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獨立學院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本文選取了湖南科技大學瀟湘學院會計專業,從獨立學院的學生特點出發,從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設置,師資力量,課堂教學分析獨立學院教學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構建了以就業為導向的獨立學院會計專業教學新模式,旨在為獨立院校會計專業學生培養提供參考。
關鍵詞:會計專業;教學模式;獨立學院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028-02
近年來,高校應屆畢業生就業愈發困難,在這樣的趨勢下,獨立院校夾縫生存于高等院校和職業院校之間,會計專業學生要想在激烈就業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必須要有自己的專業特色。但獨立學院現行教學模式與母體相似,未從獨立學院的學生特點出發,導致教學模式上出現諸多問題,尤其是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設置,師資力量,課堂教學這幾方面有待進一步研究分析。
一、獨立學院會計專業教學模式現狀分析
(一)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向不明確。
高校人才培養目標體現著高等教育培養人才的具體要求。目前獨立學院在確定培養目標時,沒有深入研究學生特點,結果造成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高校人才在人才培養方案上的大同小異。我們選取了湖南科技大學會計專業,瀟湘學院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進行比較如下。
湖南科技大學會計專業:培養具有扎實的管理學、經濟學、會計學理論基礎,具備熟練的會計基本技能和實帳處理能力,具有熟練運用計算機技術從事會計電算化、網絡財務、網絡金融等工作的能力,能在企、事業單位、政府部門及金融證券機構從事會計實務及管理方面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瀟湘學院會計專業:培養掌握管理學、經濟學和會計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掌握會計學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熟悉國內外與會計相關的方針、政策和法規以及國際會計慣例,掌握會計信息化所要求的相關技能,能在企事業單位和政府部門從事會計實務及教學、科研方面工作的創新型應用人才。
我們可以看出存在問題:
1.培養目標理想化和拔高人才培養標準。獨立學院的培養目標很大程度在照搬母體高校的培養目標,沒有進行綜合考慮各項因素,而以虛擬的社會現實作為依據,以滯后的專業導向為出發點,貪大求全。
2.瀟湘會計專業培養目標定位方向為科研方面的工作人才略顯不妥。獨立院校的培養目標同時還要反映學生個體特色。瀟湘會計專業學生在學習主動性和自我約束能力相對較弱,但社會實踐能力,創新意識方面有比較明顯的優勢,因此根據學生特點,將培養目標由學術型向素質型轉變。
3.“創新型應用人才”概念模糊,不能從自身特點出發,缺乏培養特色。我們知道獨立學院最大的優勢是公辦高校的優質教育資源與社會力量方面的資金的有機結合,它是介于高等院校和職業院校之間的學校,培養的目標也是介于學術研究型與職業技術人才之間。
(二)獨立學院會計專業課程設置不合理。
以湖南科大瀟湘學院現行會計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為例,分析存在問題如下:
1.獨立學院課程設置參照母體學校實施,成為母校的教學復制品與克隆,缺乏特色。
2.必修課程多,選修課程少。獨立學院的課程總學分173.5,選修課總學分為19 ,其所占比重為10.95% ;必修課總學分為147,比重為84.73%。我們可以得知學院重視必修課而輕視選修課,且每學期的選修課都是教師統一規定好的,未發揮學生自主選課性。
3.偏重理論課程,忽視實踐課程。所有課程學分173.5,其中理論課程學分 132分 ,所占比重為92%,實踐課程學分為29分,所占比重為16.7%。
(三)雙師型教師比例較低。
瀟湘學院會計系師資隊伍目前實行與本部共享,其中教師2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1人,碩士生導師5人,擁有博士學位教師7人,注冊會計師5人。雖然師資隊伍中有5位注冊會計師,但是這些教師都是在大學教學崗位上考的證,目的是滿足學校對教師學歷,頭銜的要求,并沒有真正實踐經驗;另外青年教師都是從大學校園學習到大學校園工作,更談不上社會實踐經驗。
總的來看,目前瀟湘學院會計專業的教學模式還存在以下問題,首先長期以來片面強調課堂知識的灌輸,忽視學生個性發展;注重理論教學,忽視對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其次校園課外活動少;最后,在實習中,教師組織的實習指導僅為理論指導,卻無法隨時指導學生實習遇到的問題,以上導致了瀟湘會計專業安排的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遠達不到教學目標,造成了培養的畢業生與社會對會計專業人才的要求之間的嚴重脫節。
二、明確獨立學院會計專業培養目標
作為生存在高職高專院校和普通本科學校之間的特殊院校,獨立學院要有自己的專業培養特色和教育針對性。其生源特點主要為:學生個人興趣相對廣泛,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社交能力強,理論學習基礎不扎實;創新意識強,學習耐力不夠。與高等院校培養的學術研究人才相比,獨立學院培養的會計專業人才要求具有知識的廣度而非深度,且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適應性。與職業學校培養的人才對比,獨立學院的會計專業人才掌握的知識應該是完整系統的且要有較強的綜合素質。因此,我們認為獨立院校會計專業培養目標應以就業為導向。
