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競技籃球曾在亞洲賽場乃至國際賽場上都取得過優異的成績。但是,近些年來在各項賽事中的表現難以令人滿意。由于后備人才匱乏、教練員隊伍整體水平不高以及職業化發展受到限制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競技籃球綜合實力有所下滑,即使在曾經優勢明顯的亞洲賽場,也遭到了其他國家的挑戰。
關鍵詞:競技籃球;發展;問題;分析
中圖分類號:G8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119-02
一、競技籃球與職業籃球的辨析
1.兩者的隸屬關系。
體育的社會屬性就決定了籃球運動的發展不可能脫離社會而孤立的發展。在現代籃球運動的發展過程中,競技籃球起到了主導作用。那么,競技籃球的發展,必然會與社會發展相適應,也必然會融入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那么,當競技籃球融入市場化元素,就會形成的具有社會分工屬性的籃球運動形式,即:職業籃球。所以,職業籃球是競技籃球市場化而形成的參與社會分工的職業形式之一。
綜合分析,職業籃球隸屬于競技籃球,是競技籃球社會化和市場化的必然結果,更是競技籃球社會屬性的重要體現形式。
2.兩者核心不同。
競技籃球是以競技為核心,更注重籃球運動的本質--競技性。競技籃球借助競爭機制,促進人們在籃球運動中得到身、心和精神的協調發展。競技籃球的運動價值體現更為廣泛。不僅包含社會價值的實現,而且更注重滿足人的身體和心理健康的需求。
職業籃球是以職業為核心,更注重籃球運動的價值--職業性。職業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手段。那么,作為社會職業之一,職業籃球更多的是為了創造社會價值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還要滿足自身生存的需要,尤其是物質需要。所以,職業籃球的參與目的性更為單一明確。
3.競賽規模不同。
競技籃球發展的社會普遍性非常強,所以其競賽組織形式呈現多樣性。根據競賽級別的不同,競技籃球比賽包括校園籃球競賽、國內職業聯賽、洲際籃球競賽、世界性籃球競賽等等。競賽的規模不同,參賽主體要求也不同,校園籃球競賽參賽主體是學生籃球隊,國內職業聯賽參賽主體是職業俱樂部球隊,洲際籃球賽的參賽主體一般是國家隊,世界性籃球競賽的參賽主體是國家代表隊。
而職業籃球的競賽規模大部分是國內職業聯賽,由各職業俱樂部球隊組成。當然,也有洲際職業聯賽,例如歐洲職業聯賽就是由俱樂部球隊參加。目前,世界性籃球競賽沒有職業聯賽的形式。雖然,世界性籃球競賽,例如奧運會,各國代表隊基本都是由職業籃球運動員組成,但是也有非職業籃球運動員參加,并且是以國家為單位參賽,不是以職業俱樂部的形式參賽。所以,世界性籃球競賽不屬于職業籃球聯賽。
4.參賽對象不同。
由于組織形式的不同,競技籃球的競賽形式更為寬廣。所以,競技籃球的參賽者身份也更為廣泛,既包括參加職業聯賽的職業籃球運動員,例如NBA球員、CBA球員等,也包括參加非職業聯賽的業余籃球運動員,例如大學生聯賽的學生運動員。
職業籃球是社會職業之一,如同教師、醫生等職業,所以,從業者比較具備相應的從業資格,職業籃球運動員注冊,如同教師獲取教師資格證、醫生獲得執業醫師資格證。所以,職業籃球聯賽的參賽對象更為具體。在世界各國職業籃球聯賽中,參賽對象必須是獲得從業資格的職業籃球運動員。雖然,各國對職業籃球運動員的注冊標準和要求不同,但是要成為職業籃球運動員必須進行相關注冊,獲得從業資格。
二、現階段我國競技籃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根據“籃球運動管理中心主任信蘭成在2010年全國體育局長會上的發言”, 中可以發現,現階段我國競技籃球的發展主要存在的問題,如下:
1.我國競技籃球與世界強隊還有巨大差距。
多年來,我國競技籃球在國際賽事中的成績沒有新的突破。并且在亞洲賽場上,也受到了西亞諸強的沖擊。總體而言,我國競技籃球的綜合實力沒有得到提高,甚至是處于整體滑落的態勢,遠遠落后于世界籃球強國。
雖然中國女籃在亞洲賽場上,依然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但是在國際賽場上的表現不能令人滿意。尤其是在2010年世界籃球錦標賽上,無緣12強的成績,也充分說明了我國女籃實力的下滑。即使在2008年、2012年兩屆奧運會中分別獲得第4名和第6名,但也未能突破女籃在奧運會的最好成績。并且在與世界強隊的比賽中,比分始終處于落后,有時還以慘敗收場。當年的強隊風范已經蕩然無存。
中國男籃近些年的表現更是可以用糟糕來形容,2010年世界籃球錦標賽上獲得了歷史最差成績第16名,2012年奧運會獲得歷史第二差成績第12名。并且在與世界強隊的交鋒中,大比分的落敗,也充分證明了中國男籃與世界強隊之間存在巨大的差距。即使在曾經優勢明顯的亞洲賽場,也出現了2013年亞錦賽上的兵敗馬尼拉。這不得不讓人感受到中國男籃綜合實力的衰退。
綜上所述,我國競技籃球的發展速度緩慢,綜合實力與競技水平處于下滑或停滯不前的狀態,與世界強隊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拉大。
2.我國競技籃球后備人才培養體系不健全。
后備人才的培養是競技籃球得以發展的基礎。而目前我國競技籃球后備人才的培養已到了非常危險的地步。傳統的培養體系已經很難滿足現代競技籃球發展的需求,導致了青少年籃球隊伍萎縮、優秀人才匱乏,出現了“倒金字塔”現狀。
