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院校肩負著培養和造就社會主義文化藝術人才的重大責任,加強藝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促進人才培養,在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背景下,比以往更為緊要。針對藝術院校學生特點,深入挖掘魯藝精神的時代內涵,對當前進一步改進藝術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關鍵詞:魯藝精神;藝術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Revelations of LUYI Spirit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nservatories of Art: Taking 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 for Example
GENG Yan 1,LIU Ji-gang 2
(1. 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Liaoning Shenyang 110818;2. Dalian Branch of 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Liaoning Dalian 116650)
Abstract:Conservatories of Art have the great responsibility of fostering socialist cultural and artistic talent. In the background of vigorous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socialist culture, strengthe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personnel training are more urgent and important than befor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digging into the zeitgeist of LUYI spirit in depth, is significant to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nservatories of Art.
Keywords:LUYI spirit; conservatories of art;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1-864X(2014)08-0144-02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加快培養造就德才兼備、銳意創新、結構合理、規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隊伍。要引導廣大文化工作者特別是名家名人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責任感,努力追求德藝雙馨。要鼓勵文化工作者特別是文化名家、中青年骨干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增強國情了解,增加基層體驗,增進群眾感情[1]。
藝術院校,作為培養和造就社會主義文化藝術人才的搖籃,要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要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原則,進一步促進藝術專業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提高,夯實為社會服務、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基礎。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簡稱“魯藝”)是抗日戰爭時期我黨創立的第一所高等藝術院校,培養出了大批優秀的文藝工作者,創作了大量的優秀文藝作品,為民族的解放和革命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中國現代革命史、中國現代文藝史和教育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長期辦學與實踐中所積淀和凝練的“魯藝”精神,對于今天藝術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極富指導意義。
一、藝術院校學生特點及分析
藝術院校的學生是較為“特殊”的一個大學生群體,他們與其他普通高等院校大學生存在很多共性的同時,其自身也存在很多鮮明的個性特征,其中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影響。扎實、有效地開展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就必須準確掌握他們的這些個性特點,做到有的放矢。
(一)專業情結十分濃厚,忽視其他課程學習。
1.藝術院校大學生的專業課學習往往從很小便開始了,如鋼琴、舞蹈等專業要從5、6歲就開始,這其中有的是專業本身的要求,也有的是家長的期望值過高造成的。當代社會藝人和文藝工作者光鮮靚麗的外表和不菲的收入給家長們的思想造成很大沖擊,導致其對子女的期望值飆升。這些因素再傳導到了學生本身,導致了其專業情節非常濃厚,并且把絕大部分的精力和時間都用在了專業學習上[2]。
2.在藝術專業的高考中,學生要分別參加專業課和文化課兩次考試,且藝術院校對文化課的要求相對較低,因而在對待專業課和文化課學習的態度上,學生們通常更重視專業課而忽視其他文化素質課的學習,導致其不能全面發展,綜合素質相對不高。
(二)個性特征突出,集體觀念不強。
藝術專業本身的學習特點決定了許多學生要很早就離開父母,離開家,逐漸學習獨立生存。進入大學校園以后,他們除了日常的專業課和文化課學習以外,還要參加更多的藝術實踐和社會實踐活動。這樣一方面培養了他們強烈的個人意識和動手能力,主要表現為個性突出,表現欲強烈,但另一方面也導致其組織紀律觀念欠缺, 表現為集體觀念不強和缺乏團隊合作意識[2]。
二、魯藝傳統與魯藝精神
魯藝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與中國文藝和中國教育事業相結合的產物,在長期辦學與實踐過程中所積淀和凝練的魯藝精神,不僅當時正確指導了魯藝的教育教學工作,而且鼓舞和振奮了全國人民的革命斗志,同時也進一步實踐了毛澤東同志提出的文藝方向,為新中國的文藝事業和教育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彰顯時代精神,反映人民呼聲。
1938年魯藝成立之時,正是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際,作為中國共產黨創立的第一所藝術院校,魯藝建立伊始便明確了“以馬列主義的理論和立場,在中國新文藝運動的歷史基礎上,建設中華民族新時代的文藝理論與實際……”的教育方針。在魯藝的成立宣言中寫到“它的成立,是為了服務于抗戰,服務于這艱苦的長期的民族解放。”