我們可以確定培養目標為: 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具有較強社會適應力和較為廣泛的管理學、經濟學和會計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以及相關學科的基礎知識,具備較好地從事會計、審計、理財工作的能服務于地方社會與地方經濟的綜合素質能力強的會計專業人才。
三、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獨立學院會計專業教學模式
1.課程設置優化建議。
(1)加強理論課程內容設置的實用性。
獨立學院培養的人才主要是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的。因此其理論課程設計需要考慮地方社會與經濟發展對會計人才的需求。例如在公共基礎和數學考核的要求降低,畢竟工作崗位上所能用到的高數知識甚少;相應可以提高計算機課程的學分和學時,隨著電算化的普及,計算機水平對會計逐漸成為必要條件。另外,還可以通過設置以就業為導向的課程即教學課程與職業證書課程的融合,例如把會計從業資格證結合在課程設置中,開設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會計基礎、初級會計電算化的專業選修課,學院通過和相關財政局達成協議,若會計專業學生能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和考核就可以拿到會計從業資格證。
(2)提升實踐課程比重。
首先延長實習時間。現行實習時間一般為一學期,我們認為應該延長至兩個學期,只有這樣學生對實習工作和企業才會有透徹了解。其次,建立企業指導的實踐基地。實踐基地是溝通學校和社會聯系的橋梁,不僅給學生提供實習場所,也對學生進行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實踐能力。最后加大選修課程的自主性和多樣性。獨立學院會計專業的選修課程過少,例如可以增加資產評估,納稅會計,國際會計學,人力資源會計等實踐指導意義強的課程。
2.構建“三個課堂”的教學模式。
理論課堂教學固然重要,但課外活動的開展和社會實踐鍛煉是對實踐課堂質量提升的有力保障。課堂教學,校園活動,社會實踐是在培養以就業為導向的會計專業人才的過程中有機結合不可分離的一個整體,因此我們提倡構建“三個課堂”的教學模式。
第一課堂,是指學校教師按照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的要求,在課堂內組織的以系統傳授某一學科知識為主要內容的教學活動。第二課堂,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在校內自主組織開展的學習、學術、科技、文體活動。第三課堂,是指由教師組織與指導下進行的學生校外實踐活動
構建“三個課堂”的教學模式要求我們首先抓好第一課堂,以課堂教學為中心,提高教學實效。尤其突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提升實踐教學的比重,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精神的培養。其次,拓展第二課堂,強化學生的素質拓展。例如會計專業可以成立財會社團,舉辦企業運營模擬競爭大賽,模擬做賬操練活動,會計職業技能大賽,會計知識學科競賽。這樣的活動既可以使學生融會貫通課堂知識,又可以增強他們的合作和競爭意識,提高創新和實踐能力。另外以就業為導向,我們可以舉辦畢業簡歷設計大賽,名企參觀,策劃模擬招聘會等活動。最后,保障第三課堂,以社會實踐為主體,增強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社會實踐是學校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安排學生走出校門,深入實際,深入社會的活動。我們可以引入“產學研合作”,即利用學校和社會兩種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通過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和科學研究的有機結合,實現以就業為導向的會計專業人才教育模式。
三個課堂的開展不應該是孤立存在的,它們相互影響,有機統一的整體。構建“三個課堂”的教學模式,要求我們將三個課堂進行整合。以瀟湘學院為例,我們可以通過改變對學生的考核方式來加強三個課堂的整合。通過設置第二,第三課堂的課外學分,建立科研專項基金等手段用于鼓勵扶持第二,第三課堂的開展以及與第一課堂的融合。
3.建立“雙師型”師資隊伍。
為加強會計專業的實踐教學,我們需要組建一批高素質的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教師隊伍。現行獨立學院往往看重的是教師職稱和學歷層次的提升,卻忽視了對教師尤其是專業課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一方面要鼓勵高校教學骨干到會計師事務所、企事業單位財務部門從事實踐工作,提高實務水平;另一方面優先聘任理論扎實、業務能力強、具有工作經驗的會計人才,同時聘請會計實務界專家和優秀的企業人才構建企業教師團隊,共建會計專業實踐基地。采取校內教師指導與校外教師指導相結合的方式來實現“雙師型教學”。以校內導師指導為主,校外導師應參與實踐過程、項目研究、課程與論文等多個環節的指導工作。
參考文獻:
[1]徐輝 季誠鈞.獨立學院人才培養的理論與實踐[M].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6.
[2]劉巨欽 朱健. 獨立學院人才培養質量體系建設[M].知識產權出版社, 2008.
[3]林才溪 張明龍.地方性高校招生就業問題研究[M].知識產權出版社, 2009
[4]黃娟. 獨立學院實施“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模式的探索[J].黑龍江教育,2011(02) .
[5]周華. 廣東省獨立學院會計人才培養與會計教育改革問題初探[J]科技信息,2009 (7).
[6]高欣. 獨立學院會計專業辦學特色探析[J].山西科技,2009 (12).
作者簡介:唐博雅,女,湖南湘潭人,主要從事會計,會計教育等研究。
基金項目:湖南科技大學大學生科研創新計劃(SRIP)項目SYS2012129,人文社科類-獨立學院會計專業培養模式創新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