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共十八大后,國家將逐步摒棄勞動教養制度。這是貫徹依法治國、改進中國人權狀況的一個重大舉措。
關鍵詞:勞動教養制度;改革
中圖分類號:D92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1-864X(2014)08-0081-01
一、概述
2013年1月7日,全國政法工作會議傳出消息稱,將在報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后,停止使用勞動教養制度。在全國人大批準之前,嚴格控制適用勞教措施,對纏訪、鬧訪等三類對象,不采取勞教措施。中共十八大報告和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紀念現行憲法實施30周年的講話中,都明確強調,要全面、有效地實施憲法。人身自由是公民基本權利中的首要權利,也可以說是首要人權。顯然,中央已經下決心順應歷史潮流和廣泛民意,逐步摒棄勞動教養制度。這是中共十八大后,貫徹依法治國、改進中國人權狀況的一個重大舉措。
二、勞動教養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勞教制度為什么要廢除,一個關鍵點其實很簡單:一個國家不能不經法院審判就長期關押公民,要限制人身自由,必須經過法庭的公開審判,經過自我辯解和律師的辯護,由對抗性的法庭調查,司法權確定有罪,作出判決后,才能夠剝奪人身自由。而勞動制度的最令人詬病之處就是其不經正當法律程序長期剝奪公民人身自由。具體說,就是不經檢察院審查起訴和法院審判,行政機關中的公安部門實際上能單方面決定長期限制和剝奪公民人身自由。將誰送勞教、勞教多少年,實際上由公安部門決定。這就是說,被勞教公民的人身自由可不經法院審判而由公安部門直接長期剝奪。其次,勞動教養制度也明顯違反現行法律。根絕《立法法》和《行政處罰法》,剝奪公民人身自由的內容只能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立法的刑事作出規定。按照這個規定,構成現行勞教制度中的由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等法文件規定的具體內容,都因與《立法法》和《行政處罰法》相抵觸,應該歸于無效。
放眼全球,尊重和保障人權、實行法治已成為國際潮流。在今天這個信息化的時代,中國公民在國際對比的基礎上要求加強人身自由等基本權利保障的愿望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強烈,要落實憲法關于實行法治,尊重和保障人權,保障公民人身自由、言論出版自由等基本權利的規定,就必須摒棄勞教制度,這項改革已經容不得繼續拖延。
三、勞教制度的改革方向
現在全國勞教人員數量巨大,僅廣東一省報道2012年就有18000余名。這些人員中包括輕微刑事違法人員,“危害國家安全情節顯著輕微”人員,網上發表不滿言論人員,初次實施違法行為的人,“無理取鬧、擾亂秩序,且拒絕、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執行公務”的人,老上訪人員,賭博、賣淫、嫖娼人員,吸食、注射毒品的人員。
有人認為,現行勞教制度雖然有種種弊端,但如完全廢除,對現行勞教的對象,如少管所的未成年人殺人、搶劫、強奸犯罪等怎么處理?適用治安管理處罰,無論是罰款還是拘留,都解決不了問題;如果對之適應刑罰,又不利于矯治。另外,對于那些流竄作案、多次作案、結伙作案但又不構成犯罪的人,如果僅對之給予罰款或拘留,放歸社會,又會給社會留下不安全的隱患。
因此,有人提出用頒布《違法行為矯治法》,來將勞教問題司法化。立即又有人反對,擔心它會成為《勞教管理辦法》的替代品,換湯不換藥,認為法治國家除了刑法、行政法來治理違法之外,并沒有《違法行為矯治法》這個中間地帶。違法行為矯治,如果其程序、最終決定權,仍是變相在公安機關,沒有法院司法審查權力進行制衡,那么,仍然是一種勞教制度的翻版。
我國在《刑法》和行政法兩者之間,還有一個治安法。已經立法的比較典型的法律,就是《治安處罰法》。從其執法主體和法律責任后果來看,這個法律明顯屬于行政法范疇,不是刑事法,也不是中間地帶的法,而是明確的行政法律。因為其執法主體是公安局的終局權;救濟方法用的是行政審判;處罰后果是公安決定而不是法院決定。
如果我們新頒布一個《違法行為矯治法》,顯然其法律體例同《治安處罰法》是一樣的,必然也為公安機關增加了一個自己終局處理的法律。具體執法起來,恐怕比勞教辦法更嚴重,因為公安機關有了法律依據。當然,我們在立法時,如果堅持住《立法法》的基本原則,不給公安機關終局的四年關押權,只是給他15天的行政拘留權,那么這個侵犯人權的事情不會發生。但這樣一來,《違法行為矯治法》就會是一個號召性的、沒有多少執行力的法,不如不立。或者將這個法的終局權交給法院,在法院設立治安法庭,專門審理這一類案件,這樣也能夠解決。所有的限制人身自由的裁定,都必須經過司法權公開審判決定的法治原則,符合《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協定精神。
要將當前許多勞教范疇的輕微違法案件納入司法審查,法院可以按照目前新的《刑事訴訟法》關于簡易程序審理、特別程序審理的刑事案的方法,設立“治安法庭”和“輕罪法庭”。審理的案件,包括輕微刑事案件、自訴刑事案件、取保候審審查案件、現在的勞動教養范圍的案件、精神病鑒定確認案件、死亡逃逸后財產判決案件、少年刑事案件。
以公安機關終局處理的勞教制度必須廢除,這是原則。剝奪公民人身自由的權力必須交給司法機關來最后決定。根據正當法律程序原則的要求,任何國家機關作出涉及公民人身自由的決定,都必須適用司法或準司法的程序:行使調查、指控職能的機關應與行使裁決職能的機關分離;應給予被調查、指控人陳述、申辯的機會;裁決程序應有被調查、指控人和他聘請的律師或其他代理人參加,應為被調查、指控人和他聘請的律師或其他代理人提供與調查、指控人進行辯論、質證的機會;決定程序應公開進行,允許社會公眾旁聽。所以,關鍵是要讓勞教制度變成受司法審查的行為,不再由公安一家說了算,運動員不能是裁判員。
要廢止這樣一個重要的行政法規,同樣要走這樣的立法、改法、廢法程序。中政委不直接說廢止,是依法辦事的,是尊重了人大和國務院的立法權范圍。為了回應全國人民的強烈呼聲,在人大和國務院都尚未開會前,用“暫停使用勞教制度”這一表態和步驟,是既及時又準確的。
下一步,應該是國務院作出廢止《勞動教養試行辦法》,全國人大收回授權立法并同意國務院的廢止決定。根據我國現在的法律完備情況,這個領域沒有必要再出臺《違法行為矯治法》。治安行政違法行為,可以適用《治安處罰法》,涉嫌刑事犯罪行為,可以按《刑事訴訟法》進行追究,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由法院的“治安法庭”和“輕罪法庭”審判后作出判決。這兩個法庭的設立,屬于法院自身的內部機構調整,沒有難度。由此確立:一、除行政拘留這種行政法范疇的行政行為外,任何剝奪公民人身自由的決定必須由法院公開審判裁決;二、裁決須按法律的正當程序進行,不能一家濫權。將勞教行為分流到行政法、刑法兩個領域,依法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