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天津濱海新區的開發,越來越多的農民響應黨中央、國務院、天津市政府的號召,將土地流轉成為城市建設用地。其中失地農民權益保障問題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關系濱海新區未來的進一步發展問題,而且事關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本文根據調查問卷的結果給出了在濱海新區土地流轉過程中對農民權益保障的相關對策。
關鍵詞:農民;土地流轉;權益保障
中圖分類號:DF45;DF5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076-01
一、構建農民利益保護機制
1.落實征地補償方式。
由于土地流轉中勢必會占用農民耕地, 農民失去了土地,就會面臨到生活問題。就全國來看,征地補償標準又都比較低。所以在征地補償和安置機制方面, 濱海新區曾制訂了一個土地利用的總體規劃,按照規劃來進行必要的農業征地。但是廣大農民所遇的問題是,他們并不能按時收到原本規劃中所應該得到的補償,也就是說政府并沒有履行好自己的義務和執行好當初制定的計劃,從而導致當地農民權益未能收到應有的保障。此外,政府曾經還制定了一個農用地征用的統一價格標準, 這個價格標準考慮到補償、收益分配和農民的根本利益, 包括農民的社會保險、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以“上保險”加上“每年取得收益”的方式。然而在我們的調查中,發現當地農民并沒有完全享受到政府所規定的保險險種,而且農民所收益的所謂的“上保險”加上“每年取得收益”的金額少之又少,善良老實的農民不知這其中的原因,但是他們中偶現的抱怨聲,表明他們的利益真的得到保障了嗎?只有落實好這種農民利益保護機制,廣大農民的權益才能夠得到保障。
2.推廣村民社保。
一是建立健全農業保險制度。政府應發揮財政的杠桿作用,對基本農田農業保險加大扶持力度,中央、地方分成出資,全額上繳主要糧食品種保險費,徹底解決農業保險發展不平衡問題。二是建立金融機構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對于土地流轉不良貸款,政府和金融機構應分別承擔風險責任,政府可以利用財政政策,采取土地流轉不良貸款貼息的方式,減少金融機構信貸風險,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土地流轉貸款投入力度。三是讓進城農民工與城市居民同等享有社會保障、包括失業、養老、醫療和工傷保險、子女教育、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適當放寬農民工落戶門檻,形成有利于人口和產業向城鎮聚集的政策環境,根本消除農民土地流轉的后顧之憂。諸如此種創新形式的計劃,我們覺得政府應該給予支持。這種創新的思路對農民的生活水平能夠起到促進作用。而能夠為廣大農民創造出切實的利益的計劃,那就是好計劃。因此,我們覺得此項計劃應該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大力推廣。
3.從被征地農民利益出發,把土地改革做成“民心工程”。
在構建城市化,進行土地流轉的進程中注意構建農民利益的保護機制, 一是突破現有行政界限,以濱海新區為獨立單元, 統一編制區域性規劃, 建立濱海新區區域性土地利用規劃體系;二是建立土地征收和農地轉用相對分離制度, 實行集體土地統一先行征收、政府儲備、適時轉用;三是探索跨地域耕地開墾補償占補平衡新方式,為濱海新區的發展提供土地資源保障;四是建立征地區片綜合地價制度, 完善征地價格形成機制, 實現征地補償“同地同價”, 并探索多渠道被征地農民安置方式, 確保他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 真正把土地改革做成了促進經濟發展、優化資源利用的“民心工程”。
二、政府站在農民的立場辦事
1.深入實際,了解被征地農民困難。
