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模糊現象是自然語言的一大特點,且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得以觀察和體現。模糊語言作為一個普遍的文化現象,在跨文化交際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并有其特定的功能,例如語義功能、文學功能以及語用功能。模糊語言在言語交際中的運用主要分為三類:模糊詞語、模糊限制語,及模糊蘊含。本文主要闡述模糊限制語的概念,列舉其特點,并且從語用功能視角分析模糊限制語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具體應用,從而了解模糊限制語在言語交際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英語教學中所起到的重要影響。在英語教學中正確運用模糊限制語能夠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增強師生之間的情感、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等。
關鍵詞:模糊語言;模糊限制語;跨文化交際;語用功能;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036-02
一、引言
在言語交際中,語言模糊現象十分普遍。在理想情況下,言語交際者所追求是語言表達清晰和精確。然而,在客觀世界,人的感知和思維具有模糊性,自然語言也具有模糊性。所謂模糊概念,指的是人們所表達的概念與想法沒有明確的界限和外延。早在20世紀,英國哲學家羅素(Russell, 1923)指出自然語言中存在模糊現象。他認為,模糊是一種心理現象,當記憶與許多不同的時間相關時,它即是模糊的。美國控制論專家扎德 (Zadeh)發表了著名論文《模糊集》。扎德( Zadeh, 1965)提出的“模糊集合論”標志著模糊理論的誕生,為研究模糊語言奠定重要理論依據 。模糊語言學開始是作為語義學的一個分支學科,主要關注的是概念的語義范疇。而后,模糊語言越來越為語言學家門所研究。模糊語言在言語交際中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模糊詞語,指的是有些詞語和表達形式本身具有模糊性。如大,小;長,短;青年,中年,老年等。這些詞語的外延都具有不明確性;第二類是模糊限制語(hedges),指的是一些詞或短語,通過附加在意義明確的表達形式之前,使得原本意義明確的概念變得模糊。”第三類是模糊蘊涵,即有的清晰概念含著某些不言自明的細枝末節,以精確形式傳遞模糊意義。
模糊限制語是模糊語言學的一個重要概念。美國語言學家拉可夫(Lakoff)對模糊限制語進行了深入的研究。1972年,他發表了開創性專題論文——《模糊限制語:語義標準和模糊概念邏輯的研究》。他指出,模糊限制語指的是把事物或意義內容弄得模糊詞語。何自然,冉永平(1995)認為,模糊限制語能夠修正話語真實程度和話語內容,也可表達說話人對話語內容進行直接的主觀測度,或給出間接評估,并提出客觀根據等。模糊限制語,作為模糊語言的一種表達形式,可以在各種不同的語境中表達出言語交際者的不同的意圖和思想。在英語教學中,模糊限制語應用廣泛,且有其特有的語用功能。正確運用模糊限制語進行教學有利于維系和加強師生之間的良好的人際關系,使課堂交流流暢和順利,構造適宜的課堂教學氛圍。
二、模糊限制語的特點與分類
英語中存在著大量模糊限制詞語。語言學家對模糊限制語進行分類,并每類都各具特點。按照其語義特征和語用功能,模糊限制語可分為變動型模糊限制語和緩和型模糊限制語兩大類。
(一)變動型模糊限制語。
變動型模糊限制語指的是詞或短語能夠改變話語原本意義。它可以對話題的真實程度以及話題范圍做出調整和修正。變動型模糊限制語屬于語義范疇,可以改變話語命題的真值條件和改變話語內容的原意,或者給話語內容在一定范圍作出變動修飾。變動型模糊限制語分為范圍變動語和程度變動語兩種。
1.范圍變動語。范圍變動型模糊限制語指的是給限制原本話題內容的變動范圍的詞語。在言語交際中常常會談及具體的數字。當說話者不清楚具體精確的數字和程度時,且談話語境不須十分講究實際情況與所說話語內容的接近程度時,說話者可以使用話語范圍變動語對原話題內容作出修正。這些范圍變動詞包括“roughly, over, about, around”等。在言語交際中,使用此類詞語能夠避免說話武斷,減少主觀性,使交際順利進行。
2. 程度變動語。程度變動型模糊限制語指的是可根據實際的言語交際情況對原本話語內容做出某種程度修飾的詞和短語。程度變動語可以用來避免一層不變的描述事物的實際情況。它主要指一些表示頻率的副詞,如 “usually, quite, very ” 等等,以及一些詞組,如 “kind of, sort of, a little, a bit”等。在言語交際中,說話著把不肯定是完全正確或接近正確的話語通過使用這些程度變動語的表達修飾,使得話語更加得體,避免話語內容的絕對化。
(二)緩和型模糊限制語。
緩和型模糊限制語指的是不變化話題意義,不改變命題真值條件的詞或短語。說話者通過緩和型限制語可對就話題內容作出直接的主觀評價,或者提出客觀依據,對話題作出間接評估。 這類限制語屬于語用范疇,能夠話語的肯定語氣趨向緩和。緩和型模糊限制語分為直接緩和語和間接緩和語兩種。
