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雯雯/上海電機學院
高校輔導員在校園心理危機干預中的“應為”與“不為”
馮雯雯/上海電機學院
輔導員在校園心理危機干預中有著重要的不可代替的角色,但是由于輔導員多重身份的影響,在角色上又有限制,本文就針對輔導員的特殊身份與心理危機的特殊性,探究輔導員在校園心理危機干預中的“應為”與“不為”。
輔導員;心理危機干預;應為;不為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是全社會關注的問題之一,尤其是一些心理危機引發的惡性事件,已經引起國務院、教育部和其他相關部門的重視。心理危機是指學生遭遇了超出其資源和應付能力的事件或境遇,個人無法應對而導致的嚴重心理失衡狀態,引起個人行為、情感和認知方面的功能失調。
據中國疾病控制中心精神衛生中心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16%~25.4%的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礙,以焦慮不安、恐怖、神經衰弱、強迫癥狀和抑郁情緒為主。輔導員作為學生一線的與學生聯系最緊密的人,也三級心理健康保健網絡的中堅力量,他們的基層工作優勢使得他們對個性特征、家庭狀況、人格特征、人際關系及學習情況都比較清楚,再加之他們善于觀察、責任心強等特點,他們在校園心理危機干預中有著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輔導員又是一個多重的角色,他們工作內容龐雜,心理輔導員大多由政治輔導員來兼任,還要承擔著班級管理、黨團建設、生涯規劃、就業與職業指導、學習輔導、生活開導、社會實踐活動的指導以及其他的教學與科研任務。在校園心理危機事件中又必須謹言慎行,不跨越自己的職責魯莽行事。因為輔導員如何實現角色定位,不斷提高工作水平,是高校有效開展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重要方面。
(一)第一時間發現心理危機事件
任何心理危機都是有征兆的。輔導員應及時地察覺并發現、快速地進行干預,才能抓住危機處理的最佳時機,避免事態惡化。輔導員工作在第一線,與學生接觸密切,了解學生的動態,同時因為具備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對于常見心理障礙和精神疾病有一定鑒別能力,能夠及時發現心理危機事件。已經有高校在制定《高校心理危機干預實施辦法》中要求心理輔導員在學院建立高危學生的心理檔案,明確規定心理輔導員必須定期匯報學院的學生心理健康情況,從而起到早期預警的作用。
(二)協助處理心理危機事件
各高校目前所形成的心理危機快速反應機制中,大同小異,從學生、輔導員、班主任到院系、各個部門、學校,只有輔導員是危機處理過程中的全過程參與者。危機干預是一項應急性事件,需要遵循以人為本、關愛生命、整合資源及快速反應的原則。輔導員需要快速聯系學校心理咨詢中心,并向其傳遞第一手資料和信息,同時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能更加及時地進行處理和干預,以有效防止情況的進一步惡化,為專業心理危機干預人員的下一步工作做好鋪墊。此外,輔導員還需要全程擔任助手,搜集當事人的各項家庭信息、社會支持,做好與當事人和危機事件有關人員的聯絡溝通工作,協助專業人員進行危機干預。
(三)密切關注預后事態
在干預后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輔導員需要密切關注當事人的狀態,引導其定期進行心理輔導,跟蹤了解當時人的學習、生活和心理狀況,并定期向學校心理咨詢中心報告。此外,心理輔導員也要關注與當事人關系密切的同學或者危機事件現場的其他學生,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危機事件,避免危機事件對這些學生的潛在影響。在重大危機事件期間,還可以通過團體輔導、個別交流的方式對相關學生或全體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以緩解心理壓力,減輕危機造成的恐慌情緒,防止危機蔓延。輔導員在完成上述每一項工作時都需要做好備案,保持和專業人員的溝通,有需要時及時上報。
(一)輔導員不能為了庇護學生不及時上報
學校管理部門通常把學生心理問題看作是潛在的影響校園安全穩定的重要因素,對輔導員提出有問題要上報的要求,甚至專門制作每周信息上報表,將學生安全穩定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上報至上級部門。但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環境下,學生問題的處理不是像以前那樣采取簡單的處理形式,強調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和權利,在教育管理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這一導向下,有些輔導員容易產生同情心理,犯過渡保護的錯誤,最終錯誤地扮演了一個“庇護者”角色,導致危機事件不能及時發覺。
輔導員要明確思想教育與心理咨詢的區別和聯系,防止將思想問題當作心理問題或將心理問題當作思想問題來處理。如有的同學前來咨詢人際關系的僵化、失戀后的痛楚、單相思的苦惱、環境及學業適應、自信心不足等個人發展性的心理問題,就需要運用心理咨詢的方法進行。遇到較為嚴重的情況及時轉介到學校心理咨詢中心或精神衛生機構。
(二)輔導員不能作為專業人士進行危機干預
心理危機干預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它有別于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輔導員在日常的學生管理工作中,主要充當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至于業務上要求輔導員掌握心理學基本理論、心理輔導等相關知識,為的是把握青少年心理發生發展的規律,更好地開展工作,而不是要求輔導員替代專職心理輔導教師從事心理危機的診斷和干預工作,扮演“專業人員”角色。這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咨詢與輔導的內在本質決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明確的道德標準與價值觀,輔導員習慣以這種價值標準去衡量學生的某些行為,從而做出該種行為正確與否的價值判斷,面對學生不正確的行為,常以“你應該怎么做”給予學生建議。但如果輔導員在面對學生的心理問題時,就不能隨便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于學生身上,盡量做到不對當事人的言行和行為做任何的價值判斷,而是無條件的接納學生,充分尊重當事人的價值觀和權利。
總之,輔導員應明確自身在校園心理危機中的角色與定位,知曉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才能配合好相關部門做好各項危機干預的工作。
[1]江娥.高校心理輔導員專業化發展的角色定位[J].思想理論教育,2014(11).
[2]沈文青、劉啟輝.高校輔導員在心理危機干預中的角色定位[J].中國青年研究,2007(11).
馮雯雯,女,上海電機學院輔導員,思政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