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月/北華大學師范分院
高?!端枷氲赖滦摒B與法律基礎》的政治社會化作用
胡 月/北華大學師范分院
本文結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實踐,主要從課程內容安排、課堂教學組織、課內外活動三個方面展開論述, 旨在分析《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對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作用, 從而使大學生通過對此門課程的學習,實現由自然人轉變成為具有一定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態度和政治傾向的社會政治人, 真正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政治社會化;作用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普通高等學校的一門公共必修課,既是高等學校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道德及法律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陣地,也是大學生群體政治社會化的重要途徑和平臺。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政治社會化功能,無疑會推進大學生政治社會化進程。因此,豐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內容、創新授課方式對調動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公民性格起著重要的作用。
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加大政治常識比重,在宏觀上提高學生政治理論水平,樹立正確的政治態度和政治傾向。
(一)體現基本要求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內容本身就充分體現了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例如,理想信念問題對大學生來說,不僅是個人的問題,也是關系國家命運的問題。因此,引導大學生確立正確的理想和信念,不但關系到國家的興旺和民族的昌盛,更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持,關系到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
(二)拓寬知識面
在完成《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規定教學任務的同時,要根據課程內容特點,有針對性的拓寬知識面,增加諸如“我國的四項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為什么我國要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而不實行‘三權分立'?”等政治常識內容的分析與研究。在完成對學生進行思想理論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的同時,真正承擔起向學生宣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重要任務,并結合實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確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理想和堅定信念,要積極引導大學生不斷追求更高的目標,使他們中的先進分子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確立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念;樹立良好的校風、班風、學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重任。
列寧說過:“真正建立共產主義社會的任務要由青年來擔負?!盵5]大學生作為青年中的優秀人才,他們的思想狀況和精神面貌直接關系到黨和國家的長遠發展。尤其是當今國內外形勢的迅速發展,使得大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價值、政治信仰、政治態度和政治評價的任務顯得更加急迫和艱巨。國際上,隨著中國的日益強大,西方敵對勢力加緊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戰略,特別是借助網絡大肆鼓吹資產階級的人生觀、價值觀,傳播錯誤的政治思想、價值觀念。作為我國網絡人群的主體,大學生面臨著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沖擊。從國內環境看,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自強意識、創新意識、成才意識、創業意識增強了,但是也開始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等不良現象。所以,我們要充分利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過程,提高學生政治理論水平,引導他們堅定正確的政治態度和政治傾向。
大力倡導互動式教學模式,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討論,積極思考問題,提高政治參與熱情、豐富政治情感、提升政治認知能力。
(一)堅持理論聯系實際
在社會政治勢力多樣化和人們思想多元化的今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許多難題,值得我們深入思考。教師在講授有關政治的課程內容時,要敢于發表自己正確的觀點,要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觀念,要關注學生對政治教育的特殊要求。邱柏生教授說:“在學生看來,他們要關心政治,但是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今后并不以從事政治活動或研究政治問題作為終身職業,因此,他們不會為此投入更多的能力與精力”。[6]這也正是學生對公共政治課不感興趣、上課不認真的一個原因。因此,《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既要強調知識的系統性、理論的科學性和完整性,又要強調在理論邏輯中的問題意識,堅持理論聯系實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
(二)互動與啟發相結合
美國政治家派伊認為:“政治社會化不能以太過于直接的方式,并且目的也不能太過于直接,否則會適得其反。往往是,指向公民教育的太過于直接的方式并沒有效率,因為人們根據選擇性原則的變化而進行的反應使其感到有必要去抵制那些要么太不熟悉或者太清晰地指向控制目的的東西”[7]。這一點提示我們在組織教學過程中,要采用互動式、啟發式教學方法。例如,組織學生討論在“汶川大地震”救援過程中怎樣體現了社會主義優越性?又如,可以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結合起來,讓大學生認識到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才能救中國,使大學生進一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增強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再如,通過講述馬克思主義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毛澤東和鄧小平哲學思想,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他們充分認同現有的政治體系,這對大學生政治信仰的確立有著重要作用。通過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討論,積極思考問題,潛移默化的影響、引導、教育他們接受主流政治文化。
(三)樹立堅定的政治信仰
在當今的中國,學校的政治社會化首先就是要使學生接受并認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把他們培養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就需要開放式的教育。要利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堂引導學生了解和掌握黨的理論政策,倡導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國情和形勢政策教育,不斷增強學生對黨的領導、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事業的信念和信心,幫助大學生把這些內化為自身堅定的政治信仰,形成符合黨的要求的政治價值、政治情感、政治信念等。正確的政治思想的形成不僅保證了把大學生培養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保證了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代代傳承與發展,而且有利于增強社會對執政黨的認同與支持,鞏固執政黨的合法性基礎。
結合具體教學內容開展樂觀向上的課內外活動,培養學生民主訴求、公平正義的公民品格。
(一)了解掌握思想動態
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聯系,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內外活動,了解和掌握大學生思想動態,通過開展心理輔導、咨詢以及平等的交流談話,幫助學生塑造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培育樂觀、豁達、寬容、誠信的精神;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良品格;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民主訴求,公平正義的現代公民性格,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情趣和品位。使學生知道在我們的國情下,什么是善、什么是惡;什么是應該做的、什么是不應該做的;知道了自己的責任與義務。
(二)促進主體個性形成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師要敢于突破傳統教學模式,通過多種教學方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辯論、討論、演講等方式對所學知識進行深入的思考、內化,促進其政治社會化。例如,可以針對“中國是否應該走社會主義道路”、“是否應該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等政治話題組織專場辯論賽。學生為迎接辯論賽,會主動去查閱大量資料作好前期準備,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獲取了大量的政治信息,并學會了用所學的政治理論和觀念去思考、分析和判斷相關問題,這就培養了大學生的思辨能力。再比如,可以在課堂或課后,布置學生閱讀《矛盾論》、《實踐論》和《為人民服務》等文章,然后撰寫讀書報告,并組織“讀書報告會”,讓學生在交流、爭論中提高政治素養,這些活動的效果要比老師一味講解好得多。由此可見,形式多樣的課內外活動提高了大學生的政治興趣,發揮了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大學生們從“要我學”向“我要學”進行轉化,在此過程中自主地獲取大量政治知識在深刻的思考和判斷中確立和穩定了自己的政治態度和政治信仰,在笑聲和掌聲中培養了政治參與意識和政治參與能力。這些課內外活動增強了課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讓《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成為學生主體個性形成、精神培養、德性塑造、人格提升的有效手段,有效地促進了大學生的政治社會化。
(三)緊密結合形勢政策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要緊密結合形勢政策教育進行。比如抓住上海世界博覽會的召開,進行愛國主義的宣傳教育,可以使學生有更深刻的體會與認識;抓住玉樹大地震中涌現出來的黨員領導干部可歌可泣的事跡進行宣傳教育,可增強黨和政府的凝聚力。發揮《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政治社會化功能,就要適應時代發展,不斷改革創新,充實課程教學內容,完善課程設置,形成結構合理、功能互補、相對穩定的課程體系,才能與時俱進,永葆生機。
胡月(1982.4—),吉林省吉林市,北華大學師范分院,講師,大學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