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舒文 李春友(河海大學商學院,江蘇 南京 211100;廣西財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3)
2014年10月,中國、印度等21國財長在北京簽署《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政府間框架備忘錄》,共同決定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簡稱亞投行,AIIB)。截止2015年5月,意向創始成員國已達到57個。預計2015年內完成章程談判,年底將正式成立并運營。
亞洲是最具發展活力的地區,但是發展卻極不平衡。總體上看,亞洲資金充裕,全球最大兩個外匯儲備國都在亞洲,且具有先進技術和裝備制造水平。但其他大部分亞洲國際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資金短缺。亞洲開發存在巨大的資金缺口,亞開行估算2010-2020年亞洲需要新投入8萬億美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但這家機構2013年僅能提供210億美元貸款,可見亞洲地區現有的融資機構遠遠不能滿足這一資金需求[1],亞投行正好生逢其時。作為中國主導的國際金融機構,亞投行給中國帶來的影響將會是明顯而直接的。圍繞亞洲發展中國家落后的基礎設施,亞投行將發揮其對資金、項目及技術的調控作用,從而給中國企業帶來新的機遇。
傳統上,世界金融體系由美日歐主導。隨著新興經濟體不斷發展,金磚國家GDP已占全球23%,且貢獻了大部分增長份額,世界經濟格局不斷調整[2]。在這一過程中,新興國家希望并應該增加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話語權。亞投行就是楔入國際金融體系的新元素,必將對原有格局產生調整。首先,亞投行有望促進在亞太地區形成人民幣區,將人民幣加入亞洲區域外匯儲備庫,使人民幣成為亞洲貨幣。其次,亞投行還將擴大人民幣在跨境結算中的使用范圍和國際地位,并對下一步謀求人民幣成為特別款權籃子貨幣,爭取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中的投票權提高到與中國目前經濟實力相當的份額,逐步推動人民幣成為世界儲備貨幣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在這一形勢下,中國金融機構將大有作為。中國銀行在亞太地區已有50家分支機構[3],而工商銀行這家傳統上主要關注國內市場的銀行在亞太地區也已經建立22家分支機構[4]。亞投行將促使這些機構增加在當地的市場和影響力。除銀行機構外,目前中國境內有大約270家第三方支付機構,這些支付機構同時兼營銀行、保險基金、銀聯的業務。如果這些機構“走出去”,將更改廣泛地覆蓋當地市場。如支付寶已在落地部分東南亞和南亞國家,中國銀聯近期也與泰國多家銀行達成意向,在泰國建立一個銀聯子系統。中國銀聯總裁時文潮指出中國金融機構應沿著“一帶一路”穩步推進金融服務[5]。要取得其他國家信任,與當地企業融合,實現業務屬地化。這對于中國企業尤為重要,是能夠生存并持續發展的最重要的基礎。
亞洲大多數國家有勞動力和自然資源優勢,但受限于基礎設施不健全,很多資源得不到開發利用,或者無法以低成本運銷到世界各地,制約著優勢的發揮,也阻礙著經濟發展。但當前亞洲基礎設施建設存在一個很大的融資悖論:即資金存量充足,而基礎設施融資供給不足。據亞洲開發銀行測算,亞洲地區每年仍有800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投資需求。亞投行將為亞洲發展中國家帶來基礎設施建設所需要的投資。這對中國的國際工程承包商而言無疑是一個大利好消息。中國交建、中國建筑、中國電建、中國中車近等都將憑借自身在國際工程承包中積累的經驗,在亞投行支持下大舉進入相應市場。中國交建是對外工程承包的龍頭,近期又收購澳洲最大承包商之一John Holland,將進一步拓展澳洲及東南亞市場[6]。該公司稱未來三年海外收入占比有望提升至40%。中國鐵建、中國中鐵是鐵路基礎設施建設“走出去”的直接受益者。中國建筑發展海外業務,集中精力“走出去”。在亞投行推動下,“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有巨大城鎮化發展需要,能夠給中國通用建筑業也將帶來持續的大量的城鎮化建設工程。
亞洲是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在帶來長期社會福利的同時,還會形成產業聯動,拉動各行各業發展。特別是拉動制造業的發展。“亞投行”是由中國提出創建的區域性金融機構,將為中國具有顯著競爭力的基礎設施制造產業提供潛力巨大的市場,消耗中國鋼鐵,水泥等傳統產業和勞動力,同時也會帶動中國高端裝備制造業如核電、高鐵、工程機械、船舶、航空等的巨大發展。
目前,國內一些企業積極參與到亞太、非洲、拉美等地方的基礎建設中,高鐵已走出國門,而隨著亞投行的建立,“一帶一路”的影響,中國的高端裝備制造將會在基礎建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裝備制造業走出去將會是未來幾年的重要投資機會,中國具備走出去的優勢產業包括高鐵、核電、建筑、特高壓電網等行業。而在中國制造和中國建筑走向海外同時,將中國的基礎設施標準加以推廣,將會使中國基礎建設和裝備制造業擁有持久競爭力。
亞投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將為中國資本、商品和人員帶來更廣闊的空間。“一帶一路”初期是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緊接著是資源能源開發利用,隨后是全方位貿易服務往來,這些將為資本市場帶來多產業鏈、多行業投資機會。“一帶一路”沿線多為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未來十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普遍處于經濟發展的上升期,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速,基礎設施投資需求旺盛,開展互利合作的前景廣闊。除了給金融服務帶來廣闊空間外,大量的支持業務和人員往來必然也帶來其他國際服務業的繁榮,中國交通、旅游、研發、餐飲、地產、中介等行業不斷深度進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服務業的發展順應了產業轉型的大趨勢,海外擴張可顯著增強國內企業的綜合實力,達到如日本80年代的地產金融、商業服務,和美國80-90年代的商業服務業。另外,作為主要發達國家和國際金融中心,歐洲成員加入亞投行,將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開發、產業合作帶來投融資支持,同時也將激發歐洲國家經濟活力。由于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有著成熟的技術和項目運作經驗,歐洲成員的加入將更加有利于亞投行對于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的成功運作,并將提速“一帶一路”建設和互聯互通。各方合作交融,協同發展,將為建設一個和諧幸福的亞洲創造良好的條件。
改革開放前30年,中國開放政策的核心主要是融入世界,接受西方制定的秩序和規則。現在,這一政策已經顯露出脆弱性,無法在人民幣匯升值壓力、全球金融風暴沖擊、全球經濟規則制定等方面積極有效地應對[7]。特別是在亞洲事務中,只有主動和亞太伙伴合作,才能獲得戰略空間,實現亞洲人自己的發展戰略,改善亞洲人民的生活水平。亞投行就是對新亞洲戰略的有效支持手段。這一戰略既有助于提高亞太國家基礎設施水平,刺激其經濟發展,也必將促使中國企業“走出去”,帶動中國資本、技術和人員開拓開發廣闊的亞洲。
[1]魏本華.展望亞投行[J].中國投資.2014(11):50-52.
[2]鄭新立.鄭新立:2030年金磚五國GDP占全球比重將達47%[Z].2011:2015.
[3]中國銀行.境外機構[Z].2015:2015.
[4]中國工商銀行.境外機構[Z].2015.
[5]王燁捷.“一帶一路”中國企業怎么走出去[N].中國青年報,2015-6-15.
[6]鮑榮富.中國交建:一帶一路龍頭闊步國際化[N].中國證券報,2014-12-15.
[7]王健.亞投行背后的戰略角逐[J].社會觀察.2014(12):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