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長期以來的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造成了城鄉公共物品供給的巨大差異,嚴重影響著農業和農村的發展,更在宏觀上影響著我國現代化進程。通過具體分析城鄉基本公共物品供給差異形成的原因,了解差異的現狀,得出城鄉公共物品供給均衡化是我國發展的必經之路,并進一步分析實現均衡化的路徑。
關鍵詞:城鄉二元結構;財政支農;供給均衡化
中圖分類號:F123;F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1-864X(2014)08-0127-01
我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社會發展明顯滯后。城鄉二元結構使得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拉大,更重要的是使得城鄉公共物品的供給存在嚴重的不均衡。政府對農村公共物品供給的缺乏直接影響著農民的生存與發展,更在宏觀上影響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因此,對城鄉公共物品供給差異進行分析,實現城鄉公共物品供給均衡化,有利于加快建成一個公正、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
一、城鄉基本公共物品供給差異形成的原因
(一)我國實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經濟發展戰略,形成了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是造成城鄉公共物品供給差異的根源。
新中國成立后,受當時中國所處的特殊歷史環境和經濟實力有限的制約,我國不能采取先進國家循序漸進的按照輕工業-基礎工業-重加工業的正常路徑發展,而應采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思路,盡早實現工業化。“以農養工”、“重工輕農”的戰略使得城市公共物品由制度內供給,而農村由制度外供給,農村人口無法享受到工業化帶來的社會進步,反而還承擔著公共物品供給所需資金,最終形成了城鄉二元公共物品供給體系。
(二)工業化過程中城鄉非均衡發展戰略下的制度安排加固了城鄉公共物品供給差異。
在工業化過程中,資金從農業流向工業、從農村流向城市,是一種必然趨勢。然而,中國的資金轉移是國家通過制定一系列制度安排來完成的,把一部分本應屬于農民的收入強制轉化成了發展工業化的資金和原料。不均衡的發展戰略不斷演化,最后成了城市公共物品優先供給的發展戰略。
(三)財政支出的城市偏向制約了有限財政資金對農村基本公共物品的投入。
財政資源分配上以城市為中心的政策體制,導致國家財政對農村的投入份額長期嚴重不足。由于資金短缺,整個農村經濟的發展缺乏動力和支撐體系,直接造成農村基本公共物品供給不足,導致農業生產落后,生產力發展水平滯后于現代經濟發展進程。
二、城鄉公共物品供給差異的現狀
(一)城鄉義務教育供給差異。
雖然目前城鄉義務教育的普及率差距縮小,但城鄉義務教育在經費投入、辦學條件、師資水平等方面發展很不平衡。城鄉采取分割的義務教育體制,城鄉財力資源配置差距很大,城鄉學校師資力量、教學設備的差距巨大。
(二)城鄉公共醫療衛生供給差異。
目前,中國的醫療衛生資源嚴重向城市傾斜,農村公共醫療衛生狀況嚴重滯后于現代化進程。城鄉醫療衛生資源失衡的不合理狀況已經遠遠超過國際公認的警戒線。城鄉在醫院數量、醫療設備、醫生素質等方面差距巨大。
(三)城鄉勞動就業制度差異。
政府勞動保障部門為城鎮勞動者提供就業指導,為就業困難的城鎮勞動者提供免費就業職業技能培訓,而農村勞動力通常不被納入城市就業規劃和統一管理之中。城鄉分割的就業制度使進城的農民享受不到國家給予市民的各種福利待遇,在勞動力市場中仍處于邊緣性地位。
(四)城鄉基本社會保障供給差異。
與經濟社會發展相比,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嚴重滯后,財政用于社會保障的支出嚴重不足。在總量不足的情況下,國家又將社會保障資源大部分配置給城市,小部分覆蓋農村,使得農村社會保障供給長期處于低水平狀態,城鄉社會保障嚴重不均衡。
(五)城鄉公共基礎設施供給差異。
城鄉二元公共物品供給體系必然導致現代化在一個國家中出現斷層: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繁榮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停滯和退化。我國城市建設投資近萬億元,而農村建設主要依靠集體經濟和農戶自我積累。
三、城鄉公共物品供給均衡化
城鄉基本公共物品供給差異嚴重影響著農民增收,延緩我國的現代化進程,有悖于社會公正。實現城鄉公共物品供給均衡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突破口,能夠從根本上減輕農民負擔,加快農村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一)明確公共物品供給制度選擇上的價值觀念。
實現城鄉基本公共物品供給均衡化要正確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和政府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調控作用,其關鍵是要建立完備的制度體系,同時在制度選擇上必須有明確的價值理念。城鄉公民有權平等地分享社會資源,有權在需要的時候獲得社會幫助。政府的制度設計必須以公平為公共物品供給的主導價值,使城鄉居民尤其是農民從制度中得到實惠。
(二)大力支持農村合作組織,實現決策民主化、公開化。
公共物品供給制度的目的是為人民服務,所以在制定政策時,應該賦予每一位公民必要的話語權,為公民參與政策制定創造有利條件,在公共物品供給過程中強調以公民為中心和以公民的公共需求為導向,實現決策民主化、公開化。同時,在農村基本公共物品供給過程中,應該更加重視農民的參與,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組織,在更大范圍組織不同層面的政府資源和社會資源促進農村的發展。政府對農業組織的支持,不僅能夠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更重要的是通過一個合法組織渠道表達農民的心聲,維護農民的利益。
(三)建立健全穩定的財政支農支出增長機制。
從公共財政支出機制角度看,城鄉基本公共物品供給差異很大程度上由公共財政的投入規模與結構決定的。因而,政府應將財政支出向農村傾斜,在城鄉都有所發展的前提下,公平合理的配置財政資源,并形成穩定的支農資金增長機制。
我國目前正處于經濟社會全面轉型的關鍵時期,城鄉基本公共物品供給不均衡會給社會發展帶來嚴峻的危機與挑戰。清楚認識城鄉公共物品供給差異的原因和現狀,實現城鄉公共物品供給均衡化,有利于推動我國的現代化進程,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步伐。
參考文獻:
[1]解建立.城鄉公共物品供給制度的基本價值取向及其演變探析[J]. 改革與戰略,2009(33-35)
[2]楚永生,張來源.農村公共物品供需失衡的原因及對策分析[J]. 聊城大學學報,2006(52-55)
[3]解堊. 財政分權、公共品供給與城鄉收入差距[J]. 經濟經緯,2007(27-30)
作者簡介:樊瑞哲(1990.05.24),女,漢族,河北省保定市人,河北大學政法學院行政管理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