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在校學生是一個特定的群體,具有個性化的特點,這類群體思想觀念、心理、就業現狀和人生態度都表現出新的特征。因而,亟待通過正確的方法和途徑來了解學生內心的隱性意識,并通過調查和研究,引導學生向著正確顯性行為發展。這對于有針對性的提高高職院校學生輔導員的管理方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個性化;高職院校;學生管理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101-02
高職院校在校學生是一個特定的群體,具有個性化的特點,這類群體心理、就業、學習、價值觀都表現出新的特點。因而,正確掌握學生的個性特點,挖掘學生內心的隱性意識,并通過調查和研究,引導學生向著正確顯性行為發展。這對于有針對性的提高高職院校學生輔導員的管理方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學生基本情況調查
表① 北京市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基本信息(%)
北京市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從2010年開始,逐漸的大批從外地招生,目前學生的組成還是主要以北京生源為主,從表①可以看出,北京生源所占的比例為81.81%,外地生源占18.19.而從學生處領導訪談中得知,2010年之前,幾乎沒有外地生,但是由于北京生源的逐年減少,外地生源的占有量從2010年開始逐年升高。學生的性別中,女生比男生高高出30個百分點。年齡結構中,90后的學生已經占據絕對優勢,90年之前的學生,僅占有2.24%。而這一部分的學生還包含著部隊轉業、留級以及社會招考的人員。
二、北京市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價值取向調查分析
價值取向是指人們在一定場合對價值追求、評價、選擇、認同的一個傾向性態度。當前高職院校的學生普遍都是90后的學生,而這一群體的學生具有“時尚、自信、張揚、灑脫”鮮明時代特征。他們的價值取向明顯的處于現實化的傾向。如表②,比如,將近有15.3%的學生選擇金錢至上,這一類型的學生,對金錢的渴望接近于為社會做貢獻的人數,這說明了學生在多元化的社會條件下,唯有金錢論的隱性思想意識已經束縛著學生的心理,有16.1%的學生選擇沒有計劃,這一類群的學生沒有職業規劃,沒有為自己設置一個奮斗目標。整體看90 后高職學生的主流價值觀基本上是健康向上的,而且絕大部分都有明確的奮斗目標。但也有不少高職學生的價值追求摻雜著功利主義成分,他們的價值目標呈現出明顯的現實化傾向。繼續升本和父母期待的選項的學生分別占了14%和12.1%,這部分的學生有個明顯的區別,一個是自己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的對比,兩者基本相同。有6.1%的學生沒有目標,升入大學之后,這一類群的學生有較多的不適感、失落感和彷徨感。另外學生們收到社會市場經濟的不斷沖擊,現實觀念增強,金錢意識增強,重個人利益輕集體利益,價值觀呈現出多元化和多樣性。
表② 北京市高職院校價值取向(%)
三、高職院校學生心理素質調查分析
在當前快速發展的今天,社會競爭非常激烈,學生在學習、家庭、生活和感情方面都給學生帶來了壓力,一些問題出現后如果不能及時的處理,有些會導致學生出現心理問題,這些問題是不容忽視的。
從表③中調查發現,有47.6%的學生存在就業壓力;大學生的擇業意識、自我意識增強,擇業的功利色彩突出,對自己的期望值太高,不能正確的評價自身的能力水平,從而在擇業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壓力。有29.6%的學生存在這生活和學習壓力。北京市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畢業,必須要求過計算機和英語B級,另外在校期間必修課程的必須全部及格和選修課達到足夠的課時才能順利畢業,另外有些院校需要學生在校期間考取專業證書等。另一部分學生從入學就有升本或者出國的想法,所以在校期間必須努力學習。這些方面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使部分學生存在壓力。有11%的學生存在同學之間人際交往的壓力,這類群體,分析具有內向的性格,不喜歡交流;身邊沒有太多朋友和知心交流的同學,和同學之間相處不融洽。分析原因是學生進入大學,生活的環境變大,而自身又比較內向,不善言談,另外也有學生家庭條件較差,自己的衣食住行等都與身邊的同學存在差距,感覺自己比別人低一等,從而導致學生內心更加閉塞,嚴重的可能導致心理疾病發生不可挽回的事情發生;有14.5%的學生選擇情感困惑。分析原因,如今大學生戀愛已經普遍的存在,而學生又不能正確的對待感情問題,因此,戀愛如果失敗或者雙方吵架之類的事情發生,有的學生會有輕生的念頭,從而導致悲劇的發生。
表③ 大學生存在的壓力調查表
四、學生頂崗實習情況調查分析
北京高職院校學生從招生到就業,在校學習5個學期,在校外實習1個學期的培養理念,實行5+1模式,校內學習是基礎,校外實踐是提升,兩者密不可分,從教育教學到社會實踐應該是一個連續和提升的過程。利用SECL模型分析這一過程屬于從隱性知識到社會化發展的過度,學生在校學習屬于感性知識,校外實踐屬于感性知識的外部化過程,參與此項實踐,需要將在校學習的知識、想法實施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中去。另外從學生的選擇就業實習的單位或者在單位工作的效果能夠很好的反映學生在校期間這種隱性知識積累的程度。這學生很好的就業和用人單位對學校學生的反映情況也是一個學校發展的生命線。所以,如何更好的積累學生的隱性知識和隱性思維是關系到學校的發展。
