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刑法中,轉化型搶劫罪的行為條件是行為人實施了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的行為,在這個條件的認定中,難點和爭議點集中在暴力和暴力相威脅的程度上。如何認定轉化型搶劫中的“暴力”和暴力程度,是定罪量刑的難點和關鍵點。
關鍵詞:轉化型搶劫;暴力程度;暴力認定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084-01
在刑法中,除了典型的搶劫罪之外,還有一種常見的與典型搶劫罪非常相似的行為——轉化型搶劫。轉化型搶劫罪的先行行為是已經成立盜竊、詐騙、搶奪罪,行為條件是行為人實施了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的行為。在這個條件的認定中,難點也是爭議點集中在暴力和暴力威脅的程度上。如何認定轉化型搶劫中的“暴力”和暴力程度,本文將就這一問題展開論述。
一、“暴力”的定義
在刑法理論中,“暴力”一詞在不同的場合具有不同的含義,大致上關于暴力的認定存在以下四種觀點。最廣義的暴力,包括不法行使有形力的一切情況,其對象不僅可以是對人的暴力,也包括對物的暴力[1]。廣義的暴力,是指不法對人行使的有形力,但不要求直接對人的身體行使,只要對人的身體以強烈的物理的影響即可。狹義的暴力,是指對人的身體不法行使有形力,但不要求達到足以壓制對方反抗的程度。最狹義的暴力,是指不法對人的身體行使有形力或物理力,這種暴力也不要求物理上接觸被害人的身體,但是必須達到能足以抑制被害人反抗的程度[2]。搶劫罪中的暴力,應當是指最狹義的暴力,是指行為人行使有形力,并達到足以抑制對方反抗的程度。
二、轉化型搶劫中“暴力”程度的要求
刑法通說認為,搶劫罪中的暴力要求達到“致使被害人不敢反抗或者不能反抗的程度”,但是如果沒有達到壓制對方反抗程度的暴力而使他人交付財物的,不成立搶劫罪。
值得強調的一點是,搶劫罪中的暴力手段必須達到足以抑制對方反抗的程度,但不要求事實上抑制了對方的反抗,或者產生任何現實危害。
而對于轉化型搶劫罪的暴力或暴力相脅迫的程度,大多數學者認為,本罪同典型搶劫罪有相同程度的危險性和反社會性,盡管暴力、脅迫與奪取財物的時間先后順序有所不同,但罪質相同,因此暴力、脅迫的程度也應相同。也有學者認為,本罪大多是在己經取得財物時實施暴力、脅迫手段,往往采用比典型搶劫罪輕的暴力、脅迫手段,就能達到目的,因而本罪的暴力、脅迫的程度可以輕于典型搶劫罪。
筆者認為,轉化型搶劫罪的暴力、脅迫程度輕于典型搶劫罪的觀點是行不通的。因為,首先不能從侵財行為在先就推導出暴力、脅迫手段程度可以低于典型搶劫罪,這在邏輯上是不成立的。如果承認后續暴力、脅迫行為程度可以輕于典型搶劫罪,也就是說轉化型搶劫罪的暴力、脅迫行為可以不足以排除被害人的反抗,那么沒有傷害意圖而只是為了擺脫抓捕的推推撞撞的本能反應就構成了轉化條件,這顯然會擴大打擊面,違背了刑法立法的謙抑性原則。因此,筆者認為轉化型搶劫罪同搶劫罪暴力、脅迫程度應當是一致的,即要求事實證明行為人在盜竊、詐騙、搶奪后當場對他人實施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脅的目的是使被害人不能抗拒或不敢抗拒,才能夠構成轉化型搶劫罪。
筆者認為作為法律擬制的事后轉化搶劫罪中的“暴力”沒有必要和搶劫罪中的暴力區分開來。
三、衡量“暴力”是否達到了足以抑制被害人反抗的程度的標準
在現實生活中, 犯罪嫌疑人如果已被人發現而抓捕時, 出于本能為了逃脫總會實施一定的反抗行為, 如果不論暴力程度輕重與否, 一概以轉化搶劫罪論罪, 會造成處罰過苛過廣。而事后轉化型搶劫的標準是暴力的程度達到足以抑制被害人反抗。
