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賽(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北京 100029)
P2P(Peer-to-Peer Lending),國內譯為人人貸,也被稱為P2P網絡借貸。P2P網貸服務機構是指依法登記注冊、具有法人資格,利用互聯網技術,為民間借貸雙方提供個人對個人小額信貸風險管理、理財咨詢等一整套信貸風險咨詢和管理服務的第三方信息咨詢服務機構。隨著我國互聯網金融行業的飛速發展,2011年開始,我國P2P網貸市場開始大規模爆發,平臺數量和年度總交易額每年增速高達4-5倍,為我國金融市場注入前所未有的新活力。截至2015年2月,全國各類P2P網貸平臺已達2093家,2014年全年累計成交量高達2528億元,已經具備可觀的發展規模。
然而,在P2P業務快速增長的背后,整個行業暴露出大量風險。據統計,跑路或倒閉的P2P網貸公司,在2013年高達74家,而在2014年上半年則高達46家。從經營模式上看,我國不同于國外傳統的P2P網貸公司,出現了債權轉讓、抵押擔保、線下線上結合等經營模式的異化,為P2P網貸行業帶來盈利機會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風險。目前我國P2P網貸公司主要的兩大風險管理方式,分別為風險準備金模式和擔保公司擔保模式。然而這兩種風險管理方式分別受到風險準備金和擔保比例的額度限制,同時業內又存在著擔保資質不明、超額擔保等不良現象,使得行業存在大量潛在風險,為P2P網絡借貸公司建立一種積極有效的風險管理方法,有效維護金融市場秩序,促進行業有序發展迫在眉睫。
ERM框架,也稱為全面風險管理框架,是2004年9月由美國COSO委員會正式頒布。全面風險管理框架是一個集合風險管理目標、風險管理過程、配套設施建設與外部保障機制的全企業管理框架,需要企業從上至下的各個部門與每一位員工積極參與,同時需要內部企業管理與外部行業監管相結合,才能實現對企業風險的科學、有效控制。P2P網貸行業若想進一步擴大規模,維持健康、穩定的發展,急需轉變風險管理觀念、提升風險管理能力,建立起一套基于ERM的P2P網貸公司全面風險管理框架體系。
目標設定分為以下四個部分,是全面風險管理工作完成的重心和前提。全球風險專業人員協會GARP在對全面風險管理的解讀中也將明確目標放在了一切工作開展的首位,隨后,管理層才能識別、評估、管理可能會影響目標實現的風險。
戰略目標:其他三項目標的核心,企業通過風險管理戰略目標來支撐公司完成使命和愿景。
經營目標:1.穩定性目標:P2P網貸公司的高風險特性決定了其必須將穩定性目標放在首位,將產生風險損失的可能性降低到一定水平以下,避免資金鏈斷裂企業破產等惡性事件的發生。2.成長性目標:成長性目標是經營中的高級目標,P2P網貸公司經營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實現持續的盈利和業務增長,通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從而促進整體業績快速增長。
報告目標:建立嚴密的審計和報告制度,比如企業資信評估報告、項目可行性報告、風險分析報告等;建立符合內部公司管理、外部行業自律或監管要求的報告披露制度。
合規目標:公司各項活動應遵循適用的法律法規,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和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貸款通則》等等。
全面風險管理要求風險管理部門能正確判斷風險的類型,對風險進行準確識別,同時可以洞察風險產生的原因以及發展階段,使企業的管理人員對各種風險都了如指掌,也為之后的風險評估、處理和監控奠定基礎。風險識別的方法主要有:風險列舉法、“SWOT”分析法、財務報表分析法、統計分析法、現場檢測法等。
(1)平臺經營性風險評估
平臺經營性風險來自自身和合作方兩個方面。為了吸引客戶,許多平臺逐漸加入本金保障制度,將自身卷入借貸方資金流轉中,承擔除了信息中介之外的信用和資金中介職責,這會為平臺帶來較大風險;同時,許多P2P網貸平臺選擇與小貸公司和擔保公司合作,通過他們獲取用戶資源,進行初步項目審核評估,合作方的擔保資質、項目質量也成為平臺經營中會面臨的風險。
