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課堂是教師和學生的主陣地。教師是課程教學的實施者,教師是否擁有“有效教學”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學的策略并將理念與課堂教學實踐結合起來,這是促進學生發展的關鍵。課堂上激發學生的興趣,創設問題的情境等依然是教師的不二選擇。
【關鍵詞】激發 問題情境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1-0180-02
教學策略是實施教學過程的教學思想、方法模式、技術手段三方面動因的簡單集成,是教學思維對其三方面動因進行思維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是為實現某一教學目標而制定的、付諸教學過程實施的整體方案,它包括合理組織教學過程,選擇具體的教學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師與學生所遵守的教學行為程序。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考慮。
一 建立新型師生關系,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學生能學好數學,除了是對學科的偏愛或者認識到數學的重要性之外,對數學老師是否有好感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如果學生對老師產生良好的情感,則一定會遷移到這位教師所教的學科上。很難想象不受學生歡迎的老師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對學生麻木不仁的老師能讓學生認真地聽課。因此,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的師生觀,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這樣學生才會有安全感和愉悅感,才能真實表現自己,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創造性地發揮自身的潛能。
1.尊重學生,注重學生人格的平等
人和人是平等的,在人格方面尤其如此。所以為人師者,首先要充分尊重學生,能夠“蹲下來和學生說話”,能夠設身處地地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思考問題,把他們作為和自己地位平等的人看待,保護他們的自尊心,當他們犯錯誤時從培養他們的自信和自尊出發進行批評教育,既要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又要讓他們感覺到老師對他們的尊重和關愛。這樣,學生會從心底里感受到一種被重視、被關注的愉悅,也就會從心里和老師拉近距離,實現老師的愿望。筆者所任教的2013級一學生,初中時是本區一名名校的學生,但因為在學習上有點跟不上。老師因為中考指揮棒的影響,沒有精力顧及他。成績在初三下學期便一落千丈。中考之后便進入到我校學習,在了解到這些情況之后,我便與之談心。告知他在我校的發展前景以及就業的形勢。經過一段時間之后,他表示要沖刺本科院校,現在他的學習勁頭也很足。
當然,在尊重學生人格平等的同時,還要關心、愛護他們,更要嚴格要求他們。
2.改進評價機制,善于表揚學生
教學評價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通過科學的課程評價,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激勵教師進取,完善教學管理,推動學科課程的建設和發展。在實際教學中,應該改變以往對學生的單一評價,采取老師與學生之間互評與自評的方式,先簡單客觀地評價自己這節課的得失和存在的問題,然后師生之間用一種平等、平和的心態互相評價,最后互相提出改進意見,這樣一來,既能體現師生之間的民主、平等,營造和諧、團結、向上的評價氣氛,又能使師生通過雙渠道彼此獲取改善課堂教學的最佳方式,用積極的態度共同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學會自我批評,學會聽取意見,學會承受不同的聲音,學會自我完善,這在無形中促進了學生各方面的發展。
同時,評價不是為了排隊,而是為了促進發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適當的表揚、獎勵或批評、懲罰也是師生情感建立的重要手段。教師在課堂上表揚或批評某個學生時,不僅會激起這個同學的情緒反應,而且也會引起其他學生對這個老師的親或疏的情感表現。教師要慎用批評,善于表揚——真誠的不做作的表揚。
西諺說:“溫暖的陽光比寒冷的狂風更能讓人脫去外衣。”教師應該從中受到啟發,可以說贊許的情感體驗比世上的一切批評更有利于學生的成人成才。
針對中等職業學校的實際,主要根據學生上課教材課本及學習用具是否帶齊,回答問題、上黑板板演、作業完成情況及課后表現和其他課任教師的反映如何等等方面,制作了一個學生成長記錄表,具體如下:
此表由學生自行填寫,以月為單位上交一次,輔之課代表、課任教師和班主任的檢查和抽查。
二 創設情境教學,讓學生親近數學
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的內容給學生以出乎意料的新穎感受,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呢?這不僅要在流暢幽默的教學語言、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工整清潔的板書、合理恰當的教學順序的安排等方面下工夫,更需要創設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情境。
1.創設生活情境
生活情境,就是指教學中利用人們生活經驗的局限或錯誤來創設數學問題的一種情境。數學最初是從社會生活實踐中抽象出來的,生活中大量的現象也包含一定的數學知識,而人們的生活經驗卻有許多與數學知識相違背。例如,在進行概率內容教學時,可以以“一次測驗,試卷上是10道4選1的選擇題,一個學生面對試卷一籌莫展,他想碰運氣,就隨機的選,他及格的可能性有多大?”為題來設計貝努里概型的問題情境。
2.創設猜測情境
在學習“相互獨立事件同時發生的概率”時,可以創設如下情境:三個臭皮匠和諸葛亮,到底誰更厲害?已知諸葛亮解出問題的概率是0.8,臭皮匠老大解出問題的概率是0.5,臭皮匠老二解出問題的概率是0.45,臭皮匠老三解出問題的概率是0.4,且每個人都是獨立解題,那么三個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問題的概率與諸葛亮解出問題的概率相比,哪個更大呢?這些數學的歷史典故極大地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發了他們的探索熱情,更進一步地了解了數學的文化價值。
創設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如故錯情境、實物演示情境、圖畫再現情境、音樂渲染情境、表演體會情境、語言描述情境等,若合理利用便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 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體驗數學
當前,課程改革轉向以學生發展為主的方向,注重學生個性的養成、能力的培養、智力的發展,這些必須從思維的轉變開始,思維往往是從人的動作開始的,切斷了活動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動手實踐則易于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十分關注學生的直接經驗,讓學生在一系列的親身體驗中發現新知識、理解新知識和掌握新知識,讓學生“在做數學中學習數學”,發展思維能力。
如教授“立體幾何”這一章時,由于它接近于實際生活。在了解學生已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可以讓學生總結、交流他們對空間圖形的感受、自己動手制作熟悉的空間圖形,并根據自己的想象利用豐富的圖形構造生活實景。這樣就避免了教師的一味講解,學生的一味記憶。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掌握了知識。這樣的過程做到了“化抽象為形象,變空洞為具體”,使學生的學習具有形象性、趣味性。
通過動手操作使數學知識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數學也不再那么空洞。教師這樣將數學教學設計成看得見、摸得著的物化活動,讓學生對十分抽象的知識獲得相當清晰的認識和理解,而且,通過動手操作后獲得的體驗是無比深刻的。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任何一堂課,當你課后反思的時候,總覺得有一些不足和遺憾,而你的教學藝術水平正是在不斷解決不足和遺憾的過程中得到提升的。相信只要我們不懈努力,認真研究和解決好以上問題,教學水平一定會得到不斷提高,學生的能力水平也一定會得到長足的發展。
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門值得每一位教師終生修煉的藝術。學無止境,教亦無止境。
參考文獻
[1]〔美〕喬治·波利亞.怎樣解題(閻育蘇譯)[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
[2]尹雙凌.高中數學教學的三大策略[J].中華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1)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