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琳/蘭州財經大學圖書館
西北少數民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絲路旅游協同發展研究
陳淑琳/蘭州財經大學圖書館
體育文化遺產保護和旅游協同發展是目前的實踐潮流和學術界的熱點問題。論文結合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背景,分析了西北少數民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絲綢之路旅游協同發展的意義、問題,進而提出了具體對策,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
西北少數民族;體育非物質文化保護;絲路旅游;協同機制
西北地區(甘青寧新)居住有多個少數民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型多樣,也是絲綢之路旅游發展黃金地帶和中國文化旅游發展戰略地帶。然而,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絲綢之路和“非遺”旅游如火如荼背景下,該地區少數民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絲路旅游協同問題凸顯,對邊疆安全形成威脅。本項目基于新國家安全觀和協同理論,擬對此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以保護文化多樣性,促進國家文化安全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實現。
在現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多樣性,是全世界面臨的重大問題,在我國西北民族地區亦非常突出。由于社會轉型加劇和生產生活方式發生巨大轉型和變遷,少數民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流失危機凸顯,對西部邊疆安全、多民族地區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崛起形成巨大障礙。因此,加強遺產保護傳承,破解困局,顯得極其迫切。而遺產保護傳承和旅游協同發展,一方面可以提升體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效果,激發少數民族居民文化自豪感、自信心,實現活態傳承,促進居民增收,促進社會穩定;另一方面,可以提升絲綢之路旅游價值,延長旅游者停留時間,增加消費,提升旅游滿意度,促進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兩者互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盡管存在巨大機遇和優勢,但是,該區域發展現實卻不容樂觀,存在困境:第一,有民族體育文化遺產資源優勢,卻無產業優勢,更無協同實踐優勢和品牌優勢,文化保護傳承和旅游產業化協同水平較低,無法形成規模經濟效益,對區域發展的帶動和擴散效應非常有限;第二,部分項目開發較好,但整體協同開發較弱,資源無法得到優化配置,個別地方存在資源閑置和破壞現象;第三,現代化、全球化進程加快和邊疆安全等問題日益凸顯背景下,少數民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流失加劇;第四,理念滯后,思維陳舊,經驗不足,缺少理論指導,思想上重視度不夠,依舊過度依賴門票經濟;第五,體制機制不活,管理僵化,無法激活民間資本活力;第六,居民意識和文化素質差,缺少相應技能,社區整體參與度不高;第七,缺少宣傳,對客源市場的感召力不足。
在國內外,文化遺產保護和旅游協同發展已經存在許多成功個案。要促進遺產保護和旅游互動,需要首先借鑒相關經驗。
例如:阿拉伯地區駱駝賽非常瘋狂,不但促進了本地旅游發展,同時也促進了駱駝養殖和銷售。
云南號稱“民族體育王國”,在實踐中努力將富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民間體育文化和旅游結合,如“三月街”就很有代表性,融合民族節慶、體育元素和民族風情旅游,舉辦傳統賽馬項目,吸引東盟、歐、美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旅游者前來。
貴州“斗牛節”十分紅火,促進了本地經濟。他們積累了不少經驗:重視宣傳;退出精品,杜絕淺層次開發;注重本地各級各類政府、學術界、相關企業、社區居民的合作和參與;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和環境;加強保障體系建設等。
因此,西北地區應該采取如下措施,破解困境:
第一,加強協調發展度。在擁有文化遺產資源優勢的基礎,努力形成產品和項目,和民族節慶、建筑、飲食、歌舞等結合,延長產業鏈條,從而打造品牌,形成產業協同實踐優勢。
第二,加強文化保護傳承。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時文化的外表,沒有文化的旅游毫無吸引力,也難以持久。應該通過多種模式,防止遺產流失,尤其要加大經費扶持來搶救保護瀕危遺產,避免流失悲劇,確保民族傳統體育費物質文化遺產既得到保護和展示,使得文化資源成為經濟資源,并且得到優化配置。
第三,創新理念。及時根據時代變化,改變思維方式,客服依賴門票經濟的思維陳舊,充分利用體育項目激情活躍的特點,得到旅游者青睞,滿足其精神需求;同時改革管理體制,建設新的動力機制,激活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資本的活力。
第四,提高少數民族居民參與意識,提升文化素質,通過培養形成相應技能,建設專門人才隊伍,同時促進社區整體參與度提高。
第五,合理規劃,力求在旅游和文化發展規劃中占據重要地位,最終通過發展成為新的增長點,切實改變絲綢之路旅大于游的現狀。
最后,加大宣傳。再調查旅游者行為基礎上,通過在網站上進行促銷等途徑,對項目進行包裝,對客源市場形成巨大感召力。當然,要是實事求是,不可無中生有,胡亂解說,或者不尊重少數民族自己意愿。
[1]竇開龍.民族地區旅游業發展的民生效應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
[2]趙發田,李英奎,李蕾.民族傳統體育與體育旅游的契合[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4).
[3]韓雙斌.江西撫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研究[D].南昌大學,2007.
[4]張魏.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研究—以云南七宣彝族啞巴節為例[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4,(4).
[5]唐蕾.章牧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的互動關系研究—以廣州沙灣飄色為例[J].特區經濟,2011(3).
項目來源:
西北地區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模式研究(10XMZ046)。
陳淑琳(1980-),女,甘肅環縣人,蘭州財經大學工作,中級職稱,研究方向:民族旅游和文化遺產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