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的人格思想以資本主義社會現實為立足點,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造成的異化人格,主張人與自然、社會和自身的統一,對當前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和諧人格的培植以及當代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既有理論意義又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人格思想;理想人格;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4)08-0146-03
馬克思關于人格的思想是馬克思主義重要組成部分,盡管馬克思沒有專門著作論述人格,但其以科學而深邃的人學理論對人格進行了深入的闡述,對理想人格及其實現路徑都作了科學的解答。在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期,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學習和領悟馬克思有關人格思想對培植社會主義和諧人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中國夢既有理論意義也有現實意義。
一、馬克思立足實踐,科學論述了人格的內涵,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造成的人格異化,堅定我們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
中學時代就確立為全人類幸福奮斗終身這一遠大理想的馬克思,以自身廣博的知識為奠基,通過實地接觸和考察,將人格的分析放入資本主義社會現實中,揭示了資本主義私有制下的人格狀況,創造性地提出異化勞動的概念,指出資本主義社會造成了“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物在資本主義社會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功能,而人逐漸喪失了自己的獨立和自由。“在不論對材料的性質即私有財產的特殊物質還是對私有者的個性都完全無關緊要的貨幣中,都表現出異化的物對人的全面統治。過去表現為個人對個人的統治的東西,現在則是物對個人、產品、對生產者的普遍統治。”[1]資本主義社會里,工人創造了社會的絕大部分財富,但最終卻被資本家無償占有,工人自己一無所有,甚至連起碼的生活必需品也沒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相應的變為私有權范圍內物與物的異化關系。馬克思指出造成這些現象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私有制,解決的唯一方法就是消滅私有財產,建立一種可以促進人全面自由發展的新社會——共產主義社會。“我們把私有財產的起源問題變為外化勞動對人類發展進程的關系問題,就已經為解決這一任務得到了許多東西。——問題的這種新的提法本身就已包含問題的解決。”[2]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不同,它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以人民幸福為社會的終極價值追求,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展。
在將人格和資本主義社會相結合的分析中,馬克思從哲學的層面對人格含義作了科學界定,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人格是經濟制度在個人身上的體現和反映。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資本主義社會中現實中的個人“只是經濟范疇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階級關系和利益的承擔者。”[3]馬克思認為“現實中的個人”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總是扮演某種經濟角色,資本家不過是資本的人格化,工人是勞動的人格化。在各種社會關系中,經濟關系即生產關系是基本的和原始的社會關系,馬克思將人格置于生產關系中,從而把握了制約人格發展的外界客觀力量。
第二:人格是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馬克思指出,人是由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組成的共同體,其中自然屬性是人成為人的基礎,離開人的自然屬性,人的社會屬性就失去了根基,就是抽象的社會屬性。在承認人的自然屬性的前提下,馬克思指出社會屬性是人的根本特質,也是人超越自然規定而成其為人的根本。正如馬克思所言:“人格脫離了人,自然就是一個抽象,但是人也只有在自己的類中存在,只有作為人們,才能是人格的現實的理念。”[4]可見,人作為人,只能是“格”中之人。人格是人的價值承擔者,人只有將自己融入到具體現實社會生活中,與他人建立普遍聯系,才能獲得人格。
第三:人格是人的共性和個性的統一。馬克思始終堅持把人作為人,作為主體看待,“絕對承認人格原則”,[5]反對任何把人當作物、工具的言論和行為。作為活動的主體,人具有能動性,可以利用和改造自然界和自然規律。“動物僅僅利用外部自然界,單純地以自己的存在來使自然界改變;而人則通過他做出的改變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來支配自然界。”[6]
作為共性特質在個體身上特殊表現的個性也受到馬克思的高度重視,認為人是一特殊的個體,也正因為這一特殊性才成為一個體,成為一個現實、單個的社會存在物,馬克思也多次在著作中表述個人全面自由發展是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而每一個人自由全面發展又推動了社會的發展,進而實現全人類的全面發展。“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7]
因此,馬克思人格思想中個性形成與共性實現是一致的,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現實具體的人是人的共性和個性的統一。
第四:人格是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統一。馬克思認為人類社會發展表征著人的發展,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就是人、人格發展的歷史。“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8]作為人的價值承擔者的人格發展與人的發展也是一致的。馬克思曾對應于社會發展三形態將人的發展分為“人的依賴關系”、“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建立在個人全面自由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9]三種形態,相應的人格的發展也表現為自然化依附型人格、物化獨立型人格、全面發展自由型人格三種類型。三類人格是在特定社會經濟、政治等條件制約過程中形成與發展的。其中,自由型人格是存在于共產主義社會,完成了人與社會的統一,社會進步與人的發展達成真正一致。體現了現實可能性與傳統繼承性和理想超越性的統一。
