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歌唱是一門通過聲音來表達情感的音樂藝術。金鐵霖教授說過:“科學的唱法就是表達聲樂作品的工具。所以訓練和掌握準確的方法和技巧,才能達到目的。”本文闡述了我國民族聲樂的訓練與演唱當中的氣息、真假聲轉換兩個方面的歌唱方法與技巧。歌唱中缺乏哪一種技巧的融會貫通,聲音都會失去光彩,演唱都會缺乏應有聲音的藝術魅力。
關鍵詞:民族聲樂;方法;技巧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060-01
民族聲樂藝術在我國是極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歡的一種藝術形式。在中國傳統音樂,民間歌曲、說唱、戲曲藝術的精華基礎上,吸收和借鑒了歐洲美聲唱法的科學訓練手段和技術,融匯而成的一種具有民族風格和特點的歌唱藝術。
民族唱法講究“字正腔圓”、“咬文嚼字”,重視唱“情”,強調以情帶聲、聲情并茂的歌唱原則,使歌唱的情、聲、字、腔、味、表演交相輝映。
一、氣息的運用
科學的發聲氣息是基礎,“善歌者,必先調其氣,氤氳自臍間出,至喉乃噫其詞,即分抗墜只音,即得其術,即可致碣云響谷之妙也。”該論述強調了氣息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氣息的運動部位、狀態及其正確的呼吸方法。
(一)記住正確呼吸的狀態。
在正確的歌唱姿勢狀態下,緩緩地吸氣,感覺把氣吸到腹部和腰周圍,這時候我們應該感覺到腰腹向外擴張,然后在保持吸氣的狀態下緩慢而均勻的呼氣,同時小腹向內收,要感覺到小腹收縮的力量推動氣息的呼出。
(二)歌唱的呼吸方式。
歌唱的呼吸方式有三種:分別是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腹式呼吸。
胸式呼吸,該呼吸方式,吸氣時雙肩和胸部有明顯的向上抬起的動作,主要是以胸部為控制氣息運動的技術手段。這種呼吸方式吸氣過淺,導致橫膈膜與腹部肌肉使不上勁,不利于打開喉嚨發聲,影響音域和聲區的統一。
腹式呼吸方式:該呼吸方式, 主要是吸氣時腹部、腰部肌肉出現明顯的擴張狀態。這種呼吸方法由于控制力差,對聲音支點的支持和力也差,容易使聲音呆滯,缺乏流動感。
胸腹式呼吸方式:該呼吸方式,吸氣時雙肩自然下垂,胸下部肋骨與腹部周圍有明顯的向外擴張動作,有利于歌唱者找到歌唱的支點。整體上充分調動了胸腔、橫膈肌、腹部肌肉的協調功能,從而進一步加強對歌唱氣息的控制能力,促使人的歌唱技能、技巧性發聲的能力得到了改善。實踐表明 ,胸腹式聯合呼吸法是最完善的歌唱呼吸方法。
(三)通過打“du”的方法對氣息進行訓練。
當我們在打“du”的時候,同時胸腔、兩肋都是很自然的保持著吸氣的擴張,鼻腔通道也打開,感到聲音集中在鼻腔的上面,兩眉之間有一個支點。這是氣息訓練方法中的最為有效的一種辦法,特別是對于初學者來說可以通過這些辦法去感受和練習氣息。以后對聲音的練習都可以按照打“du”的這種氣息的支持下靈活運用。
二、演唱中的真假混合聲的運用
人聲有真聲和假聲兩個機能的存在,歌唱中這兩個因素不是獨立存在的,無論演唱者的音域有多寬廣,都不可能單獨用真聲或假聲演唱所有的作品,都不能滿足所有作品的需求,特別是遇到演唱大型的聲樂作品時,一定要學會真假聲的有機結合,做到“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難分,真聲不炸,假聲不虛,混在一起”。
(一)真假混合聲運用中的一個誤區。
初學者剛接觸聲樂的時候,會錯誤的理解真假聲混合運用的概念:“低音部用真聲演唱、高音部用假聲、中音部用混聲”。作為剛接觸音樂的人感覺演唱起來很有效果,有些聲音條件好的同學也的確能夠根據這種方法完成一些稍難的曲目。然而,經過一段學習后發現,拋開歌曲的感情處理等更高的技術處理不說,要想從最基本的演唱一個比較完整統一的聲樂曲,必須要作到真假聲的統一。如果按照以上低音部用真聲演唱,高音部用假聲,中音部用混聲的演唱方法只能造成:低音白,高音假,中音虛的狀況。
(二)真假混合聲正確的運用。
要堅持統一的原則:從低聲區開始就不松懈使聲帶邊緣變薄摻入少量假聲,然后隨著聲部的上行,假聲成分逐漸增多,但仍然夾帶著少量的真聲。中聲區真假聲相伴,混合共鳴較好。混合聲的音域統一連貫,一般無明顯的換聲點。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唱高音時,在真聲相伴的情況下,假聲成分多些,頭腔共鳴豐富;唱低音時,也要有氣息的支持不松懈,真聲成分多些,胸腔共鳴成分多。這種混聲的發聲是充分運用共鳴器官來配合聲帶振動變化為依據產生的混合共鳴。
(三)真假混合聲的訓練方法。
一是學會小聲的演唱歌曲。二是模仿一些嗓子較寬的歌手,多多演唱一些美聲的歌曲。模仿的不是她們的音色而是他們的技術,在充分打開喉嚨的情況下,有利于氣息真假聲的統一;演唱一些美聲歌曲可以加強我們氣息與頭腔鳴的學習讓我們的聲音從開始的直白到混合的自然過渡。三是練聲時一般多做從上面聲部到下面聲部的練習(即多做從高音到低音的練習)。四是多多演唱元音字母,以及他們的混合字母的練習。
聲樂學習中的各種技巧都是相互聯系相俯相成的,例如:正確的開喉和共鳴的運用有利于氣息的統一,氣息正確的訓練又能促使真假混合聲達到統一,當然最后各種技巧都是為歌曲的演唱所服務,這就需要我們將所學的方法靈活的運用到歌曲情感的處理之中。通過很以上方法的訓練與學習,相信我們都能做到氣息暢通,音色明亮、圓潤,真假混合聲統一。不斷的堅持科學的訓練方法,對提高自身素質、技能和以后的歌唱藝術實踐將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田玉斌,談美聲歌唱藝術.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3,第1版。
[2]姜家祥,《民族唱法探索》姜家祥著,《人民音樂》1979。
[3]薛良,《歌唱的方法》中國文聯出版社1997。
[4]金鐵霖,《民族聲樂的學習與訓練》,黃河音像出版社。
[5]《歌唱與聲音訓練》人民出版社1982。
[6]徐青茹,《聲樂教程》,山東文藝出版社。
[7]陳紅芳,“民族唱法聲音訓練技巧和情感表現”,民族音樂2010.2。
[8]丁義,透視中國民族聲樂演唱中的“聲、情、字、味、精氣神”,中國音樂2005.02。
[9]鄭寶華“混聲”與“字聲”在民族聲樂中的運用,齊魯藝苑1997.02。
作者簡介:陳麗,女,四川音樂學院綿陽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音樂理論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