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析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解”視域的認識基點,即生活世界的認知維度,內容意義的闡釋核心,平等多元的關系架構,對話互動的交流模式。作為一種探索性的研究,以期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性。
關鍵詞:理解;案例;教學法;思考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1-864X(2014)08-0156-01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改革需要多維思考,以“理解”的視域來認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這一特定場域,無疑是一種積極探索性的思考。盡管學界大多筆著“理解”的教育意韻,但“理解”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視域基點如何界定卻行文鮮見,所以,本文就此談一些管窺之見。
基點一:生活世界的認知維度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理解”視域,首要的基點在于以生活世界為認識維度。“理解”既是人類生活世界的必然產物,又是不斷地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方式。客觀世界的運動造就了人類的客觀存在;人的客觀存在以物質和精神不斷進化與豐富的樣態為載體,是通過“理解”的方式來不斷地展現、詮釋和確證人自身的本質和多樣性;并且還以“理解”的方式來不斷地認知、揭示和改造自身之外的客觀世界。人是以生命存在的基本形態來“活化”客觀的世界。人的一切認知活動就在生活世界里得到實際意義。因此,“理解”作為一種認識理念和存在方式,來源于生活世界,又必然歸宿于生活世界。這是其作為認識論和方法論作用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理論前提。
“理解”是人的生活世界中思想文化的歷史與現實的創造性轉換的一種理性概括。這種理性概括揭示出在生活世界里,“理解”只能是人的理解,人是“理解”的主體,人通過“理解”證明自身和它在的意義與價值。所以,其涵蘊構成具有四個方面:其一,反映為對人的自由的尊崇與人的權利的肯定,即“理性解放”的終極追求;其二,體現為對事物意義的把握和窮究,即“理論解釋”的知性探問;其三,是彰顯自我精神的生成與豐富,即“理想解困”的價值追索;其四,是揭示外在影響與內化吸收的行為判斷與過程,即“理路解疑”的實踐摸索。“理解”這一概念涵蘊的確定,為其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踐應用提供了必要的認識維度。
基點二:內容意義的闡釋核心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理解”視域,是以內容意義為闡釋核心的。教學的內容是教學產生效果的關鍵。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做到“理解”就要求教學內容具有針對性,如教學內容與教育要求的適應針對性,教學內容與社會現實的承接針對性,教學內容與教師知識的講授針對性,教學內容與大學生需求的接受針對性等。“理解”視域還需要教學內容要有正能量,這是具有正確的“理解”的價值反映。不會“理解”就會產生“不解”;“理解”不實就會產生“誤解”;“理解”不真就會產生“偽解”;“理解”不好就會產生“非解”。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基本任務是“答疑解惑”,這是指向教學所產生的各種“問題”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理解”視域,需要教學中闡釋的“問題”以“意義”為內涵。也就是說它不僅需要要對“問題”“疑答惑解”,還要透過現象層面的“問題”,獲取 “問題”之后本質層面的“精神”價值(意義)所在。這一視域需要在有限性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對話交流把具有典型性、共通性、價值性的問題追尋出來,并生成教學內容的意義。“理解”視域需要教學過程通過教學內容生成的意義,在教育主體相互引導中,對教學內容問題有所認知;在教育主體相互溝通中,使教育主體間彼此關照的社會問題有所感悟;在教育主體相互啟迪中,使人對回歸生活世界和生命本真有所觸動。
基點三:平等多元的關系架構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理解”視域,是以平等多元為關系架構的。教學主體是教學過程展開的關鍵。“理解”視域需要社會是教學的環境主體,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三者構成特定的教學關系。社會、教師與學生應具有同等的地位,需要“尊嚴”與“價值”的平衡與平等。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理解”視域首先需要社會和個體在教學中具有對等性,從關系范疇認識,就是作為抽象主體的社會在教學形態中給予個體(教師、大學生)以民主、自由、尊重、權利等基本價值的關照;反之,教師和大學生作為社會的因子,要積極遵循并發展社會的邏輯。其次需要個體內在之間具有平等性,體現為教師、大學生、其他人相互間的尊重與包容,反映為人格的尊重和思想差異的包容。
大學與其說是知識的海洋,不如講是思想的王國。大學的教學價值就是要彰顯思想的多元性,這是自大學產生以來 “自由”、“自治”、“自立”的歷史源流所賦予的神圣使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理解”視域,就是需要遵循這樣的使命感,通過教學內容和教學問題的引介,激活教育主體的差異性,營造教學環境的自由性,增強教學過程的參與性,提升教學內容的思辨性,從而體現教學對思想多元價值的尊重。“理解”視域需要通過多元化思想的相互激蕩,改造轉換不合時宜的理念認識,辨偽存真適應時代的觀念主張,創新發展合乎潮流的思想意識。
基點四:對話互動的交流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理解”視域,是以對話互動為交流模式的。教學活動的基礎在于語言形式的表達。語言在教學中的價值性功能體現為對話及其意義的產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 “理解”視域需要以互動使語言具有對話的狀態和意義,體現為通過教師與社會的互動產生知識結構與價值判斷,通過教師與課程內容的互動揭示教學任務的核心,通過教師與大學生的互動生成教學內容和教學問題的認識,通過大學生之間的互動產生教學內容引示下的共同關注,通過大學生與社會的互動產生對生活世界的啟益與求證等。對話性使教學主體成為教學的中心,使問題成為了教學的重點,使思想成為了教學的價值。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理解”視域需要以人為本、重同尊異、多元共生、和諧發展,這是對話互動的目的性要求,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培育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的要求。“理解”視域需要對話互動的交流模式要有導向性,社會和教師是引導的主體,反映的是引導主體教學責任與權力的內在統一關系;教學中面對大學生要引領而不能放任,要疏導而不能阻塞。“理解”視域需要對話互動的交流模式要有方向性,這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基本要求,是引領和疏導的路標所在;方向性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中的政治任務,需要摒棄簡單灌輸、思想壓制、意識強迫的方式,轉換以尊重異質、引導多元、疏解溝通的形式來完成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
作者簡介:李建斌(1971-),男,回族,內蒙古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從事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與教學及憲政相關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