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謙慎/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對高職院校關工委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思考
黃謙慎/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下,創新精神是國家人才戰略當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培養高校學生創新精神是高職院校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文章從發揮指導作用、加強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發揮傳承作用闡述了高職院校關工委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思考。
關工委;高職學生;創新精神;培養
關工委的根本任務是關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圍繞培養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任務,是高職院校關工委的工作中心。大學生則是關心下一代工作的主要對象。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下,創新精神是國家人才戰略當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因此,培養當代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就將擺在關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位置。在培養創新人才領域,怎樣發揮關工委的應有作用,使高職院校關工委的工作具有了重要的現實意義。
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易于接受新思想、新理念、新事物,進而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直至樹立個人的創新精神。但由于眾多文化思潮與價值理念的相互激蕩,尤其是西方某些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的影響;使得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出現偏差,導致他們的政治信仰,學習目標,道德情操等方面呈多元傾向,甚至某些大學生出現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責任意識淡漠等思想問題。導致大學生的思維模式出現流于表面,急功近利,不切實際等問題,成為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的不利因素。
針對上述不利因素,關工委老同志,老教師信念堅定,特別是人生閱歷與社會經驗豐富,能夠切合實際的為大學生的創新思維起到指導作用。同時結合高職院校教育特點和工作實際,本著拾遺補缺、立足基層的工作原則,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并從日常教學中建立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比如,在學生日常教育、學習與實踐課程中,高職院校的老同志、老教師可以兼職組織員、輔導員或社團活動顧問的身份參與到日常的教育工作中,以理念信念教育為核心,緊緊圍繞高職院校的中心工作,找準素質教育與理想信仰教育的結合點。通過與年輕教師進行研討會,讓教職員工重視對日常教育中創新思維模式的培養,將如何“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實事求是的教學理念進一步推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念下的教育模式,是將實踐能力與理論素質排在第一位的人才培養模式,是一套將精神信仰教育與技術能力教育有機結合的教育系統。關工委在教育系統中,必然會起到指導作用,必然會將本身的教育經驗和社會經驗相結合,也必然會以樹立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為前引,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擺到從實際出發的思維模式中,從而去除多種大學生精神發展層面的不利因素。
在“知行合一,德技共舉”的高職院校教學實踐中能起輔助作用。具體是:面對學校的日常教學,關工委老同志老教師可以為年輕教師出謀劃策;面對學生的日常生活,關工委老同志老教師可以為青年學生規范行為;面對校園的精神文明建設,關工委老同志老教師則既是執行者又是參與者。高職院校對人才的培養離不開自身對校園精神文明的構建,這就意味著它離不開關工委老同志老教師的社會經驗和理論實踐。在關工委的輔助作用之下,就有了對校園精神文明構建的經驗支持與理論指導。同時,也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起到了強而有力的輔助作用。
就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而言,校園精神文明的建設,主要著力于對學生展示平臺的搭建,而這恰恰需要關工委老同志老教師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積累的各種資源,所創造的實踐基礎。比如,高職院校開展的技能比賽或宣傳教育等活動,都可以看到關工委老同志老教師的身影。為學生搭建展示創新能力的平臺,充分顯示了關工委老同志、老教師的輔助作用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方面有著獨特而顯著的優勢。這種優勢的體現,不只因為他們繼承和傳播了老一輩的經驗和思想,更因為他們在高職院校中多為“歷史功臣”、“建校元老”,對青年教師與青年學生的影響之巨大不容低估。
從經驗方面來看,關工委老同志老教師有著豐富的專業實踐活動的經歷,他們是各自領域的優秀人才,他們是展示平臺上不可或缺的評判員和導師。
從政治方面來看,關工委老同志老教師在幾十年工作中,政治信仰堅定,對黨和國家有著濃厚的感情,自身具有著強烈的歷史使命感與責任感,這是搭建平臺有力的推手,是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的可靠執行者。
從威望方面來看,關工委老同志老教師不僅在專業領域中造詣深厚,而且他們工作一絲不茍,生活嚴于律己,對待青年和藹可親。對青年教師和青年學生來說,他們既是嚴師更是益友。也就是說,在關工委所參與的搭建平臺中,具有很高的威信。
毫無疑問,正是因為關工委老同志、老教師懂教育、愛教育、善教育,使得他們在輔助校園精神文明建設,搭建創新能力展示平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方面,具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有的優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對新時代的大學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要求大力提高他們的理論知識、專業技能和心理素質,更要求培養他們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創新精神。但我國的教育仍處于“應試教育”的陰影之中,評價學生的優劣還徘徊在分數和試卷之上,往往忽視了對創新能力的培養,以至于創新能力的培養處于放任階段,或間接或直接的將學生的創新精神扼殺在了萌芽狀態。因此,高職院校的教育改革工作,應當逐步向素質教育轉變,逐步向能力培養轉變,逐步向創新教育轉變。也就是說,高職院校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還要培養出學生成熟的創新精神。
高職院校關工委擁有一批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理解深刻見解獨到的老同志老教師,可以說,他們是教育改革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可以填補教育改革中出現的漏洞,也可以填補教育改革中出現的真空與空白。同時,關工委的工作性質決定了他們必須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幫助高職院校學生塑造成熟的創新精神。即“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創新思維,以此為基礎而塑造的實事求是、獨立自主的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創新精神。
面對新時期多元且復雜的思想環境下,關工委的老同志、老教師更能夠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培養學生成熟的創新精神保駕護航,更能夠將偏離精神發展軌跡的學生扶入正軌。因此,他們必然會成為塑造創新精神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工委老同志了解國史、黨史,承擔著繼承和發揚老一輩優良傳統的重要歷史使命。這對規范創新精神領域的教育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并將把培養創新精神導入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之中。因此,高職院校關工委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應本著“教育為本,德智并行”、“補充配合,不遺余力”的原則,與主旋律精神相結合,形成合力。在不斷深化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不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引導新一代大學生繼承老一輩的優良傳統,建立實事求是的創新思維,培育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成熟創新精神。為我國新時期的人才戰略和教學改革發揮余熱。這將會成為高職院校教育工作的有力補充。
綜上所述,高校關工委在培養當代大學生成為國家有用之才的百年大計,能起到其他人群難以替代的作用,并為老同志實現“老有所為”構建了一個平臺,充分讓老同志在關心下一代的陽光事業中量力而行,繼續發揮他們的余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