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師德建設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根本保證,是建設高校精神文明和高素質教職工隊伍迫切需要, 是改進教風,帶動學風,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新形勢下,建構符合高校實際的師德規范, 建立師德建設目標管理體系和評價體系, 注重教師職業道德自我建設能力是教師職業化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新形勢;師德建設;內涵;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1-864X(2014)08-0151-01
高校發展依靠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教師素質, 師德最重要。目前一部分高校教師存在一定師德問題,主因是缺少完善的高校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加強和改進高校師德建設,結合新形勢下師德內涵和特點, 探索務實有效的方法與途徑。
一、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內涵及其特點
(一)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內涵。
教師職業道德修養,指“師在道德意識、道德行為方面,自覺按照社會或階級要求進行的自我道德鍛煉、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經過這些努力形成道德品質”。實質是教師在教育活動、社會實踐進行的自我鍛煉、自我教育、自我提升過程及結果,包括公平、正值、熱情、和藹、善良、誠實等品質修養和端莊、穩重、沉著、大方等行為修養。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粗略劃分有教學道德、人際關系道德、科研道德和服務社會的道德等。
(二)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特點。
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特點:社會性、實踐性、示范性、專業性。社會性,是指高校教師在社會上從事高等教育職業的老師。實踐性,指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在實踐活動中,不斷鍛煉提高,養成習慣。示范性,即教師言行、舉動有示范效應、輻射效應。專業性,指教師職業素養的構成要素必須進行專業化要求,必須有明確道德目標與追求,養成高尚品格和情操。
二、新形勢下高校師德建設的現狀分析
(一)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下滑。
1.社會環境新變化帶來嚴峻形勢。在利益格局的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校教師作為市場主體一方,有權根據現實需求做出自身最”理性”判斷,滿足最大利益需求;高等教育國際化、大眾化背景下,高校教師改變以往教學方式、價值訴求,逐步提高實際利益的關注度,使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面臨嚴峻形勢。
2.師德建設目標不明確。雖然高校為加強師德建設, 制定了有關制度文件,制定師德規范,對師德狀況考核。但是, 實現師德建設目標的方法、時限、徑、手段及考核標準沒有明確指標, 普遍空泛、籠統、彈性大、操作性不強, 不能把師德建設、教師管理、獎懲有機結合起來,不可控因素太多,沒有細化基本要求、具體指標
3.師德規范缺乏約束力和可操作性。目教育部雖然還未出臺《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 大多高校為加強本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職業行為管理, 制定本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約束教師職業行為。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因為不是教育部門規章, 不具備強制約束作用。只能對教師道德理想起制約性導向作用,缺乏真正意義的規范功能與效力。另外,師德標準考核評價流于形式,年度考核包括“德、能、勤、績”,雖然“德”擺在第一位, 但是沒有哪個教師因師德標準被評為“不合格”,師德表現在教師總體考核作用并不大。
4.德評價體系缺乏科學性。目前高校師德評價大多以獎懲性評價為主,并為晉級、獎勵、加薪、降級、解聘等決定依據, 師德評價成了教師獎勵、表揚、處罰的手段。導致師德建設成為與利益掛鉤,不能發揮師德評價對教師未來發展的導向作用。師德考核通常同年度考核結合在一起,師德考核缺乏硬性指標,師德評估流于形式,教師重視不高。
三、高校創新師德建設的途徑
(一)重視教師物質和精神需要。
1.要把師德教育和解決教師實際問題相結合。高校條件許可情況下,積極爭取改善教師住房、工作環境和學習條件、福利待遇,使教師安心高等教育,這樣師德建設才能收到較好效果。
2.把精神和物質激勵相結合。盲目追求物質激勵,完全使用精神激勵不可取。師德建設實踐把物質和精神激勵有機統一,真正發揮激勵功能。師德建設取得突出貢獻的教師應和科研作出貢獻的教師同等對待,在住房待遇、工作條件、工資、目標獎勵等予以獎勵。
(二)完善師德建設管理制度。
1.師德準入制度。
高校引進教師,要堅持教師準入制度,審核招聘教師學歷、學位,更要注意考察思想道德素質。將業務水平考核和思想道德考察結合,將現實表現和歷史表現考察結合,個人情況和組織意見考察結合。
2.建立完善的師德教育制度。
高校建立規章制度是學校管理規范化、科學化、民主化的標志,是學校精神、學校價值觀、辦學宗旨、辦學理念的體現,是教職工自我規范依據,是學校持續發展的制度保障。規章制度對形成個人自律習慣,建設良好校園文化,提高管理效率作用巨大。規章制度重在實施、落實。讓教職工清楚哪些行為符合教師職業道德,哪些與之相悖,樹立正確道德觀念。
3.構建合理師德評價體系。
師德評價體系是提高教職工師德水平重要環節,是師德建設重要內容。把握評價體系科學性,做到定性和定量考核結合,提高考評結果準確性、公正性;建立完善的師德評價指標體系,這是師德考評基礎。確立科學的師德考評方式。運用多樣化考評方式把學生評價和同行評價結合,注重學生評價。把平時考核和定期考核結合,注重平時考核;把定性考核和量化考核結合,注重定性分析;注重考評結果運用與反饋。使激勵作用真正為師德建設注入活力。
(三)建立師德內化機制。
康德曾說過,“道德的行為不是產生于強制,而是產生于自覺,達到自律道德,才是真正具有道德意義”。提高高校師德關鍵在于建立內化機制。通過教育,增強教師教書育人、以身立教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表彰先進,促進教師內在的道德滿足感、上進心;通過監督,警醒教師自責感、內疚感,自覺加強師德修養。使行為規范內化為自身道德要求,使內在道德力量外化為高尚人格和高度責任感,促使師德規范認同并自覺自愿遵守。
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是一項長期、艱巨的系統工程,各方面齊配合、共努力,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不能停留在表明,只有投身教育實踐,才能暴露師德品質的不足,通過克服、糾正,趨于完善。
參考文獻:
[1]孫碣江,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再思考.《當代經濟》,2012-01-23.
[2]廖善康,譚促倫,高校師德建設的現狀及對策.《傳承》,2011-05-28.
[3]劉愛蘭,新形勢下高校師德建設的內涵與對策探析.《湖南商學院學報》,2007-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