那么,究竟以何標準來衡量暴力是否達到了足以抑制被害人反抗的程度呢?在刑法理論界主要存在三種學說主觀說、客觀說和折衷說。主觀說認為應當以被害人的主觀狀態為基準,在具體的案件中只要暴力足以壓制被害人的反抗,就構成搶劫罪。客觀說則認為應當以一般人的主觀狀態為基準,只有暴力足以壓制一般人的反抗時,才成立搶劫罪。[3]在司法實踐中,主觀說和客觀說兩種判斷標準對案件的處理并不存在較大差異,但是如果在特殊情況下結論就會有很大不同,如當被害人處于特別膽小或者被害人面對侵害而表現的非常勇猛時。比如甲在搶奪之后為逃避抓捕踢了受害人乙幾腳,乙因為膽小,怕甲傷害而放棄追捕。在這里如果采取主觀說,那么甲的行為事實上已經抑制了乙的反抗,就應該成立事后轉化搶劫。如果采取客觀說,甲的踢人行為不足以抑制一般人的反抗,不能成立事后轉化搶劫。主觀說僅以被害人主觀心理狀態為標準的話過于主觀,而且人與人之間個體差異很大,在實踐操作中難以把握。而折衷說則認為應綜合考慮被害人自身因素和一般人標準,但是實質上其還是滑向了主觀說,其衡量的標準還是模糊的。個人認為客觀說標準明確,在司法實踐中相對來說也很容易判定,個人認為較為可取。
鄒某在用金屬撬錐撬馬某的別克牌轎車后備箱時,被馬某發現并制止,撬錐別折在鎖眼內,盜竊未果。馬某隨即在距離10余米遠的地方欲喊住鄒某,鄒某在逃跑過程中從手包內掏出一把木柄尖刀(被馬某看見),其見被害人繼續追趕后將刀子收回包內。后巡邏民警及馬某共同將鄒某抓獲,并從其手包內起獲該木柄尖刀。[4]
筆者認為,鄒某的行為應當以盜竊轉化搶劫罪既遂定罪處罰。鄒某在逃跑過程中,雖沒有對被害人進行直接言語威脅或者行為上的阻嚇,但由于其拿起兇器,已明顯表露出抗拒抓捕的意圖,且對被害人以及協同抓捕的其他人員已經構成了現實且直接的威脅。換句話說,鄒某的行為雖然沒有對被害人造成任何現實損害,但是達到了使足以抑制對方反抗的程度,因此應當認定為轉化搶劫。至于鄒某后來又將兇器收起的行為,并不影響定性,但可以作為量刑情節加以考慮。要看到,現實的危險性一旦產生,則構成轉化搶劫罪的既遂。
甲某深夜潛入乙家盜竊,盜竊完畢后,正準備越墻離開的時候被乙發現,乙緊緊抓住甲的腳不讓其離開,甲用力向乙的胸口狠狠地踹了幾腳,導致乙當場死亡,甲趕忙離開。后經查明,乙患有一種特殊疾病。
筆者認為,甲某的行為不構成轉化型搶劫。因為甲“用力向乙的胸口狠狠踹了幾腳”的行為的暴力程度不足以抑制一般人的反抗,更不會導致一般人的死亡。甲的行為與乙的死亡后果并沒有嚴格的刑法意義上的因果聯系。乙的死亡并不是因為甲的暴力程度本身所導致的,而是因為甲的行為觸發了乙的特殊疾病,但甲事先不知情,對于乙的死亡結果在主觀上既無故意也無過失,所以乙的死亡應該算是一個意外事件。因此,個人認為甲的行為只能以盜竊罪論處。
綜上所述,轉化型搶劫罪中的“暴力”要求是致使被害人不敢反抗或者不能反抗的程度,評判標準是足以壓制一般人的反抗。同時,也要根據現實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結合具體案情,理性地認定轉化型搶劫罪的“暴力”
參考文獻:
[1]王作富著:《刑法分則實務研究(第四版)》,中國方正出版社,2011年版,第1046頁
[2]大谷實著《刑法講義各論》,黎宏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20頁
[3]張明楷著:《外國刑法綱要》,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560 頁
[4]顧軍編:《侵財犯罪的理論與司法實踐》,法律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第17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