與競技籃球強國美國相比,我國競技籃球后備人才的培養與選拔機制非常落后。美國競技籃球的后備人才主要來源于各級學校,有著良好的梯隊建設。美國從小學開始,就注重籃球教育,雖然沒有正式比賽,但培養了學生的籃球興趣和籃球技能。中學階段則開始有正規的籃球比賽,并且會有專業的教練參與指導,大大提高了比賽質量,促進了競技籃球的發展,甚至優秀的學生會被直接選拔到NBA聯賽。而大學階段的大學生聯賽,是NBA選材的主要來源。據相關資料顯示,美國競技籃球的后備力量保持在六十多萬中學生籃球運動員和二十多萬大學生籃球運動員。
而我國競技籃球后備人才的培養形式過于單一。后備人才的培養主要依賴于傳統的體校模式。縱觀我國現階段職業聯賽的運動員主要是來自省體工隊或軍體系統。球員基本上都是沿著業余體校—省體校—省青年隊—省體工隊—俱樂部的主線,進入職業聯賽。受到眾多因素的限制,在我國小學生很難接受到籃球教育,應試教育也使得中學里籃球運動得不到有效開展。雖然我國也有CUBA、CUBS大學生籃球聯賽,但是由于球員技術不夠扎實,聯賽質量不高,很難成為我國競技籃球后備力量培養的主體。
綜上所述,現階段受到教育體制和體育體制的限制,我國大學生籃球運動員的綜合素質難以勝任競技籃球的發展需要,后備人才的培養主要依賴于傳統體校,導致后備人才短缺,也影響了我國競技籃球的發展。
3.我國競技籃球教練員隊伍整體水平不高。
在現有的籃球環境下,我國競技籃球教練員隊伍出現了人員短缺,整體素質不高。這嚴重制約了我國競技籃球事業的發展。并且基層教練員長期存在水平、待遇、積極性 “三低”的狀況,嚴重阻礙了后備優秀人才的培養。
教練員是競技籃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籃球團隊的領導者,更是籃球隊技戰術安排的決策者。在競技籃球中,教練員作為球隊戰術的安排者,直接影響比賽過程球隊水平的發揮,進而影響比賽結果的走勢。所以,教練員在訓練、比賽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且是球隊取得優異成績的關鍵因素。
綜合分析,受到籃球大環境的影響,我國競技籃球教練員主要來源于退役的專業運動員。雖然教練員自身有著豐富的比賽經驗,可以為球隊的戰術安排帶來幫助,但是球員與教練的身份有差別,并且籃球運動處在不斷變化過程中的,缺乏先進籃球理念的熏陶,導致我國競技籃球教練員的綜合素質跟不上世界籃球發展的需求。
基層教練員擔負著為我國競技籃球輸送優秀后備人才的重任。但是現階段我國競技籃球基層教練員的指教水平和能力不容樂觀,再加上待遇不高等問題,使得其積極性和培養效果受到很大影響。
4.我國籃球職業化發展受到限制。
受到眾多體制的影響,我國籃球職業化推進速度過緩,職業化水平偏低。并且在改革中逐漸暴露出新、舊體制的碰撞,加劇了舉國體制與籃球職業化之間的矛盾沖突。職業籃球俱樂部存在訓練、管理、教育“三缺失”等問題。
從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發展歷程的角度綜合分析,“舉國體制”的體育體制在一定時期對體育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舉國體制”是一個相對性的概念,也是一個延伸性的概念。主要是因為為獲得世界大賽和奧運會的冠軍,在全國范圍內由國家統一調配相關的體育力量和資源而得名。
籃球職業化是籃球運動社會屬性的重要體現,是籃球發展過程中與市場相結合的必然產物,更是世界籃球發展的必然趨勢。而現階段奧運爭光計劃的實施,使得我國競技體育處于舉國體制的狀態。舉國體制是在我國獨特的社會制度和經濟條件影響下,而產生的特有的競技體育體制。雖然舉國體制中政府的直接干預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國競技體育的實力,促進了競技體育的發展,擴大了在世界競技體育舞臺上的影響力。但同時也對我國體育產業的蓬勃發展帶來了一定的阻礙。例如體育產權界區不明確、運動員與俱樂部產權關系處于模糊狀態、體育市場化受到限制等。這也就影響了我國籃球職業化的發展速度。
綜上所述,舉國體制給職業籃球帶來的影響主要是聯賽、球員和俱樂部的產權關系不明晰,對于球員的訓練、管理和教育等問題存在矛盾,最終導致競技籃球與職業籃球發展出現沖突,兩者不能產生相互促進作用。
三、結語
現階段,我國競技籃球在各項賽事中的成績和實力水平有所下滑。因此,為提升我國競技籃球的綜合實力,應該借鑒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完善籃球后備人才的培養選拔機制,構建合理的教練員培訓制度,深入推進體育體制改革,加快籃球職業化進程,努力縮小與世界強隊的差距。
參考文獻:
[1]劉剛,張錫慶.制約我國競技籃球運動發展因素的分析[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17(2):50。
[2]侯德紅,唐建倦.中國競技籃球后備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21(3):381。
[3]蔣自儉,張輝.現階段我國競技籃球運動的社會學分析[J].四川體育科學,2006,2:14。
[4]王粟. 論我國競技籃球的發展走向與思考[J].運動,2013,8:26。
[5]王家宏.球類運動—籃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0。
[6]季瀏,殷恒嬋,顏軍.體育心理學[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22。
作者簡介:
劉忠坤,男,(1982-2)籍貫:山東省沂水縣。學歷:碩士研究生。專業:社會體育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