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之后,魯藝人率先按照《講話》的精神,深入到火熱的工農兵生活中,專心致志搞“文藝下鄉”,引領了延安文藝的新風,“新秧歌”和“新秧歌劇”的興起,標志著延安文藝新時代的到來[3]。魯藝從誕生之日起,就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中,注重民族音樂和藝術的教育和研究,積極發掘民族音樂文化。魯藝“根植民族,融入時代”的傳統一直被魯藝后人薪火相傳,發揚光大[4]。
(二)體現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魯藝在辦學過程中還進一步體現了以科學的精神和態度對待一切事物的思想,堅持實事求是和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一切現代的、外國的進步文化、藝術,只能與民族文化特性、形式結合,才有益于我們,不能照搬照抄外國的東西。對待西方現代文化,要提高鑒別力,懂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提高我們的文藝水平和能力。“人民音樂家”冼星海曾講過,“中國歌劇的創作和發展,既不是簡單的采取民歌、戲曲、說唱或西洋歌劇的模式,也不是各種東西的大混雜,應該是以我為主的各種因素、音樂文化的融合統一[5]。”以音樂戲劇舞蹈融為一體的秧歌劇《兄妹開荒》、《夫妻識字》和以戲曲、民間音樂、歐洲歌劇相互借鑒的民族新歌劇《白毛女》等一批優秀的作品,不僅深受延安抗日軍民的歡迎和喜愛,鼓舞了革命斗志,同時也在中國文藝史上開辟了新紀元。
(三)深入實際,深入社會,從“小魯藝”走近“大魯藝”。
毛澤東同志于1942年5月23日發表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從思想上解決了文藝工作為誰服務和怎么服務的問題。毛澤東同志號召魯藝的師生們走出“小魯藝”走近“大魯藝”,而魯藝的廣大師生也進一步用實際行動實踐了《講話》精神。他們把藝術之根深深扎在了現實的人民生活土壤中,扎在民族民間藝術土壤中,探索用新的藝術語言表達人民大眾的思想和感情。魯藝的文藝青年們走出“小魯藝”,深入到人民群眾中,奔赴到抗日前線去,積極宣傳,鼓舞軍民斗志,創作出大量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和文藝作品來。正如1939年7月,周恩來同志在聽看《黃河大合唱》演出后給冼星海同志的題詞:“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
三、對藝術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啟示
當前藝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還存在很多的亟待解決的問題,深刻分析魯藝的教學與實踐過程,理解魯藝精神的時代內涵,對今天樹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理念,開啟藝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有著很大的現實意義。
(一)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
培養什么人和怎樣培養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學校之所以稱之為學校,是因為學生的存在,因此,要充分肯定學生在學校的主體地位,堅持“以學生為本”,根據不同學生的個性差異,有針對性地實施思想教育和人才培養;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及時發現和解決學生實際生活中的突出問題,提高教育的時效性和針對性。針對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大連分院各系部定期舉辦講座,由就業指導教師講解有關就業政策,定期召開就業交流會、座談會等活動,由已就業的畢業生現身說法,講述個人經歷。通過開展一系列就業指導活動,鼓勵學生轉變就業觀念,放下包袱,迎接挑戰,從基層做起,在學生就業指導和教育上起到了一定引導作用。
(二)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藝術專業學生個性強、自我意識強,因此,要激發學生的自我教育需求,促使思想教育能被學生認可和接受。要準確把握學生的個性特征,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給予他們更多的空間,而教育工作者僅僅是起到引導作用。同時,還要重視發揮學生黨員和學生干部的作用。學生黨員和學生干部更加了解學生的需求,在組織開展活動中能更貼近學生,更易于學生接受和認可,教育目標也更易于實現。
(三)密切結合專業教學與藝術實踐。
“從小魯藝到大魯藝”是“魯藝”理論聯系實踐的優良學風,也是“魯藝”精神的科學性所在。藝術院校大學生十分重視專業學習,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同專業學習和藝術實踐密切聯系起來,使思想教育活動符合學生們的具體實際和專業愛好。
“思想教育與專業學習”相融合,“校內學習與校外實踐”相統一,是大連分院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特點。根據學生專業特點,我們在制定方案時,注意將思想教育與學生的具體實際相融合,體現藝術專業學生特點與專業特色,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從思想性和專業性相結合的角度,組織實施有關教育活動。我們緊密結合學生的專業學習和實踐的需要,開展了多種教育活動,其中以紅色經典為主題的“紅歌唱響金石灘”校園合唱比賽,深受學生們的喜愛和歡迎。在“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中,大連分院交響樂團赴沈陽、大連、朝陽等地舉辦了多場演出,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也進一步實踐了“根植民族,融入時代,服務社會,引領先進文化”的“魯藝”精神。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1-10-26。
[2]劉紀剛,趙生強,齊凱.主題教育在音樂院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應用研究——以沈陽音樂學院大連校區為例[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1(10):105-107。
[3]梁向陽. 延安文藝座談會的前前后后[N].中國文化報,2012-05-17。
[4]白瑋.魯藝與魯藝精神評析[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8(2):3-6。
[5]王心麗.風從魯藝來[J].當代電視,2002(10):63-65。
作者簡介:
1.耿巖(1979-),男,遼寧臺安人,沈陽音樂學院學生工作處干事,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2.劉紀剛(1980-),男,遼寧海城人,沈陽音樂學院附屬大連音樂舞蹈學校黨支部書記、沈陽音樂學院大連分院機關黨支部書記、學生管理工作部副主任,碩士,研究方向: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
項目基金:2012年度遼寧省高校黨建理論研究課題項目“新形勢下,魯藝精神與藝術院校基層黨建工作研究”(項目編號GXDJ2012-B120)成果;2012年沈陽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專項課題“魯藝精神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編號2012-29)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