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軍 郭慶峰/北華大學師范分院
新時期高等師范專科學校德育方法探究
朱建軍 郭慶峰/北華大學師范分院
在市場經濟,互聯網發展,德育環境復雜的背景下,本文提出德育方法要體現目的性、層次性、針對性、時效性,介紹了圍繞社會熱點問題展開討論,以共同信念為基礎進行引導,以實習為載體強化實踐鍛煉,關注成長突出評價激勵的方法。
高等師范專科學校;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為了實現教育目標,落實教育任務,遵循教育原則,師生間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和教育手段的總和。在市場經濟改革深入,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新時期,創新德育目標,統籌德育資源,提高德育針對性、時效性刻不容緩,有效的德育方法的探索成為實現德育目標的關鍵。
(一)市場經濟改革深化要求提高高師德育方法的目的性
德育方法是為德育目標、德育任務服務的,具有目標指向性[1]。在市場經濟改革深化的背景下,中國創造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奇跡,市場經濟高效配置資源,激發市場主體積極性,創造財富的同時,其自身盲目性、自發性、市場失靈等問題也暴露出來。在我國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各項制度正在完善,在個人欲望和金錢利益的驅使下,有可能誘發極端利己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傾向。新時期青少年學生主體意識增強,并不等于自身具有行為的自主性和自控性。相反在缺乏正確方向的引導,容易助長學生的個人主義傾向,表現在思想行為上不關心國家、集體和他人利益,唯我獨尊,我行我素。德育方法的目的性就是回答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高師學生是未來的人民教師,高師德育方法更應有明確的目的性,培養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自覺遵守教育法律法規,依法履行教師職責權利。不得有違背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言行[2]的未來教師。
(二)不同年齡階段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要求體現德育方法的層次性
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順序性、階段性和個別差異性的,因此教育方法的選擇必須符合學生的特點。高師德育對象為當代大學生,德育方法選擇要符合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特點。大學生關注經濟社會發展,社會責任感和民族自尊心強,大學生富于理想,要求進步,價值取向趨于多元化,同時也體現出心理承受能力差,情緒波動明顯的特點。高師專科學生從高中的緊張的學習生活過渡到相對輕松的大學生活,從以提高學習成績為目標向以為工作做準備,德育方法的選擇也應根據學生特點體現層次性。
(三)學生個體差異決定了德育方法要突出針對性
選擇教育方法還要注意學生的個性特點,面對性格不同,氣質不同,心理水平不同的學生德育方法也應不同。高師專科學生雖然高考成績不太理想,但在社團活動、人際交往、文體比賽等方面卻有所特長。高師專科學生德育方法應符合學生特點,體現高師專科德育針對性。
(四)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突出德育方法的時效性
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的出現,學生有了更多的渠道獲取信息及相互交流。高師專科學生學習壓力相對較小,并且比較關注社會熱點問題,大量信息即為德育提供材料也為德育帶來了挑戰,在信息時代條件下的高師德育方法應及時有效的針對社會熱點問題給予學生有效的指導,體現德育的時效性。
德育過程有其復雜性,反復性的特點,德育方法要體現目的性、層次性、針對性、時效性需在實踐中進行探索,在傳統德育方法基礎上進行創新。
(一)圍繞社會熱點問題展開討論的方法
討論是教師與學生共同探討一個問題,經過討論甚辯論,得出正確結論,使學生明辨是非,提高認識的一種方法。在高師德育中的運用討論法有助于尊重與激發大學生主體性,有助于提高大學生道德認知發展,是對高師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調動。實踐中討論法運用的關鍵在于討論主題的選擇,討論的主題要切合學生道德發展和實際生活的實際,具有智力上的挑戰性,同時要激發師范生討論的興趣。選擇社會熱點問題,結合師范學生實際開展討論是有效的德育方法。例如在對學生進行師德教育時,介紹羅田鎮折巖村學校有一位開著寶馬車支教的張老師的報道,讓同學圍繞報道展開討論,討論過程中同學們踴躍發言,有人認為張老師是善行,有的同學認為張老師是作秀,最后教師從教師職業特點為切入點,引導同學認識到教師職業不僅是為教師提供生活保障的職業,還是提高民族素質,體現個人價值的事業。通過討論同學們加深了對教師職業的認識,師德水平得到提升。
