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增長
綠色增長是指在確保自然資產能夠繼續為人類幸福提供各種資源和環境服務的同時,促進經濟增長和發展。綠色增長作為一種“追求經濟增長和發展,同時又防止環境惡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和不可持續地利用自然資源”的增長方式,在強調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的同時,它還強調通過改變消費和生產模式完善社會福利、改善人類健康狀況、增加就業并解決與此相關的資源分配問題。
“綠色增長”的概念在2001年由Murgai明確提出后在全球迅速傳播。2005年聯合國亞太經濟和社會委員會合作與發展會議將“綠色增長”看作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戰略,并認為綠色增長是“為推動低碳、惠及社會所有成員的發展而采取的環境可持續的經濟過程”。隨后,OECD發布了“綠色增長戰略”宣言,將其定義為“在防止代價昂貴的環境破壞、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和以不可持續的方式使用自然資源的同時,追求經濟增長和發展”,并在2011年公布的《邁向綠色增長》報告中進一步指出,“綠色增長”是“在確保自然資產能夠繼續為人類幸福提供各種資源和環境服務的同時,促進經濟增長和發展”的途徑。該定義是對綠色增長這一概念比較權威的理解。2012年“里約+20”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上,“在經濟范式改革基礎上推進綠色增長”這一新理念的提出,再次掀起了全球范圍內的綠色浪潮。
目前,國際社會已經普遍意識到,如果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人類將付出高昂的經濟、人民健康與福利及環境代價。“綠色增長”被國際社會普遍視為解決資源環境危機、實現社會經濟平衡、可持續與包容性發展的重要議題。基于這種認識,國際組織和世界各國紛紛采取措施推動綠色增長的實踐。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階段,穩增長、調結構的巨大壓力,促使我國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過去幾十年里,我國經濟增長高度依賴低成本資源和生產要素的高強度投入以及投資和出口的拉動。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發展,這種經濟增長方式越來越難以為繼。我國生產要素的低成本優勢正在逐漸減弱,資源環境承載力不斷接近極限。高投資帶來的產能過剩、環境污染等問題越來越突出。出口快速增長面臨的風險也在不斷加大。在這種情況下,我國需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使經濟向綠色增長方向邁進。
目前,國際組織和世界多國都在加緊研究和制定實現綠色增長的途徑。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經合組織等國際組織先后發起綠色增長倡議和宣言,歐盟和亞太經合組織也將綠色增長列為優先議題。在國家層面上,韓國、英國、德國、日本、丹麥、澳大利亞等國家也先后在綠色增長的框架下提出了各自的目標、戰略和政策。由此可見,建立和完善“綠色增長”的理論與方法體系、總結世界各國綠色增長最佳實踐經驗,對于中國實現綠色增長具有特別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綠色增長涉及生產生活的多個方面,要求舉全社會的力量,協同合作,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政府、企業、公眾、科研院所、環保組織、國際組織等都對推動綠色增長發揮著重要作用。實現綠色增長,我們應采取以下幾種措施:第一,建立循環經濟工業園區、循環經濟農業示范區,形成綠色發展先導效應;第二,建立健全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包括下游地區對上游地區,開發地區對保護地區,生態受益地區對生態保護地區等;第三,減少資源消耗、環境污染,其中資源包括水資源、礦產資源、土地資源等,環境污染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等;第四,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的低水平擴張和重復建設;第五,淘汰落后產能,強化節能降耗新技術、新工藝的引進、研發與應用,實施強制性能耗物耗標準;第六,建立節能降耗目標責任評價考核機制;第七,建立綠色產業發展體系;第八,構建綠色發展保障機制,如資源有償使用、生態環境補償、節能減排約束、循環經濟統計評價、生產者責任延伸等制度;第九,充分發揮財政杠桿的引導和推動作用,政府投資向結構調整和綠色增長傾斜;第十,建立嚴格的環境監管監測和污染事故應急預警系統,加強環境執法力度,設定嚴格的排放許可標準,注重限期治理,完善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強化項目環境準入控制、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和企業年度環境報告制度,加大總量控制指標的考核力度。通過實施綠色增長戰略,我國力爭到2050年基本實現綠色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