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它是廣泛流行于我國青海、甘肅、寧夏、新疆等西部省區的民歌,被譽為大西北之魂。從藝術作品賞析的角度,對西北民歌《花兒與少年》進行全面的闡釋。從《花兒與少年》這首作品藝術處理的角度,對其創作背景與作品故事,創作動機和歌曲解析的層面上進行重點闡釋。本文共分為四章。緒論,闡述論文選題的背景和研究意義。對當下少數名族音樂的研究現狀進行概括與總結,梳理《花兒與少年》創作背景介紹及對作品的分析,名族音樂的素材尋根,陳述本文的研究起點和思路。
關鍵詞:甘肅民歌;創作背景;作品故事;歌曲解析
中圖分類號:J64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053-01
西北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花兒與少年》的藝術形式就是民間音樂中的一朵奇葩。展望全國少數民族音樂,幾乎都已經被開采挖掘過,從原生態到現代化是當今民族音樂走向國際化的一種必然趨勢。西北民歌是指流行在陜西、山西、甘肅、寧夏、青海等省區的民歌。其中以“花兒”和“信天游”最具代表性。花兒因其獨特的文化價值,被確定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類代表名錄。
但是,花兒音樂直到今天,還沒有邁出原生態的門檻,作為生活在西部花兒之鄉的我們,應該去研究并且將西北花兒音樂傳承與發展,通過《花兒與少年》這一類好的音樂作品,讓世界上更多的人欣賞到我們民族的美妙音樂和超凡的聲音魅力。我認為它的價值值遠遠超過了音樂本身的意義。
一、甘肅民歌的特點
民歌多為群眾在口頭相傳中不斷加工提高的集體創作。民歌就是方言的夸張,這也是民歌必須用方言唱的道理。其音樂語言簡明洗練,音樂形象鮮明、生動,表現手法豐富多樣。常見的民體裁材有:勞動號子、山歌、小調、兒歌、風俗歌等。
流行于甘肅、青海、寧夏的一種山歌,以歌唱愛情為主,主要產生于甘肅的洮岷、臨夏和青海的東部農業區,是當地漢、回、土、撒拉、東鄉、保安等民族以及部分裕固族、藏族群眾用漢語歌唱的一種口頭文學藝術形式。
西北民歌是指流行在陜西、山西、甘肅、寧夏、青海等省區的民歌。其中以“花兒”和“信天游”最具代表性。
按傳統說法,男歌手將女情人稱為“花兒”,女歌手將男情人稱為“少年”,故“花兒”又叫“少年”,(在青海)唱“花兒”也稱“漫少年”。歌唱方式為獨唱或對唱,演唱時即興編詞,聲調高亢舒長。花兒的演唱不論是那個民族,都用漢語演唱,唱法有尖音(假聲)和蒼音(真聲)之別,也有真假聲并用者,一般男聲多用假聲,女聲多用真聲,男女齊唱對唱時,唱同等音高。
二、《花兒與少年》的創作背景與作品故事
(一)《花兒與少年》的創作背景
解放后,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花兒進一步受到了人們的重視,學術界發表了大量介紹和研究花兒的文章,文藝界也出現了一批用花兒形式創作的文學作品和取材于花兒的音樂作品,同時花兒登上大雅之堂,歌手們在各種民歌會演和其它舞臺上高聲演唱,使花兒在全國以及國際上有了很大影響。毫不夸張地說,國內稍有文化水平的人都無不知道西北有朵優美動聽的民歌之花——“花兒”,其最有代表的就是《花兒與少年》。
回族民歌可分為山歌、勞動歌、風俗歌、小調四類。在山歌中,“花兒”(又稱“少年”)這種高腔山歌流傳極廣。在“花兒”對唱中,男方稱女方為“花兒”,女方稱男方為“少年”。回族花兒音調高亢豪壯,韻味悠長纏綿。小調在回族流傳的內容十分廣泛,有風俗小調、抒情小調、詼諧歌、兒歌、游戲歌等。回族“花兒”以高亢明朗著稱,這首膾炙人口的回族民歌《花兒與少年》是經典之作。
(二)《花兒與少年》的作品故事