二、馬克思明確提出理想人格,將人性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的自由發展相統一,為培植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諧人格提供方法論啟示。
理想人格是馬克思人格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蘊含了馬克思對人的深切關注,體現著馬克思對完美人格的樂觀設計和執著追求。關于理想人格,馬克思作了這樣的描述,“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總體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質,人對世界的任何一種人的關系—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思維、直觀、情感、愿望、活動、愛——總之,他的個體的一切器官,正像形式上直接是社會的器官一樣,是通過自己的對象性的關系,即通過自己同對象的關系而對對象的占有,對人的現實的占有,這些器官通過對象關系,是人的現實的實現,是人的能動和人的受動……是人的一種自我享受。”[10]概括起來即個體的自由全面發展,具體包括三個方面內容:
第一:人的本質的全面占有。早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就提出“人就是人的最高本質”思想,表示在具體社會實踐中,自由自覺的活動是人的本質。具體表現為,在自我問題上,作為個體形成自我意識;在具體社會實踐中,能自主支配自己的活動;在社會性上,是追求交往、互補和合作的存在物,和群體形成良好的合作、互補的社會關系,把自己作為社會中一員,個人價值在此得以體現,以此促進自身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和發展。馬克思指出“動物的生產是片面的,而人的生產是全面的;動物只是在直接的肉體需要影響下生產,而人甚至不受肉體需要的影響也進行生產,而且只有不受這種需要的影響才進行真正的生產;動物只生產自身,而人生產整個自然界;動物的產品直接屬于肉體,而人則自由的面對自己的產品。動物只是按照他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尺度運用于對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11]
第二:人的個性的充分發展。包括人的獨特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的充分發展。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社會里,私有制占主體地位,物實現了對全社會的統治,工人在勞動中被機器指揮、控制,是一種不自由的勞動,沒有獨立性,更無能動性、創造性。在共產主義社會,人的發展是“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能力或成為他們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人的發展擺脫了外在限制,能自己支配自己的活動,充分、自由的發展自己的獨特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形成有個性的人。馬克思提出“任何人都沒有特定的活動范圍,每個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展,社會調節著整個生產,因而使我們有可能隨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為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12]
第三:個體與共同體的和諧發展。即實現人與自身、人與自然及人與社會的協調發展。馬克思在論述人與自然、社會的關系時指出:“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人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實現了的人道主義”、“是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13]可見,理想人格是在實踐基礎上實現的特殊利益和普遍利益的統一,是主客體分裂的揚棄。
依據馬克思人格三種基本型式,我國現代社會的理想人格應為獨立型人格,而和諧人格則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獨立型人格的具體表現。在馬克思人格思想的啟示下,我們在現時代培植和諧人格時,既要認識到當前社會發展是一個多元時代,社會主義和諧人格不可能存在一個具體統一的模式;又必須堅持馬克思理想人格的根本認知、價值內涵和基本規定,在“真、善、美”的基本原則下,引導人們將歷史必然性、社會整體需要和社會責任統一起來,塑造社會及個體共同向往的和諧人格。
三、馬克思科學論證了理想人格的實現路徑,就是實現人對人自身本質的占有、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實現人與社會的良性互動。這對我們構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中國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馬克思的人格思想是在社會實踐基礎上提出來的,具有一定科學性,同時馬克思人格思想也具有很高的價值性,因為他科學論證了理想人格實現的途徑。
第一:理想人格的實現首先表現為人與自身發展的和諧統一。馬克思恩格斯曾明確指出“全面的發展自己的一切能力”是每個人的“職責、使命和任務”。人是人格的載體,人格是人的價值承擔者,理想人格形成,首先要向個體自身尋求,要求個體在具體社會實踐活動中,堅持內求于心,價值尺度和意義之源,不斷解決“既有世界”和“應有世界”的矛盾,即解決“兩個尺度”的矛盾而最終達到人與自身的和諧發展,實現人本身的價值。馬克思強調個體全面自由的發展是理想人格實現的前提,共產主義社會為我們提供了優越的外部環境,但撇開個體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理想人格將難以實現。
第二:理想人格的實現也是逐漸解決人與自然矛盾的過程。人是自然存在物,受自然規律的制約,但人又是創造者,可以利用和支配自然規律。人與自然關系的走向問題,是人類自我發展的一個重要指針。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社會理想人格的實現和人與自然矛盾的解決是一致的。對共產主義,他作了這樣的描述: “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人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完全的、自覺的而且保存了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14]