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提供的《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顯示:2010 年,2009 屆“211”院校、非“211”本科院校、高職高專院校畢業生畢業半年內的離職率分別為22%、33%、45%;2011 年,2010 屆本科院校、高職高專院校畢業生畢業半年內的離職率分別為24%、44%。顯然,除了就業問題以外,大學生的“后職業”發展問題同樣值得關注。這項《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很清楚的給我們高職院校的教師提供了我們教育的結果。因此如何改進學生對專業的認知度和滿意度也是我們學生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工作。
從調查中我們發現,有32.2%的學生對本專業表示滿意,有29.4的學生表示滿意。調查結果與2011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的高職院校半年后離職
的學生將近44%是一致的。在學生調查問卷中如表④,為何選擇這個專業讀書的調查中,集中表現一下三個方面:
第一,高中或者中專學習成績不好,只能考取高職院校,為了今后在繼續發展提供一個基礎和平臺。
第二,高考發揮失利,不想在復讀,所以選擇了高職院校學習,在學校期間努力專升本。
第三,在選擇報考專業的時候,對專業并不了解,只是給自己選擇一個學校上學;另一部分的學生在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報考,但自己的成績達不到自己喜歡的專業分數,被調劑到現讀專業,畢業之后在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單位工作或者家庭早已為之安排了就業。
表④北京市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對在學專業的滿意度、認知度調查表(%)
五、結論
在多元化的社會條件下,學生的價值觀、理想信念是得以在整個社會體系中正常運轉的前提條件。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能夠成為社會有用人才的根本,因此保證學生的主導核心價值理念是關系到學生就業的方向和今后發展的程度。學生接受外界環境,要去其槽粕,取其精華,有選擇的接受和拋棄。而這一過程就需要學生管理者的引導。用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和人生價值觀武裝和塑造學生。注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增強學生的道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在校期間,輔導員對學生進行深度輔導,深層次的了解學生的隱性思維,在促進學生思維轉變的過程中,可以利用成功的案例以及給學生分析導致這種思維演變的源泉,幫助學生改變錯誤的思維方式以及行為習慣,向健康的方向發展。這種方式解決的途徑可以面對面的聊天,也可通過他的知心朋友或者QQ、飛信、微博的個性簽名來獲得,充分借助與網絡設備等渠道。要立足于尊重學生為前提,認真的傾聽學生的內心世界。只有得知學生的真實想法,才能解決學生的問題。才能給學生指出錯誤的理念,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為此,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在結合學生個性化特點上需要與時俱進。亟待一套適合當前學生個性化特點的管理模式予以解決。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Z].中發[2004]16號,2004.
[3]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Z].教高[2006]16號,2006.
[4]鮑麗娜.以實踐技能大賽為平臺的實踐教學改革與研究:以財經類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為例[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10(6):125-127.
[5]羅洪鐵.大學生成才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袁貴仁.價值學引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
[7]凌云.高職大學生價值觀取向的問題分析與對策[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10):192.
[8]薛晶心.認識90 后大學生特征,尋求有效的教學對策[J].大學:學術版,2011(1):52.
[9]胡濱,盧宏.論提高全民族媒介素養的社會意義[J].現代視聽,2008(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