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流動兒童是城市新一代移民,作為勞動力移民的后代,進城讀書由于成長環境的改變,面臨著對城市學校學習的種種不適應,本文著重探討了流動兒童城市學校學習適應的困境、影響的因素和心理干預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流動兒童;城市學校;學習適應;困境;心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G40-052;G4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118-02
一、流動兒童城市學校學習適應的困境
根據國家教委1998年頒布的《流動兒童少年就學暫行辦法》規定:流動少年兒童是指“6~14周歲(或7~15周歲),隨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在流入地暫時居住半年以上有學習能力的兒童少年”。本文研究的流動少年兒童主要是指在城市小學接受義務教育,戶籍不在城市的農民工子女。流動兒童是城市新一代移民,作為勞動力移民的后代,進城讀書面臨著成長環境的改變:城市學校有著不同于農村學校的文化特質、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流動兒童如何實現自身的社會角色,以融入城市學校,成功完成學業,還存在著不少的阻礙因素。根據艷、尹華站的調查,進城農民工子女學習適應性的不良檢出率(即適應等級差比率)均高于全國常模(31.00%)[1],周海霞的調查顯示,5-6年級的農民工子女的學習適應性整體水平要低于城市居民子女[2]。
二、流動兒童城市學校學習適應不良的影響因素
(一)生活動蕩帶給流動兒童城市學校學習適應困境。
受父母工作不穩定、住所不穩定等因素影響,流動兒童生活動蕩、流動性大。根據陶紅、楊東平、李陽對北京等十個城市的4561名農民工子女的調查,有20.8%(949名學生)的隨父母多次遷移轉學,在轉學多次的小學生中,23.6%的同學轉學2次,31.6%的轉學3次以上。在轉學多次的中學生中,23.6%的同學轉學2次,41.1%的轉學3次以上,轉學5次以上的學生達到8.1%[3]。高頻率的轉學,致使流動兒童的學習容易出現階段性斷裂,影響了學習的連續性,難以適應城市學校的學習,又由于頻繁地流動,使得流動兒童來不及對新學校進行適應。另外,農民工子女的頻繁流動打亂了學校既有的教育教學及管理秩序,使得城市學校對接納農民工子女上持有一種保留的態度,也是導致農民工子女城市學校適應不良的原因之一。
(二)童年留守生活造成流動兒童城市學校學習適應困境。
相當一部分流動兒童都有過童年留守生活的經歷,據《廣西壯族自治區關愛農民工子女調研報告》顯示,留守兒童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料的占77%。寄養在叔叔等親戚家的占20%,寄養在鄰居家的占3%,大部分在外務工的父母半年或半年以上回來一次[4]。因為父母長期不在身邊,不能得到父母的親情、關懷和教育,缺乏良好的家庭生活環境和教育氛圍,不少流動兒童自小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主要表現有遲到、早退、曠課,衛生習慣差、不懂文明禮貌、愛說臟話、抽煙喝酒等。有的沉溺于網吧,有的沾染了小偷小摸惡習,早戀也是一種普遍現象[5]。
(三)城鄉學校差距導致流動兒童城市學校學習適應的困境。
流動兒童在語言交流、生活習慣、行為特征、交往方式、價值取向等方面與城市兒童不同,城市學校文化未必都能為流動兒童小學生所理解和接受,而流動兒童小學生的鄉土氣又未必能為城市學校文化所包容,與城市同學之間的隔閡,無法滿足流動兒童在同輩群體中的生活,同輩群體的歸屬感與接納也自然成為缺失的一環,這些沖突最終都會通過學習習慣、生活規范和行為方式等方面表現出來。據武漢市的調查,大部分進城務工子女不同程度地出現學習吃力的情況,近80%的進城務工子女表示不同程度地感到吃力,而僅有21.2%表示不吃力,遠低于武漢市同齡學生的平均水平1。表明大部分的進城務工子女在新環境中面臨學習的適應問題[6]。廣東的調查顯示,“討厭學校”的農民工子女則高達64.9%,有31.8%的人認為自己“完成作業很慢”,有62.1%的人因為考試煩惱,66.1%的人認為自己在全班同學面前講不好話,還有12.6%的人“常常忘記所學的東西”[7]。
(四)家庭教育缺失加重了流動兒童城市學校學習適應的困境。
農民工從事的工作普遍勞動強度大,由于整日忙于工作,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孩子的家庭教育基本處于空白狀態。同時,農民工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大部分務工人員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更談不上利用科學的教育方法教育子女。
