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探論探索現代藝術價值,通過融入、易道興藝術、思考、三個方面的初探藝術價值觀,提出:易經這個中國古代傳統哲學文化對現代繪畫藝術思考,揭示了《周易》文化思維與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內在聯系。
關健詞:融入;思考;藝術價值
中圖分類號:B221;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1-864X(2014)08-0058-02
中國繪畫作為中國國卒文化的一部分,其歷史可穿越時間數干年之久,大自然締造了人類,人類創造了繪畫史,這種產生和創造是具有一定的必然規律性。因為任何門類的學科發展其規律都與本民族的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因素,所以中國畫,,中國書法的本質應從中國古代文化淵源中去找尋;中國畫的本源,更需要從中華民族傳統哲學文化理論中去找尋其“龍脈”。
大家知道,哲學是一門科學,它在研究揭示客觀世界的規律性和統一性。而《周易》是中國古代傳統哲學文化,做為中國古代傳統哲學文化理論其中:“道法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無數,能夠更加形象具體地闡述這“道”理的經典著作,易學文化則成了中國傳統 “玄學”的代名詞。優秀的畫家,精于繪畫藝術及哲理而且在自覺或不自覺地遵循著這一規律;(《石濤畫語錄》)這里的一,即是“道”,道即是正確的自然規律,所以陸九淵云:“藝即是道,道即是藝,豈惟二物,道在各行業中如醫家即醫“道”,易經有易“道”,佛家有佛“道”,繪畫有藝“道”,于此可見矣”(《象山先生全集》)朱熹談得更加明白:“道者文之根本,者道之枝葉……今東坡之言曰:吾所謂文,必與道俱。”(《朱子語類》)何以為道?《老子》作了以下闡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一、“易道“入藝對藝術影響
《周易》哲學文化的基本思維方式,整體性、直觀性、形象性和變易性是《周易》思維的基本特征。,奠定了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的基本面貌和基本格局,決定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價值觀念和審美取向。而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毋庸置疑,受到了《周易》思維模式的無窮浸潤和深刻影響。
1.周易陰陽與繪畫黑白關系,以陰陽五行學說為代表的《易經》思想像一條河流。當我們提到中國傳統水墨畫的美學思想,老莊思想一般是首先被聯想到的。老莊所提倡的“無為”、“逍遙游”、“虛空”的精神讓中國歷代的文人畫家找到了精神的慰藉,得以在這不安穩的現實生活中找到一處心靈的出口,“與天地精神共往來”。這也許就是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形而上的意境之所在。“形似”的觀念一直都不是中國畫的重要原則。“與中國哲學思想相一致,中國美學的著眼點更多的是功能、關系、韻律。”而歷代的畫家是要在山水的“形”之中看見“道”。“道”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然而,“道” 早已在《易經》里有所體現,“一陰一陽之謂道”,陰和陽相互作用而產生了“道”,這個“道”既指天道、地道以及人道。
陽為天、為父,代表陽剛、男性,在卦象中則為乾;陰為地、為母,代表陰柔、女性。世上唯有男人和女人兩類,相互依存,繁衍人類,生生不息。由此衍生出八卦,進而包含宇宙萬物。陰和陽相互平衡后就能達到“太和”之美,《易經》中的兇卦就是陰陽不相調和之象。這一觀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
在中國傳統水墨畫中,黑與白、玄與素相互生發,水墨畫總是在黑與白中取得某種平衡,“五色眩目”,濾去了其他炫目的顏色,以至于逐漸形成了“留白”、“計白當黑”的繪畫表現技法,在“濃、淡、干、濕”中又衍生出無窮無盡的變化。畫家只是在黑與白中尋找一種思想上的空靈、一種建構在天地之中的個人心靈空間和獨特生命體驗。在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構圖中,“上為天,下為地,”黑白、虛實相互關照與對應,畫家們不是也在用一桿筆描繪著心中的那一整片天地嗎?。
