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現在所說的計算機網絡犯罪,實際上就是指運用計算機的技術然后借助于網絡實施的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的行為。計算機網絡犯罪的特點表現為犯罪的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犯罪的隱蔽性越來越強。有效地打擊和預防計算機網絡犯罪,需做好多方面的工作。
關鍵詞:計算機網絡;犯罪;對策
中圖分類號:D9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077-02
一、引言
隨著計算機網絡的出現,使得人們在獲取和傳遞信息的時候,又增加了一種選擇,而且這是一各可以提供空前的“自由化” 的選擇,計算機網絡使得信息的傳播速度、質量以及范圍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有了質的飛躍,從而使得許多人的夢想都變成了現實。我們所說的計算機網絡實際上就是兩臺以上的計算機通過直接或者間接的方式進行連接,以此來實現信息和資源共享的系統。根據不同的評定標準,我們可以將網絡劃分成幾種不同的類型。如網絡可分為局域網、城域網和廣域網。所謂的計算機網絡犯罪,主要指的是一些犯罪分子運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實施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的行為。但是計算機網絡犯罪不包括通過其他途徑對網絡實施的犯罪,比如說盜竊連網的計算機等。
二、計算機網絡犯罪的原因分折
造成計算機網絡犯罪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開放性。
開放性是計算機網絡最根本的特性。
網絡空間好比是一個大廣場。這個廣場是公用的,人們可以自由的將自己認為有用的東西放置到這個廣場里,其他人也可以自由地在這個廣場里欣賞或利用他人的“財產”,這就叫“資源共享”。可見,計算機網絡的建立與開放性密不可分的。但恰恰是這種開放性給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使那些在現實中作案較為困難的犯罪分子把目光轉向了計算機網絡。犯罪實質上指的是一些典型的個體反社會和反國家的行為,而如今網絡的開放性一方面大大的提高和擴展了犯罪人的個體力量,但是同時又削弱了國家和政府的力量,使得國家和政府在獲取和控制信息方面沒有任何優勢,這也就使得國家難以進行有效地方式來威懾和控制犯罪,從而最終導致犯罪率上升。
(二)計算機網絡龐大的信息量和便捷的聯系方式。
網絡的功能主要集中在信息的搜集、加工、傳輸、撿索、存儲以及發布上,社會上的每個人既是信息的使用者,又是信息的制造者以及傳播者,正因為這樣,所以網絡上的信息無時無刻不再增加。網絡的開放性也為個體打破組織對信息的壟斷提供了可能,而且網絡上巨大的信息量也為他們的實現提供了保證。在互聯網上,每個人都可以輕易地得到色情圖片、信用卡密碼破解程序以及制造炸彈甚至核武器的方法,并且可以很方便的將這些信息傳播并且發布出去。巨大的信息量和方便快捷的聯系方式不僅為犯罪提供了條件,而且變成了犯罪的對象,比如信息間諜等。
(三)計算機網絡的防范技術發展滯后。
我國目前90%的運行網站都存在著安全漏洞。在技術防范方面,要想保證真正的安全,我們就必須研制出擁有知識產權的安全產品。通用軟件產品可以是國際的,但安全產品必須是自己的,這就好比人們所說“戰場可以在任何地方展開,但軍隊必須是自己的”一樣。
(四)網上違法犯罪偵破困難。
由于網絡的時空跨度并不受傳統的限制,而且網絡操作具有長距離、大范圍、易修改、不留痕跡等等特點,因此犯罪分子在網絡上進行違法犯罪時,警察并不容易偵查出有用的結果。在網絡世界里面,只有反犯罪和防犯罪的技術高于犯罪的技術,才能夠有效的打擊犯罪活動,但是現在的實際情況卻是,網絡犯罪技術常常還高于網絡上的反、防犯罪技術,因此可能抓捕一個犯人的成本遠遠高于這個犯人做一次壞事的原始成本。法律不健全,導致對計算機犯罪行為打擊不力。而且計算機犯罪是一種新興的高技術、高智能的犯罪,傳統的法律、法規并不能夠完全的適合它,再加上計算機犯罪的立法嚴重滯后,這就使得電子空間無政府德的狀態日益加劇。而且我國計算機犯罪在立法上有很多空白點,這就導致對某些嚴重犯罪行為的制裁無法可依,最終導致此類犯罪的行為人逍遙法外。比如:24歲的臺灣人陳盈豪因編制CIH電腦病毒而犯罪,就算其收到了萬人的職責,但是卻沒有任何法律可以制裁他,最后還堂而皇之被美國網虎公司聘請為工程師。
三、計算機網絡犯罪的特點分析
概括地講,計算機網絡犯罪可分為兩大類:
一是以網絡為犯罪對象的犯罪,侵犯的客體是計算機網絡系統的安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竊取他人網絡軟件及硬件的技術的犯罪;
(2)侵犯他人軟件著作權并且假冒硬件的犯罪;
(3)非法侵入他人的網絡信息系統的犯罪;
(4)破壞網絡運行功能的犯罪;
第二種是以網絡為工具的犯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利用網絡系統來進行盜竊、侵占并且詐騙他人財物的犯罪;
