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瑞芳(凱里學院旅游學院,貴州 凱里 556000)
現在,我國的經濟發展比較迅速,但是,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能源的消耗比較大,這使得我國本來就匱乏的能源變得更加匱乏,而且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僅僅在2014年,我國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消耗的鋼鐵占總量的近30%,煤炭消耗總量占30%,而且對我國的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我國的生態環境的承載力越來越弱??沙掷m發展理念時實現能源的循環利用,在此基礎上實現能源的高效利用,能夠實現能源的節約,運用清潔型的能源,減少環境污染,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經濟增長。在可持續發展觀的指引下,我國發展循環經濟,能夠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又不給環境帶來巨大的壓力。本文以可持續發展觀念為指導,從而能夠實現物質利用的最大化,建立生態工業園區,從而能夠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生態工業園區主要指的是通過對可持續發展觀進行分析,從而運用生態學的相關原理,對一種新的工業組織形式進行規劃和設計,能夠實現自然、工業和社會的統一,發展生態工業。其能夠實現工業園區成員之間產品的優勢互補,同時能夠實現能源的循環利用,實現能量的轉化,從而能夠實現資源的共享,實現園區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
在傳統的工業生產中,主要分成四個步驟,分別是設計環節、生產環節、使用環節和廢物產生環節,在生態工業園區中,這四個環節將被打破,在生態工業園區中,能夠實現對廢物的回收和利用,然后再進行設計和生產,從而實現循環經濟的模式。其能夠消防自然生態系統的循環法則,實現不同的企業之間的資源共享,并且可以實現產品的交換,實現產品的高利用率,在園區內,使企業都能夠根據自身的需要形成共生的組合,從而使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廢棄物能夠轉化成原料,從而能夠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發展循環經濟,建立生態工業園區,就必須根據自然發展的過濾,建立工業生態系統,從而使物質和能量能夠循環流動,從而使能源能夠循環利用。
物質的循壞與再生是生態學的用語,是實現生態控制的基礎,是生態工程建設要遵循的基本原則。當產品被利用后,就會轉化成廢棄物,廢棄物在生物圈內也能夠以另一種形式呈現,繼續轉化成產品,然而,廢棄物會引起一系列的環境問題,所以,為了能夠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就必須堅持循環利用的原則,實現發展方式的循環,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
可持續發展指的是人、自然資源、科學技術的領域內,在資源的應用、產品的生產和產品的消耗過程中,能夠將廢棄物轉化成原料,將傳統的依靠原料消耗實現經濟增長的方式轉化成依靠生態循環的理念實現經濟增長的方式,所以,可持續發展理論實現了將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轉化成循環經濟增長的戰略性目標。
在經濟學原理中,有內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規模經濟之分,內部規模經濟主要指的是通過企業的內部形成的資源和組織形成的經濟規模和效益,外部規模經濟主要指的是通過企業之間的聯系,在特定的區域內形成的經濟規模和效應。在產品生產的過程中,各個企業之間都是存在一定的聯系的,是上游與下游的關系,原材料可以實現循環的利用,然而,這種效果在相對分散的企業中是不能夠實現的,所以,要實現循環經濟,必須發展外部規模經濟,使企業能夠集中起來,建立完善的生態工業園區,從而能夠帶來客觀地經濟效應。
在生態工業園區中,可以根據企業自身的情況,實現分工合作,從而能夠提高生產的效率,將生產的產品分別銷售到國內和國外的市場,能夠擴大市場的規模,從而使工業園區中的企業能夠獲得外部規模的經濟效應。
在產品交易的過程中,還會產生較多的成本。產品在運輸的過程中會產生成本,在銷售的環節也會產生成本,在生態工業園區內,由于企業之間的位置比較合理,而且距離比較近,就能夠減少銷售的中間環節,而且能夠減少運輸產生的成本,而且,企業之間容易建立信任,成為相互依賴的商家,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機會主義。在工業園區內部,引進專業化的人才,讓這些人才能夠在園區內流動,從而可以減少人才雇傭的成本。在工業園區內形成信息的共享機制,提供大量專業化的信息,建立信息網絡,從而能夠提高信息流動的效率,為供應商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務。所以,在生態工業園區內,企業之間要保持一種互動的關系,形成一種良性互動的產業共同體。
在生態工業園區內,由于企業之間的距離比較近,在企業之間會形成一種無形的壓力,企業在競爭中為了更好地發展自己,于是他們就要通過技術創新,通過學習新的技術來提高自身的生產力,一家企業的創新技術很快就會流動到園區內的其他企業中,由于企業之間的互動和距離的拉近,使企業能夠實現面對面的互動,所以,企業之間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相互學習。