這首著名的以“花兒”《四季歌》為素材創作的回族民歌《花兒與少年》,不少人就是通過它知道了西北的地方民歌:花兒。這首深受人們的喜愛的“花兒”民歌,跟西部民歌之王:王洛賓先生之間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這支歌的真正原創應該在民間,在馬步芳(甘肅軍閥)的老家,在農民的口耳相傳之中。但原生態民歌要想傳唱于世,必須要經過音樂家們提取,整理,加工,甚至再創作。王洛賓首次對這支曲子記譜、加工、再創作,當然屬于“創作”,或叫做“編曲”。他對歌詞也進行了整理加工,當然也屬于“創作”的一部分。
三、《花兒與少年》作品的誕生
在青海各地的駐軍根據馬步芳的命令緊鑼密鼓籌備社火時,馬步芳決定司令部自己也搞一個社火隊,讓王洛賓組織節目排練。在王洛賓為節目內容的選定煞費苦心的時候,馬步芳找到王洛賓,將自己家鄉的一個歌唱給王洛賓聽,他還自己現編了歌詞。因為離開老家時間太長,馬步芳已經記不得原來的歌詞。曲調是流傳在青海海東一帶的“花兒”。
王洛賓對這個曲子并不陌生,走遍青海各地采風時,他搜集過不少海東的“花兒”。他決定馬步芳的歌詞基本可用,就連夜對詞曲修改潤色,將一首民間小調修改成一首歡快的愛情歌曲,手法簡練,旋律優美,節奏歡快。并取名為《四季調---花兒與少年》。《花兒與少年》從此就流行開了。
1944年5月,被關在蘭州沙溝監獄3年之久的王洛賓在馬步芳部下歷盡艱辛的營救下釋放出來,后來到了西寧,在歡迎王洛賓來西寧的晚宴上,一直到大西北解放前夕的1949年夏天,王洛賓一直作為馬步芳的部下負責軍地文藝宣傳和音樂普及工作。
不久,社火比賽在西寧校場舉行,軍隊閱兵進場后席地而坐,部隊后面圍滿了老百姓,抗戰勝利,壓在人民心頭8年的烏云總算散去,整個西寧洋溢在一片節日氣氛中。大秧歌、獅子舞、跑旱船、舞龍燈……最后才是一直高度保密的馬主席的節目:《四季歌舞》。
四、《花兒與少年》的歌曲解析
1945年9月,歷盡了艱難曲折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終于取得了偉大勝利。藍天白云下的西寧晴朗秋日里,派兵與日軍浴血奮戰多年的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八十二軍軍長(后任國民政府西北軍政長官公署長官)、青海省政府主席馬步芳上將決定辦一個轟轟烈烈的社火比賽慶祝抗戰勝利。馬主席傳令青海全軍,讓各師旅團自辦社火,選拔優秀者來省會西寧參加比賽,優勝者予以厚獎,這次青海高原上的文藝盛會的總指揮自然由馬步芳極為賞識的青海軍區音樂總教官王洛賓擔任。
《花兒與少年》作為一部民歌藝術奇葩,將永遠綻放在中華民族藝術的百花園中。通過對“花兒”獨特藝術風格的認知,和掌握《花兒與少年》作品獨特情感的處理、表達以及深層次的挖掘歌曲的藝術意境. 通過歌曲背景的文化底蘊,藝術內涵,運用情感表達學習怎樣處理一首經典的藝術歌曲。這首獨特的“花兒”珍寶作品,使我對《花兒與少年》創作過程、歌詞內容、調性、風格特點,獨特的少數名族音樂氣息,藝術價值等等進行正確學習和重點闡釋。在歌曲藝術處理中使演唱達到深情并茂、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參考文獻:
[1]朱光潛.文藝心理學[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2]李澤厚.中國美學史-先秦兩漢編[M]. 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羅金軍,黨員,四川省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錄音協會會員,四川文化藝術學院音樂學院理論基礎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