1.直接緩和語。直接緩和型模糊限制語指的是說話者自身對某事進行直接猜測或者表達對某事的某種態度的詞語,如“I wonder, I think, I believe, I guess ”等引導性詞組。此外,還有一些情態動詞,如“might, could, would”,及 “seem, look, appear”等詞。當說話者對話語內容的真實程度不肯定時,使用直接緩和語能使語氣得到適當的緩和,減少武斷的意義。
2.間接緩和語。間接緩和型模糊限制語指的是說話者自身對話題內容不作主觀推測,而是利用第三者的看法間接地表達出說話者的評價和態度的詞語,如 “It is said that, it is known that”等。在言語交際中,說話者使用間接緩和語間接地表達觀點和想法,可以減小主觀臆斷性,使話語更具客觀性和說服力。
三、模糊限制語的在英語教學中的語用功能
(一)語言組織靈活性,提高教學的交際能力。
模糊限制語能夠對話語的內容、真實程度和涉及范圍進行修正。當教師在課堂對學生的行為作出評價時,運用多種緩和型模糊語有利于保持師生間之良好的關系。課堂教學是以交際為依托。模糊限制語在交際過程中使得語言組織更具得體性和靈活性。教師得體的言辭、適當的評價體現了言語交際中的禮貌原則和委婉態度。這樣不僅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促進教學得以順利進行,提高了課堂語言表達效率。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在交流時都可能會偶爾忘詞或對一些不熟悉的話題,運用模糊限制語及時的填補猶豫或由于思考造成一定的停頓,使得話題繼續拓展。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說話者使用模糊限制語看似違背了合作原則,沒能給聽話者提供交談所需的定量信息,但其目的確是為了得到會話的蘊含意義,使話語與實際情況更加接近。
E.g. T: About sixty people were dead in the earthquake.
在確實不知道確切人數的情況下, “about” 是變動型模糊限制語。雖然教師沒有遵守量的原則,但為了不提供錯誤的不準確的信息,遵循了質的原則。因此,模糊限制語增加了話語的靈活性,提高課堂教學的交際能力。
(二)增進師生情感,構建和諧的教學氛圍。
模糊限制語的主要作用之一緩和語氣。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使用模糊限制語能夠滿足師生之間的面子,使語言得體禮貌,維持良好的師生關系,推進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和諧的教學氛圍需要師生共同努力去構建。教學過程中教師話語的得體性和禮貌性是教師在師生交際中必須維護的。適宜得體的溝通方式使教師的語言更加客觀、委婉,并且有利于保持教師的良好形象,同時使用模糊限制語也有助于保持友好的同學情誼。例如
E.g. T: I’ m afraid I don’t think so.
教師在對學生回答表示否定評價的時候可以盡量委婉一些。太過直接的否定評價可能會打擊學的信心。“I’m afraid”的起到了緩和語氣的作用,使得語氣更加委婉,有助于營造平等、輕松和互相尊重的課堂氛圍。 教師恰當地使用模糊限制語能夠滿足學生積極面子的需要,鼓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有利于師生之間的相互合作與交流,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四、結語
模糊限制語是模糊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言語交際中是一種常見現象,并有著多樣的、重要的語用功能。在英語課堂教學亦是如此。各種不同類型的模糊限制語具有不同的使用場景和不同的交際功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識的使用模糊限制語能夠促進言語的交流,保持語言的得體性,并且建立平等和融洽的師生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以及和諧的學習氛圍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正確運用模糊限制語有利于構建良好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認真思考及努力學習。
參考文獻:
[1]Lakoff, George. Hedges: 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J]. Chicago: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Paper, 1972: 183-228.
[2]陳治安, 冉永平. 模糊限制語及其語用分析[J]. 四川外語學院學報, 1995, (1): 1-4.
[3]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2.
[4]何自然.模糊限制語與言語交際[J]. 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 1995, (5): 29-31.
[5]何自然.語用學概論[M]. 長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6]伍鐵平.模糊語言學[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