第三: 理想人格的實現要求人與社會形成良性互動。人是社會的基本組成單位,社會是人的精神活動和肉體活動的承載者,兩者是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對立統一體。因此在追求理想人格過程中,要重視處理好人與社會的關系,具體說來就是將理想人格的實現根植于現實社會,既要看到社會發展對人的制約作用,又要看到社會為人的發展提供的各類支持和保證,要求我們在社會活動中,積極揚棄,利用社會有利條件促進理想人格的實現。
綜上所述,馬克思提出的理想人格涵蓋了人對自身本質的占有,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實現人與社會的良性互動三個層面,這對我們構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中國夢至少有以下幾個指導意義。
首先,以人為本,夯實構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社會基礎。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黨的十七大將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黨的十八大繼續堅持并發展這一精神。馬克思在其著作中多次清楚確切的強調:人作為社會中最革命、最積極的因素,是社會進步、發展的動力和源泉,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將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注入更多活力,提供更多支持。在理解黨的“以人為本”這一執政理念時,要將其與馬克思人的思想相結合,重視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創造作用,夯實構建和諧社會的社會基礎。
其次,發展生產力,夯實構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生產力是一個社會的決定性因素,反映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程度和實際能力的哲學范疇,社會主要矛盾起源于生產力,終止于生產力,馬克思曾明確指出理想人格實現的主要途徑就是大力發展生產力,因此和諧社會必須建立在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基礎上。此外,馬克思認為可以通過兩種方式發展社會生產力:其一是通過變革生產關系、發展科技、強化管理等社會的方式發展生產力。其二是通過促進個人全面發展這一個人方式促進生產力發展,兩者是一個統一的過程,社會的發展為人的發展提供外在支持,但同時人的全面發展為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這為我們在新階段如何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現階段,我們既要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現實,重視科技、管理,又要認識到教育、文化對人才發展、培養的重要作用,充分發揮教育塑造人的功能,以此共同促進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加快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
第三,倡導生態發展,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添磚加瓦。自然界是人類生存與發展場所,失去自然這個依托,生存就會受到威脅,更不要談社會和諧。在當代中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嚴重阻礙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進程,主要表現為環境污染、環境破壞嚴重,恩格斯關于人與自然關系中曾作出警告道:“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 “學會更正確地理解自然規律,學會認識我們對自然界的習常過程所作的干預所引起的較近或較遠的后果”。[15]馬克思也在多本著作中運用唯物論、辯證法以及唯物史觀屢次提出人與自然辯證統一的關系,高瞻遠矚的分析了環境問題并提出解決的對策,馬克思曾這樣設想:“這個領域內的自由只能是: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 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16]為我們建設生態環境,這要求我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時,要遵守自然規律,并利用自然規律合理調節、控制自身的活動,堅持綠色發展、生態發展,加快和諧社會構建的步伐。
總之,馬克思人格思想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體現于社會歷史發展活動中,是科學性和價值性的統一,我們在構建和諧社會、培植和諧人格的過程中,既要立足于社會實際,又要以馬克思的人格理論為指導,加快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早日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9-30、102。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27。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23。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517。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11]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3-54。
[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38。
[13]馬克思.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05。
[1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9-120。
[1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16]《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29。
作者簡介:葛春娛(1981-),女,江蘇淮安人,江蘇科技大學講師,河海大學2011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