(2)利用網絡來進行貪污、挪用公款或者貪污公司資金的犯罪;
(3)利用網絡技術來偽造有價證券,金融票據以及信用卡的犯罪;
(4)利用網絡來傳播淫穢物品等的犯罪;
(5)利用網絡去侵犯商業秘密,影響電子通信自由,破壞公民隱私權和毀壞他人名譽的犯罪;
(6)利用網絡進行電子恐怖、騷擾或者擾亂社會公共秩序的犯罪;
根據以上計算機網絡犯罪的類型,我們可以總結出計算機網絡犯罪的主要特點:
(一)犯罪的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且犯罪主體呈低齡化。
實施計算機網絡犯罪的犯罪分子大多具有較高的學歷,受過良好的專業訓練,了解計算機系統技術,對實施犯罪領域的業務比較熟悉。犯罪分子也多以青少年為主。據統計得知,網絡犯罪人大多數都是在35歲以下,甚至有很多犯罪人都是尚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的未成年人。比如說美國非常有名的計算機網絡流氓莫尼柯,他本身只是個15歲的少年;1998年2月2日我國發生的第一起非法入侵中國公眾多媒體的網絡案中的兩個犯罪嫌疑人年齡都不滿25歲。
(二)計算機網絡犯罪的隱蔽性越來越強。
由于網絡的開放性、不確定性以及超越時空性等特點,最后使得網絡犯罪具有極高的隱蔽性。據統計,已發現的網絡違法案件只占總犯罪案數的15%。即使是這些被發現的案件,其中很多也都是由于犯罪人粗心大意或故意炫耀自己而暴露出來的。
(三)網絡犯罪的成本低、傳播迅速、傳播范圍廣。
如利用黑客程序的犯罪,只要幾封電子郵件,被攻擊者一打開就完成了。因此,不少犯罪分子越來越喜歡通過互聯網實施犯罪。而計算機網絡犯罪的受害者范圍很廣,接受者可以是整個世界的用戶。
(四)網絡犯罪行為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行為。
隨著計算機的廣泛應用,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現代社會對計算機依賴程度越來越大。大到國防、電力,小到辦公網絡、家庭,所有計算機都成了被罪犯侵害的目標。其危害系數比一般的傳統犯罪要大得多。而且如果是涉及到財產的網絡犯罪,隨便一個都會造成上百萬甚至更多的損失。
(五)網絡辦公人員安全意識相對薄弱,犯罪成功率高。
目前很多人對于高新技術存在一種盲目的迷信,認為只要自己使用了高新技術設備就會萬無一失。而原有的辦公和管理人員很多都對高新技術并不太熟悉,對于高技術犯罪的特點和危害性的認識也遠遠不足,有些也是因為沒有足夠的技術力量和相應的管理措施來應對,這樣便人為的形成了計算機安全方面的漏洞,使得計算機犯罪分子很容易得手,犯罪成功率高。
四、從立法上預防計算機網絡犯罪
我國《刑法》共規定了四種關于計算機網絡犯罪的內容:(1)第285條規定的非法侵入計算機網絡中;(2)第217條規定的軟件盜版罪;(3)第286條規定的破壞計算機系統的犯罪;(4)第287條規定的利用計算機實施的犯罪,這些內容對依法嚴歷打擊計算機犯罪起到了應有作用。但是從嚴格意義上講,仍存在不足和缺陷,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完善:
(一)應充實關于過失計算機犯罪的內容。
由于計算機犯罪的隱蔽性較強,很多情況下我們無法判斷行為人的故意或過失,如果將所有計算機犯罪都以故意論,則會出現犯罪分子以過失為由逃避法律制裁的情況。因此,應當在《刑法》中做出合理的界定,以完善《刑法》的保護體系,使法定刑的設定既能滿足一般的正義要求,又能實現刑罰個別正義的要求⑤。我國是采用成文法的國家,不能靠法官的審判的判例作為法律依據,這便要求我們在立法方面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著眼于未來。完善立法是預防計算機犯罪的根本,只有立法的完善才能保證犯罪分子能受到應得的制裁,才能震懾犯罪分子,預防計算機犯罪的發生。
(二)應對《刑法》第285條規定的保護范圍加以擴大。
《刑法》在犯罪客體方面規定的范圍過于狹窄,因為不僅僅是國家事務、國防建設和尖端科學技術三個領域的系統被侵入能造成巨大的損失,企業和國家公共部門建立的計算機信息系統被侵入也可能造成巨大的損失,也會危及到社會的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因此,有必要對這一條的內容加以充實。
(三)應將單位犯罪作為計算機網絡犯罪的主體,加以明確規定。
目前我國的《刑法》不承認單位可以成為計算機犯罪的主體。而事實上,單位作為犯罪主體實施計算機犯罪不僅是可行的而且也是切實存在的。例如目前電子商務在我國已經漸漸為人們所接受,企業之間的商業競爭轉化為網絡攻擊的可能性也會大大增加。
(四)應增加計算機系統安全事故犯罪。
計算機安全的法律保障不能只考慮破壞安全的一方,還應考慮維護安全的一方。大部分計算機系統都是作為一個開放式的因特網大系統的一部分存在的。因此,從技術上保證自己子系統的安全一直是計算機系統的使用者關心的問題。目前來看,在我國,重要部門和機構的計算機系統都有相應的管理規定,但對于提供公共服務的計算機系統缺乏相應的法律規定,更沒有相關的刑法規定。一個計算機系統其自身的保護措施究竟到什么水平上才能起到保護系統使用者利益的問題,在法律上并沒有解決。而事實上,就象提供交通運輸或其他服務的機構一樣,計算機系統服務的提供者也應該在法律上承但安全責任。當然,這一責任的標準是動態的,是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不斷變化的。但這不能成為網絡服務商不顧使用者利益而隨意對待安全問題的理由。因此,計算機犯罪應該包括計算機安全事故罪。即違反國家關于計算機安全的法律,以致造成計算機系統安全事故,造成嚴重后果的犯罪行為。