生態工業園區在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實現對企業進行整合,然后分析資源,從而能夠形成一個循環的生態鏈,在生態工業園區內要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基礎設施的共享機制。在對企業進行整合的過程中,主要是形成生態鏈的基礎。在對資源進行整合的過程中,需要對資源的層次和集成的方法進行分析,資源的層次主要指的是資源的來源,主要分為企業內部資源、園區內的資源和園區外的資源。集成的方法指的是對集成的對象進行區分,從而能夠形成物質的集成、資源的集成和信息化集成。在集成的過程中需要運用不同的技術,才能夠確保集成的效率。在對生態鏈進行設計的過程中,一般是通過對產業的整合和對資源的分類實現的,從而能夠將園區內的工業系統按照一定的順序連接起來,從而能夠實現循環經濟的發展,從而能夠形成一條完整的生態工業鏈,然后這條工業鏈中還有很多細小的分支,從而能夠形成一個可循環的生態工業網絡系統。
在生態工業園區內,要實現企業之間的配合,在園區內的企業中能夠形成一條流動的體系,能夠使廢物能夠流動,通過對方案的比較分析,選擇一條最具效益的方案,從而使企業間的生產能夠匹配,能夠實現企業之間物質、產品之間的流動。企業的整合優化是建立生態工業園區的第一步,在生態工業園區內首先要找出幾個重要的企業,圍繞這些企業形成物質交換的鏈條,這些企業能夠將上一級企業生產所產生的廢棄物當作原料使用,從而進行循環,使企業之間形成一種互相協作的關系,在整個生態工業園區內能夠起到指導的作用。在生態工業園區中,不同的企業應該扮演著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角色,能夠起到資源生產者的作用,資源生產者主要在生態鏈中是初級生產者的角色,能夠提供初級的原料,將廢棄物進行利用的企業相當于生物鏈中的分解者,能夠將廢棄物轉化成原料。
在進行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的過程中,應該充分了解園區內企業的性質,做好充分地調研工作,分析企業的優勢,分析企業生產的產品的構成,將那些具有優勢產業的企業作為園區的核心企業,然后形成產業鏈,然后于其他的產業鏈結合起來,在園區內形成一個網絡系統,通過對不同產業鏈的資源優勢運用,從而能夠形成一個具有特色的生態工業園區。
資源的整合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析,分別是企業內的資源、園區內的資源和園區外的資源,在對企業內部的資源進行整合的過程中,應該強化環保型生產,在企業內盡量減少尾氣的排放量,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效率。在園區內,要實現循環經濟,將資源交換,運用技術手段,使資源能夠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減少廢棄物的排放。在園區外,可以通過發布物質需求的信息,可以模擬生態園區的建設,然后通過生態園區的輻射作用帶動更多園區外的企業能夠參與到互動性生產中來,實現更大范圍的協調生產。
1.物質的集成及技術分析
在工業園區內,可以分析企業的性質,從而建立生產鏈,通過運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將企業進行匹配,在一個群落中要分清楚哪些企業是上游企業,哪些企業是下游企業,從而實現廢棄物的循環運用,按照物質的流動方向,從而能夠建立物質流動的體系。在物質集成網絡建立后,首先要考慮的是在生產前減少廢物的排放,而且在產品加工的時候力求簡單,當物質不能再使用的時候,可以運用技術進行加工,將物質轉化成其他的物質,從而能夠提高物質的利用率。
2.能量的集成和技術分析
在能源供給的過程中需要分析生產所需要的物質,然后設計梯級的能源使用規劃,然后按照不同園區內企業生產的性質,從而分配能源,在園區內,盡量使用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資源。我國的生態工業園區在生產的過程中,主要應用的能源是電能,所以,在園區內會消耗很多煤礦資源,而且煤礦在燃燒的過程中會產生很多廢氣,造成大氣污染。所以,在工業園區內生產,盡量提高電力能源的使用率,從而能夠減少煤礦的燃燒,也可以采用新的技術,將余熱回收,也可以在企業中采用集中供熱的方式。
3.廢水的集成及相關技術分析
在工業園區內將廢水收集,進行循環利用,能夠減少水體的消耗量,在工業中,將水分成五個級別,分別是超純水、非離子水、飲用水、洗滌水和灌溉水。在工業園區,可以將水資源循環利用,將那些沒有被污染的水來飲用和灌溉,將那些污染的水用于洗滌,起到節約水資源的效果。
4.信息的集成及相關技術分析
在生態工業園區內,可以運用信息技術進行企業的管理,通過建立數據庫的方式,從而能夠充分了解企業的性質,實現工業園區內企業之間的溝通,促進工業園區與外部企業的交流,運用計算機技術,能夠實現信息的動態化集成。信息的集成與園區的建設關系密切,在進行園區管理的時候,運用信息集成的方法,能夠確保園區內的生產有序的進行,而且,信息化集成能夠促進園區內產業鏈的優化,能夠形成優勢企業,形成一條生態化的生產鏈條,實現最大化的生態效益。
現在,我國的經濟實現了高速發展,與此同時,能源消耗多,而且在工業生產的過程中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所以,建立生態工業園區是十分必要的,在工業園區內,能夠實現物質的循環利用,變廢為寶,將那些廢棄物轉化成原材料,節約了能源,同時也減少了環境污染。在生態工業園區的建設中,可以通過對生態工業園區內企業整合的設計與優化分析、生態工業園區內資源整合的方法和技術分析,從而將物質、資源集成,實現物質的最大化運用。
[1]劉永清.基于循環經濟的生態工業園區構建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05:52-55.
[2]夏青.循環經濟生態工業園區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14,01:155-159.
[3]宋敘言,沈江.基于多目標優化的生態工業園區產業規劃建模與NSGA-Ⅱ-IFD算法求解[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09:68-74.
[4]鐘書華.生態工業園區:可持續發展經濟布局的新探索[J].科學管理研究,2014,01:1-4.
[5]洪璐,閔連星,王光玉.不同組織模式生態工業園區發展的比較研究及啟示[J].生態經濟,2011,05:14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