近些年來,國家充分重視三農問題,本著以民為本的原則行事,在濱海新區土地流轉過程中,政府確實出臺了許多相關政策,以解決農民權益保障的問題。然而,政府多數情況下只是在宏觀上進行把握,制定出相應的措施,計劃和方針,向下一級政府層層傳達。然而這樣就會導致對于解決濱海新區土地流轉中所出現的農民權益的問題還存在著許多弊端。不能深入體察農民現實生活狀況,則不利于解決農民實質性的問題。通過我們的調查發現,近幾年濱海新區土地流轉的過程中,政府很少有調查人員去走入基層,體察民情,了解人民實際的生活狀態以及農民對于土地流轉政策的滿意程度等等。政府只有真正的深入到農村,了解農民在土地流轉中所遇的問題,才能夠解決我們所面臨的種種問題。
2.尊重農民的想法,盡量滿足農民的期望。
通過我們對濱海新區農村的走訪調查,下發調查問卷得知農民的許多期望,我們也將其做了一個總結。許多農民都提出了不同的期望。比如:一些農民表示希望政府執政能夠更加透明化,增加傳達信息的途徑,使農民了解政府做了什么;在土地流轉中,農民所應獲得的收益,政府須向農民交代清楚,我們采訪中,有一位農民說“我們的土地沒有了,只知道是政府征用了,但是沒有人給我們錢。”農民朋友說的很直白,但是我們不難發現,當地政府在落實政策上,還是存在問題的;還有一些農民表示,希望能夠得到各級政府的更多關注,希望他們能關心農民平時的生活狀況,包括農民喪失土地后的生活水平,針對于農民的各項優惠政策以及社會保險制度的完善程度等等。盡管,我們的政府在領導決策上能夠體現對農民的關心和關注,但是理想與現實終究還是有些差距,我們也深切的希望政府能夠給予廣大農民更多的關心和關注,盡量滿足農民們的愿望。
三、學習各地經驗,規范土地流轉
1.健全土地交易服務機構。
要培育和發展土地使用權流轉的中介服務組織。建立土地流轉中介服務組織,實行土地流轉委托管理。還要制定土地市場的交易規則,明確土地的交易程序,規范交易行為,打擊非法交易。尤其是出現分歧矛盾的時候,需要有一個土地交易的監督機構,加強土地交易的申報、登記、核準、過戶手續,加強合同的管理,處理糾紛。
2.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轉機制。
政府應加快農村土地流轉立法,明確界定土地流轉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對土地流轉的流程、用途、手續等進行規范,確定地方政府在土地流轉中的職權。建立專門的土地流轉管理機構,制定土地流轉登記制度,建立統一的土地流轉平臺,建立縣、鄉、村三級土地流轉管理服務機構,發展多種形式的土地流轉中介服務組織,搭建縣鄉村三級信息平臺,及時準確公開土地流轉信息,加強對流轉信息的收集、整理、歸檔和保管,及時為廣大農戶提供土地流轉政策咨詢、土地登記、信息發布、合同制定、糾紛仲裁、法律援助等服務。讓土地依法有序流轉,切實保護出租人、承租人的利益,提高金融機構土地流轉貸款質量。
3.加大宣傳,引導土地流轉。
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微信、微博等媒體和舉辦各類培訓班、組織參觀學習等形式多層次、大力宣傳有關土地流轉的法規政策,讓廣大農民充分領會精神,開拓視野,懂得土地流轉后的種糧補貼政策不變,又能獲得一定流轉收益,同時還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從而消除觀念束縛,增強土地流轉自覺性。二是充分發揮典型引領示范作用,在報紙和電視臺開設專欄,報道典型事例,及時總結推廣好的經驗和做法,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讓農民看到實現在在效果,調動積極性,引導農民流轉土地,投身其他產業。三是加強鄉村干部政策和法治教育,提高對土地流轉工作的認識,使之知法、懂法、用法、不違法,穩妥解決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
參考文獻:
[1]張平天津濱海新區土地改革中失地農民的利益保護[J].經濟工作.2008:131-133。
[2]張平.天津濱海新區土地改革的經驗和啟示[C].天津財經大學經濟學院財政系。
[3]劉玉榮.新農村建設中土地使用權流轉的瓶頸及對策分析[J].經濟與管理.2009(1):31-34。
作者簡介:蘇曉霞,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技術經濟及管理專業.在讀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