2.《易經》的六個字:“剛健、篤實、輝光”代表著中國傳統美學思想,《易經》的八卦極富美學啟迪。如六朝劉勰《文心雕龍·情采篇》:“是以衣錦褧衣,惡文太章,賁象窮白,貴乎反本”。《文心雕龍·征圣篇》:“文章昭晰以象‘離’”“賁”、“離”是易經的卦名,“賁卦”涉及藝術理論的文與質的關系。賁,賁者飾也,用線條勾勒出突出的形象。《論語》:“繪事后素”。說明了中國傳統繪畫十分重視藝術境界的追求:
(1)賁卦之美:“山下有火”、“君子以明庶政”、“無敢折獄”。系列性闡述了藝術在社會中的價值與局限;中國美學的“象” 不等于西方美學的“形象”,而是“有象無形”、“去形存象”。《易·系辭》:“見(現)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明確了“現象”不等于“形器”,形器(形)是事物的實體,而現象(象)則是事物的表象。
中國藝術家對事物的實體通常是沒有很大興趣的,往往重視的是事物的表象。表象在藝術創作中作為是一種心理現象,僅只存在于藝術創作者頭腦之中,經過藝術創作者思維的運動、變化、重組形成“想象”,再在想象之中摻入“情感”。
因此,“象”在這里就不是“形象”,也不只是“表象”,是更重要“意象”。這種抽離了“形體”又蘊含“情意”的“有情感的表象”,意中有象,象中有意,主客包容,物我兩忘,與純客觀的如實摹寫和純主觀的自我表現截然不同。作為中國美學獨有的概念,“意象”在中國詩歌的具體表現的手法是“賦比興”在繪畫理念的傳達上是“傳神寫意”,因此中國藝術特色為“詩畫同源”,與、西方講究的詩畫對立完全相反。
王廙曰:“山下有火,文相照也。夫山之為體,層峰峻嶺,峭崄參差,直置其形,已如雕飾,復加火照,彌見文章,賁之象也。”(李鼎祚《周易集解》)王廙處于山水畫萌芽的時代,他已在山水里見到了文章,以人的精神與自然山水對話并進行超越,進入了美學發展的自覺期;賁卦中包含了純粹美的主張:“上九,白賁,無咎。”賁是斑紋華采,白賁,雜卦:“賁,無色也”。就是單純,即“絢爛之極歸于平淡”。是一種更高的品位,也是中國一切藝術的最高追求。
《易經》這種審美取向對中國美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自然、樸素的“白賁”的美才是最高的境界。所以中國建筑在正屋之旁有自然可愛的園林,中國畫從金碧山水發展到水墨……白賁的境界,從欣賞美并超脫美,達成一種揚棄的境界。
(2)“離”卦之美: 象曰:官人來占主高升,莊農人家產業增,生意買賣利息厚,匠藝占之大亨通。這個卦是同卦(下離上離)相疊。離者麗也,附著之意,一陰附麗,上下二陽,該 卦象征火,內空外明。離為火、為明、太陽反復升落,運行不息,柔順為心。離卦卦辭離:利貞,亨。畜牝牛,吉。 離卦卦義:離者麗也,
明也利于堅守正道,這樣必然亨通;畜養柔順的母牛,可以獲得吉祥。 離《離卦》和中國古代工藝,美術、建筑藝術都有聯系,同時也表明了古代藝術和生產勞動之間的聯系,對離卦的美學思想。
1.離者麗也。人為附麗在一個器具上的東西是美的。離,既有相遭的意思,又有相脫離的意思,是一種裝飾之美。
2.離也者,明也。明字,一邊是日,一邊是月, 曰光和月亮之光照到窗子上,是為明, 這個明是富有美學和詩意創造的明是美學思想之明。3.麗者并也。即并偶的意思。這并偶之意在是對美的追求,在藝術中,如色彩的對稱是并儷之美。這說明《離卦》又包含有對偶、對稱、對比等對立因素可以引起美感,受其影響這種美感又產生美學思想,現在對偶,對稱,對比也在我們國畫中運用受其美學思想影響。這可以見到《離卦》的美學想是同工藝,美術相關的。4.我們的繪畫當把各種亮麗的色彩顏料按照畫家想法組合成一幅美麗的圖案時就是一個離卦,他包含了離者麗也,離也者,明也。麗者并也。所以離卦也是審美和藝術卦象。
二、“周易”文化對中國畫思考
