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刑訴法的生效,當事人和解的公訴案件訴訟程序也在實踐中開始正式實施。盡管高檢規則、高法解釋和公安部規定一共用了30個條文對該程序的具體適用予以細化和規制。一年多的司法實踐我們發現,關于和解程序適用中的一些重點和難點問題仍然存在,值得引起重視。
關鍵詞:刑事訴訟法;刑事和解;存在問題;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D9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074-01
一、存在問題
一是檢察環節公訴案件和解方式相對單一。關于和解的方式,就目前的情況看,刑事和解的主要達成方式還是金錢賠償,并且在短期內很難有其他的替代方式,經濟賠償雖然一定程度上能補償被害人的物質、精神損失,但被害人的精神撫慰并不能完全由經濟賠償代替,單一的經濟賠償,也易使一部分有錢人憑借刑事和解逃避刑事責任,使無賠償能力的人無法選擇刑事和解程序,影響法律的公平正義。此外,新刑訴法中提到的賠禮道歉在實踐中還無法獨立發揮效用,附卷的悔罪書內容往往簡單、重復,更使賠禮道歉流于形式。過于貧乏的和解方式呈現出“賠償——諒解——減刑”的單一框架,很難不讓人將刑事和解與花錢買刑劃上等號。
二是檢察機關主持制作的和解協議書效力不明。關于和解協議書的效力,高檢規則第514條的規定,雙方當事人可以自行達成和解,也可以經人民調解委員會、村民委會、居民委員會、當事人所在的單位或者同事、親友等組織或者個人調解后達成和解。第516條規定,對于符合刑事和解的案件,人民檢察院應當主持制作和解協議書。和解協議書應當由雙方當事人簽字,可以寫明和解協議系在人民檢察院主持下制作。檢察人員不在當事人和解協議書上簽字,也不加蓋人民檢察院印章。那么經人民調解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等機構調解的刑事案件是夠需要制作和解協議;其制作和解協議的效力與檢察機關制作的和解協議效力如何,應由何種主體進行審查和認定;前期制作了協議檢察環節是否另需制作和解協議書。針對這些問題,規定中顯然并沒有給予明確答案。
三是和解協議的監督和救濟機制欠缺。從《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九條的規定看,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均可以提出從寬處理的建議,但該規定忽略了和解當事人的存在。也就是說,如果當事人在偵查過程中達成和解協議是因為主持調解的公安機關的壓力,那么當事人應當通過什么渠道對此進行監督和救濟,當事人可否直接向檢察機關反映并要求在檢察機關的主持下另行達成和解協議;如果一方當事人提出重新商定調解協議卻得不到滿足,能否單方面撕毀和解協議,或者不予履行和解協議;因為,不論是公安機關依據和解協議提出從寬處理的建議,抑或是檢察機關依據和解協議提出從寬處罰的建議,本質上均屬于司法自由裁量權的運用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如果沒有非主持和解的機構的第三方力量的介入和監督,那么在司法實踐過程中就會導致權力的濫用。
二、對策建議
一是實現和解方式多元化發展。和解過程中應實現和解方式的多元化,引導并鼓勵當事人雙方采用賠償替代措施,如暫扣駕照、公益勞動、勞務補償、禁止進入某些場所、禁止接觸特定人、完成學習培訓等都可以成為諒解的要件,此外和解協議中的損害賠償一般應當與其承擔的法律責任和對被害人造成的損害相適應,并且可以酌情考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經濟狀況以及賠償、補救能力,不能以賠償多少作為換取司法機關從寬處理的尺度,保證適用法律的公平性。如果刑事和解能夠實現賠償形式的多元化,就可以卸下花錢買刑的包袱。
二是進一步明確和解協議書效力。針對和解協議書的效力問題,我們通過實踐認為,不論是在公檢法三機關的主持下實現和解,抑或是在人民調解委員會、基層自治組織、當事人所在單位等的主持下實現和解,本質上仍舊屬于被害人(近親屬)與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之間的意思自治。那么應理解為只要雙方當事人有和解的意愿,主持調解的機關均可以制作和解協議書。同時,基于刑事案件公訴程序的特殊性,和解協議的效力應當交由公檢法機關進行最后的審查和認定,而不必重復制作和解協議,以保證和解協議不違反自愿、合法原則。同時,進一步的明確規定和區分公訴案件中主持和解的主體和認定和解協議效力的主體,不僅能夠廣泛的調動人民調解委員會等組織或者個人參與刑事調解的積極性,也可以大大減輕公檢法三機關的工作壓力,提高公檢法三機關處理案件的效率,增強刑事訴訟的訴訟效益。
三是建立健全和解協議的監督和救濟機制。必須設置正當的程序對和解協議達成和實施的過程進行相關的監督和制約,從而有效防止和減少公安和檢察機關在處理和解協議的案件過程中濫用自由裁量權的問題。比如,明確規定在公安機關提出從寬處理的建議以及檢察機關提出從寬處罰的建議過程中增加公示程序或者公開聽證程序,以方便聽取和解雙方當事人、律師以及社會各界代表的意見,或者明確在相關規定中增加關于和解協議的異議機制等。同時,對因達成和解的公訴案件,可由公安機關、檢察機關或者社區對其進行一定期限的跟蹤教育,進一步矯正其犯罪心理和行為惡習,最大限度減少重新犯罪。
參考文獻:
[1]劉偉.《刑事和解制度的理性考察》.《河北法學》2010.12。
[2]董建明. 《新刑事訴訟法理解與適用》.《中國檢察出版社》2012年版。
[3]劉雪.《論我國刑事和解制度的弊端與完善》.《法制與社會》2012.9。
作者簡介:徐莉莉(1988-),女(漢族),江蘇省南通市人,如東縣人民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