組新模式具有諸多優點,但同時也存在不足。其不足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1)訓練分組新模式大大增加了高考體育考生教練員的初期指標測量及訓練過程中的工作量。(2)高考體育考生教練員需根據實際情況對訓練指標的選擇和標準進行合理、科學的預測和論證。(3)分組過程中出現的臨場交換性及不確定性對教練員的技能及管理具有較高要求。
綜上所述,應用新分組模式對高考體育考生進行田徑運動訓練,可有效提高學生的運動成績及技術水平。同時可讓學生充分認識自身優勢和不足,增強挖掘自身潛力,促進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郭林翠、郝亮.高考體育專業考生短跑訓練的對策研究[J].晉中學院學報,2008(3)
[2]朱寒笑.普通高校體育基礎課實施分層教學的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02(3)
[3]陳國偉.論現代田徑訓練的特征與發展趨勢[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3)
[4]劉思寧.淺談中學體育課中的“激發興趣”教學[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