(二)以共同信念為基礎進行引導的方法
引導法的特點是發揮德育中教師和學生雙主體作用,通過榜樣或事例把抽象的道德規范和高深的政治思想原理具體化、人格化、以生動具體的典型形象影響學生心理,使教育有很強的吸引力、說服力和感染力。高等師范教育屬于教師職前教育,運用引導法應找到社會需求,職業要求,學生訴求的最大“公約數”即合格教師的素質能力要求這個共同信念。以共同信念為基礎進行引導有助于使德育變學生被動為主動,實現“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轉變,提供德育時效性。工作中部分師范專科學生抱怨學院儀表著裝管理嚴格,對學校管理抵觸,甚至于學生干部發生沖突。傳統處理方法一般按照校規校紀給予處分,雖然可以約束學生行為但并未轉變學生的認識。改變學生的關鍵在于讓學生認識到學校的管理標準是按照社會對教師的期望,教師職業的對從業者要求制定的,同學們選擇了教師職業就要按照教師的標準要求自己。在以“培養合格人民教師”的共同信念為基礎的引導,轉變學校、教師、學生間的對立,形成了三方為共同信念努力的合力,提供了德育的時效性。
(三)以實習為載體強化實踐鍛煉的方法
學生品德的養成,無論是道德認識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發、道德意志的鍛煉,還是道德行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習慣的養成,都離不開各種實踐活動。學生的優良品德不僅要在各種實踐活動中形成,也要在不斷豐富和深化的實踐活動中得到完善和提高。高等師范學生的教育見習實習為強化實踐鍛煉提供了載體。在見習實習中應大量地采取各種實踐鍛煉方式,創設各種情景,在未來工作任務中讓學生對特定事情采取他們所認為有效且符合道德規范的措施,然后以探討的方式附于集體討論法,進行反思指導實踐,最終實現知行統一。
(四)關注成長突出評價激勵的方法
評價是一種教育手段而不是教育目的,是為了長善救失,激勵人們進步。評價應從調動受教育者內在積極因素出發,充分肯定成績,誠懇地適當的指出缺點,提出改進意見。德育評價不同于學業評價,德育過程有復雜性、反復性的特點,學生道德行為也是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識內部影響下的外在表現,德育評價發現學生閃光點積極正強化,注重學生知情意行的協調發展。評價學生時,要堅持從實際出發,一分為二,靈活掌握評價的分量和時機,做到公平合理,恰如其分,該獎則獎,該罰則罰,使之與學生品德表現的好壞程度相適應,堅決防止主觀臆斷,感情用事,濫用評價的做法。品德評價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個性差異,靈活實事求是進行。發揮評價甄別評價作用的同時,充分發掘評價的導向激勵作用。如:對那些經常犯錯誤、挨批評的學生,做了點好事,應及時給予表揚鼓勵;而對經常受表揚的學生,提出更高要求;對偶犯過失與明知故犯或屢犯不改者,在處理上也要有不同的分寸,不要千篇一律,簡單從事。面對德育環境日益復雜的新局面,教師也要運用微信、微博等高科技手段,創新工作方式,統籌社區、家庭、社會學校的德育資源,調動家長、老師、同伴等學生德育評價主體積極性,形成德育評價合力,促進學生發展。總之,新形勢對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德育方法作為實現德育目標的重要保障意義重大,不斷探索有效的德育方法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張忠華.我國新時期德育方法的反思與研究[J].教育學術月刊,2010(04).
[2]教師[2008]2號文件,“教育部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全國委員會關于重新修訂和印發《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通知”.
[3]胡孝四.論高職德育的特殊性[J].職教論壇2010(03).
[4]袁繼道.高職德育問題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1(21).
朱建軍(1982-)吉林省吉林市人,北華大學師范分院助理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學、教師教育。
郭慶峰(1972-),男,吉林省吉林市人,北華大學師范分院高級講師,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