由于流動兒童在學習和生活上無人監管,導致他們成績不好,喪失自信。據調查,農民工子女中有多達71.1%的人認為自己“不高興”,近六成的農民工未成年子女容易感到緊張,有33.3%的農民工未成年子女覺得自己“易于泄氣”,而61.9%的人表示自己“容易哭喊”[8]。
三、流動兒童城市學校學習適應的心理干預方法
(一)團輔班隊會。
團輔班隊會是以游戲、體驗、分享等團體心理輔導的形式開展班會或少先隊活動,以班級為單位,利用團隊的磁場和力量,構建溫暖、平等、活潑的團體氛圍,幫助流動兒童盡快融入城市學校班級,幫助城市同學樂于接納流動兒童,真正使班級成為流動兒童獲得成長空間的重要條件。
輔班隊會有別于傳統班隊會,把團體心理輔導的技術和方法引入班隊會中,具有親和力、活動性、團隊性、開放性、包容性的優點,在提高流動兒童城市學校學習適應方面顯示出強大的優勢。
(二)代幣制。
流動兒童由于自己特殊的成長經歷,很多人沒有形成良好學習習慣,代幣制是行為改變技術中常用的一種心理學方法,特別適用于幫助流動兒童矯正不良學習行為。運用代幣制就是在教育中,當流動兒童出現教育期待目標行為時,給予兒童一種“標記”或稱代幣來加以強化。代幣是象征性錢幣、獎狀、獎品等標記物,積累到一定數量,兒童可以用這些代幣換取各種各樣自己喜歡的獎品,如玩具、書畫等,以及各種特殊待遇,如參加晚會、和父母郊游等。針對流動兒童的具體情況,有計劃地實施一套專門運用代幣來作為增強目標行為的有組織的方案,就稱為代幣制。
代幣其實是一種中介物,在行為改變的過程中,用一種本來不具有增強作用的物體為表征(如五角星、紙幣等),讓它與具有增強作用的其他刺激物(如兒童喜歡的玩具、圖書等)相聯結,讓這一種表征物變成具有增強行為力量的東西。任何可以累積的東西,都可以在代幣制中充當中介物,以資換取后援增強物,如食物、日常用品等,前提是一定要與兒童商量才決定。代幣制的成效,完全取決于后援增強物的種類多寡以及增強力量的大小,所以行為矯正方案務必慎重選擇后援增強物。由于每個流動兒童的性格、脾氣、喜好不同, 采用的強化方式也應該因人而異,要根據流動兒童的個性特點采用不同的強化措施。
(三)繪畫治療技術。
流動兒童最大的特點就是生活的流動性,他們居無定所,短暫的居所也大多因為家庭經濟拮據而十分簡陋,有研究表明,一個人如果長期生活在狹小不穩定的環境里,他的性格也會壓抑和封閉[9]。流動兒童常常表現出不安、焦慮等負性情緒,上課多動而難以集中注意。繪畫治療技術對于流動兒童負性情緒處理、調整非常有效。
繪畫治療是表達性藝術治療的方法之一。特點在于它直觀形象而又放松,能為流動兒童提供了一個視覺意象的活動方式,安全、自由地表達自我的機會和空間,讓流動兒童透過繪畫的創作過程,利用非語言工具,將混亂的內心、不解的情緒感受呈現出來,并且在繪畫的過程中獲得抒解與滿足,從而達到調整負性情緒的作用,特別符合不善言語表達的流動兒童特點。另外,繪畫過程中,老師可以以畫畫與流動兒童進行溝通和交流,使心理干預自然開展,而達到診斷與治療的效果。
參考文獻:
[1][2]周艷,尹華站. 進城農民工子女學習適應性現狀與培養(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3):66-68。
[3]陶紅,楊東平,李陽.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現狀分析——基于我國10個城市的調查(J)http: //www.cnsaes.org/ ... /4123.html 2011-1-14。
[4]廣西壯族自治區關愛農民工子女調研報告(J)http: //www.zgzyz.org.cn/….2011-11-14。
[5][7]廣東省農民工子女調研報告(J) http: //www.zgzyz.org..cn /content….2011-11-14。
[6][8]陳蘭蘭,馬鵬鵬.進城務工子女城市適應及融入狀況調查(J)http: //www.doc88.com /p-17316631638….2013-4-2。
[9]樓麗華.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心理問題探析(J).班主任之友:小學版,2011,(12):13-15。
作者簡介:石夏莉(1959—),廣西梧州人,梧州學院心理咨詢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系2008年度廣西教育廳科研一般項目《欠發達地區農民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項目序號:364項目編號200807LX395)課題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