五、從社會學角度防范計算機網絡犯罪的對策
由于計算機網絡犯罪極度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犯罪手段的高度隱蔽性,因此,防范計算機犯罪必須從強化管理、打防結合等多方面著手。
(一)加快網絡安全建設步伐,不斷提高安全防范措施。
為了應對日益猖獗的計算機網絡犯罪,我們必須加強網絡安全建設,計算機網絡犯罪,直接的體現了在侵犯著作權上,因此,提高網絡防范犯罪的能力,一方面要加強網絡安全的技術研究,從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對網絡安全技術研究的資金支持力度,然后設立專門的機構來負責網絡安全,讓專門的人來研究和開發網絡證據搜集技術,想辦法來掌握網絡核心技術。針對網絡犯罪也要建立專門的預防網絡犯罪系統,而且要設立職能部門的預警網站以及預防犯罪網站,預防犯罪系統應當由群眾性預防犯罪網站和網內外相結合而成。同時也要增強網民們的自我保護意識,并且提高網上的自我防范能力,做到隨時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輕易相信那些虛假的信息廣告,不要隨意瀏覽、查看以及下載一些有害的信息。個人的密碼也要經常進行更換,不要隨意泄漏給他人。
(二)加強公民的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網絡環境。
政府應當加強人文教育,用優秀的文化道德思想來引導如今的網絡社會,形成一個既符合時代進步的要求又合理合法的網絡道德。隨著計算機網絡的快速發展,很多網絡虛擬的行為使得傳統的道德標準面臨挑戰,當然也不是說所有的挑戰都會導致犯罪,但是因為當今的計算機網絡犯罪與網絡社會的道德失衡并不是完全沒有關系,像現在各種各樣的網絡色情、腐朽思想以及黑客技術泛濫,對于青少年的影響是很大的,進而使得他們形成了潛在的犯罪因素,因此也造成了很多犯罪的發生。同時也要加強我國的法制教育,增強相關人員的法制觀念。
(三)提高警察隊伍打擊網絡犯罪的能力。
第一,我們要大力培養反計算機犯罪的人才,將這些反計算機人才充實應用到網絡反犯罪隊伍中,減少案件偵查中技術力量不足的難題;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當加強網際間的司法合作,建立全球“法網”來對付那些網絡罪犯。由于網絡犯罪并不受到地域的限制,目前已經成為各國共同面臨的難題,網絡犯罪的跨國性也要求各國立法要與國際接軌以及聯合,同時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這樣也有利于增強對網絡犯罪的控制。最后要爭取全社會的共同合作,尤其是電信部門與警方的合作。
(四)健全安全管理機制,強化對從業人員的審查考核。
從大多數案例中可以看出,多數的電腦網絡漏洞都是人為造成的,大多數網絡犯罪也都是來自于系統內部的從業人員。所以要健全安全管理機制,嚴格執行國家的各項安全制度,對從業人員加強審查、考核,構筑起嚴密的內部防范體系,并認真加以落實。這對于有效的防范計算機網絡犯罪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六、結語
總之,計算機網絡犯罪作為一種高科技犯罪,其社會危害性不容低估。預防和打擊計算機網絡犯罪,一方面有賴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有賴于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而預防計算機犯罪的關鍵最終還得取決于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全國高校網絡教育考試委員會辦公室主編《計算機應用基礎》,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版。
[2]趙秉志主編《刑法學》,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3]儲槐植、梁根林《論法定刑結構的優化》、《中外法學》,1999年第6期。
[4]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公共管理研究中心編《知識產權讀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5]洪韜《計算機犯罪》,《電子世界》2002年第9期。
作者簡介:
1.白吉瑋,男,內蒙古豐鎮人,1969年7月生,烏蘭察布電大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法學。
2.劉雪芹,女,內蒙古集寧人,1967年8月生,烏蘭察布電大副教授,研究方向:憲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