1.五行與色彩關系;談中國畫,不能不談中國文化的色彩觀。春秋之前,中國人稱色彩為“玄黃”,而春秋戰國到隋唐的色彩,哲學家與一般人泛稱“五色”,被稱為“丹青”的說法是在孔子、老子的著作中多次出現。而“五色”要談色彩,還得先從《易》學當中的“五行”說起。周易五行:金、木、水、火、土。古人把物質歸納為五大元素,又常把中囯畫用的基色:紅、黃、青、黑、白對應起來看,便構成了中國畫的用色之淵源。世間萬物皆由此五種元素組成,這五種元素已經不是自身字面所表達的含義了,它也被抽象成概念化的五種符號,它既可以代表五種物質狀態,也可以代表具有相同特質的一類物質。這五種狀態分別是:金代表固態,水代表液態,土代表混合態,火代表氣態,木代表等離子態。在自然界中,這五種形態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相互制約;保持著一種動態平衡,木性溫暖,火伏其中,故木能生火;火焚木而燃,生成灰燼,故火能生土;土聚為山,積化為石,所以土能生金;地中含水,水遇石層而止,溢而為泉,故金生水;萬物生長皆不能無水,所以水能生木;五行相生,萬物長矣。有生必有克,克者,伐其性也:水性陰涼,主向下,伐火熱之性;所以水滅炎火,即水克火。火性熱,主升騰,火能溶化金石之硬性,故火克金。金性硬,主革殺;有殺木生長之性,故金克木。木性溫,主生長,生長必耗土之養份,伐土厚性,故木克土。土性厚,主堆積;能止水之瀉勢,故土克水。五行相生相克,萬物生長才得以保持平衡而長久發展。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色彩與五行密不可分。《尚書》載:“諸侯受命于周,乃建大社于國中,其譴東青土,南赤土,西白土,北驪土,中央迭以黃土,將建,諸侯鑿取一方之土”。古代先民以黃河流域為中心,黃土地是其發展的地方;故中方為土其色配黃;南方以風化赤沙巖為主,又南方炎熱主夏季;所以南方為火配赤;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代表生,屬木配春季,到處郁郁蔥蔥;又因近東海其泥土為青色,故東方為木配青。西方是太陽落下的地方,比喻殺,萬物凋零配以秋;加之西方鹽堿地乃白色,故西方屬金配白。北方寒冷,屬陰水,其土地為黑色,故北方屬水配黑。北方主冬,白雪皚皚,相襯之下水必然是黑色。所以,古畫所畫雪景中的水都是黑色。不難看出中國傳統文化的色彩觀是建立在五行關系中的,而這五行中的五色正暗合了西方黑白調子加紅、黃、青三原色的基本原理。正所謂:“王問民,民問地,地問天,天問道,道法自然。”易之為道,先天地而生,貫之萬物而以恒;我們面之所向,心之所至,無時不在,無所不有也。
五行配五色,五色之中有生克;大自然之中能生克有度,則國昌物盛;繪畫用色若生克有致,則畫面就會高雅不俗。《周禮·考土計》中記載:“畫籄之事雜五色”、“青與白相次也,赤與墨相次也,玄與黃相次也”、“凡畫籄之事,后素功”。《禮·樂記》:“五色成文而不亂”。
在五行生克關系中,必須考慮雙方量的多寡因素,如火能克金,若以篝火練鐵,當為徒勞。即所謂:“火本克金,但金氣有余反侮火氣。”誠如《黃帝內經·素問》所講:“氣有余,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手斧砍大樹,樹硬反損斧;土少阻水,反比水沖;杯水救火,炭火更旺。所以,在色彩運用時不但要充分利用色相間的生克關系,還要把握好色塊大小、純度多寡的量化關系;而這個度的把握,則是要經過對易學思想從整體上進行系統的學習。
2.對稱與國畫章法關系:對稱為美的觀念自古有之,我們看到的各種彩陶、青銅的紋飾,壁畫上紋路,都是對稱為美的體現。在《易經》八卦之中,也處處體現著對稱。陰陽相對稱, 乾卦與坤卦相互對稱,太極圖“S”線相對稱以及坎與離相互對稱,都在對稱中逐漸變化、更替。而對稱在中國傳統水墨畫中的表現為章法布局。傳統中國畫的形式,一種是立軸,一種是手卷。立軸形式,上為天、下為地,自下而上,層層推移。手卷形式,右為開始,左為結束,由右向左,起承轉合。顏色的黑與白相對,筆法的疏淡與綿密相對,山與水相對,山的陰陽向背相對。遠近、疏密、開合、虛實聚散、動靜、叁差相互呼應。這種布局上的相互呼應是一種天生的美感,然而探究其源流,則不能不提到《易經》,我們因用其原理以其之陰陰、剛柔、對立、統一、思想來處理中囯畫構圖及色彩辨證關系。
結束語:
我們將這種思維形式落實到我們當代中國畫創作之中,無疑將是一種很受歡迎的態度,因為存在延續、存在對過去的尊重與認可,在不是“全盤否定”的前提下,后現代“辯證性的反”還說不定真的是當代中國畫多元創新的一條新路。
參考文獻:
[1]葛路《中國繪畫理論發展史》,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年。
[2]梅墨生.現當代中國書畫研究[M].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
[3]李康.《周易》時空一體敘事思維模型[D]西南大學,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