(2)平臺參與者風險評估
一方面,應對借款人的風險進行評估。優秀的借款人風險評估應該由借款人信用評級和借款風險評價兩個部分組成。通過借款人信用評級應該從個人信息、工作信息、經濟實力、相關認證、借款還清次數、借款逾期次數、借款最大逾期天數這些方面進行評估;而項目風險評價則應更有針對性地對每一個項目進行評估,比如借款的用途及結構、對保證人及抵押品的評估等。具體操作中可以通過層次分析法(AHP)和專家打分法來賦予權重,完成打分,最終評定等級。
另一方面,還應對投資人投資分散度進行評估。借鑒國外的行業風險評估經驗,出借人分散投資的思想應該引入風險評估系統中。我們可以通過投資借款列表數(即投資筆數)和每筆貸款平均投資數額來衡量投資分散度。在總投資額數目確定的前提下,出借人投資的借款列表數目越多、每筆平均投資額越小,則投資的分散程度越高,投資風險越小。
風險處理是全面風險管理過程中最為核心的一個環節,在對風險全面的識別和準確的評估的基礎上,P2P網貸公司應基于所獲得信息選取最優的風險處理方案,從而將風險水平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圍內。
(1)風險抑制
風險抑制是最為常見的一種風險處理方式,一方面,可以通過降低損失發生的頻率來抑制風險,具體操作中可以通過提高借款人準入標準和P2P貸款項目審核標準來實現;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減少損失的程度和規模,也就是提高對風險的防御能力和重視程度來抑制風險,應完善公司內部管控制度、優化業務操作流程,各級工作人員權責明確,從而降低業務風險,比如建立多層審核制度,實現分級審核,各級間相互制衡等等。
(2)風險分散
公司的經營活動越集中,風險概率分布就越集中,風險越大。在P2P網貸行業中,最為常用的方式是分散安排貸款期限和貸款項目行業分布。首先,分散貸款項目的行業集中度,防止公司受到行業發展周期性和宏觀經濟波動性的影響;其次,需要合理規劃貸款項目到期時間,避免到期日過于集中,產生較大的違約風險,同時給平臺帶來較大資金流壓力。
(3)風險轉移
目前對于P2P網貸平臺而言,有兩種風險轉移方式,其一為通過與小貸和擔保公司合作轉移風險,其二為通過與保險公司合作轉移風險。
大部分O2O模式的P2P網貸平臺通過與小貸公司和擔保公司合作來獲取借款人。在這種合作方式下,小貸公司和擔保公司負責借款人開發和資質審核,并承擔項目連帶擔保責任,一旦項目發生違約,由小貸和擔保公司承擔違約賠償責任,這樣P2P網貸平臺就成功的將項目風險轉移給了小貸和擔保公司。
另一方面,近年來,在“去擔保化”的監管浪潮下,P2P網貸公司正在尋找新的風險轉移機構,而保險公司精湛的風險管理技術、豐富的保險產品、成熟的經營管理能力,成為P2P網貸公司合作的最佳選擇。通過為貸款項目或借款人投保信用保證保險或履行保證保險,當借款方出現違約時,會由保險公司承擔賠償責任,這樣可以將風險轉移給承保的保險公司。此種風險轉移方式剛剛興起,民安財險、國壽財險紛紛試水,未來的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4)風險補償
風險補償,是利用風險升水提高投資回報率,獲得承擔風險的價格補償。對于P2P網貸平臺而言,風險補償方式主要為提取風險保障金。通常的操作模式為,由P2P網貸公司從每筆貸款業務中提取一定比例費用作為風險保障金,有部分平臺會匹配自有資金,當借款方出現違約時,使用風險保障金對投資人進行有條件的資金補償。
P2P網貸公司全面風險管理過程的最后一個環節是風險管理效果的監控,通過對風險管理效果的監控,對此段管理過程中各環節和各部門的風險管理情況加以考評和分析,同時為接下來制定新一輪的風險管理目標的確定和具體方案的選擇提供依據。在動態風險管理環境中,風險因素的發生以及產生的后果都是隨時間不斷變化的。隨著P2P網貸公司業務范圍的擴展與經營模式的變化,原本容易產生損失的風險可能會變成新的盈利增長點,原本由風險帶來的機會也可能由于行業競爭格局的變化而被企業拋棄。所以應對風險管理的效果進行合理監控,不斷重新識別風險因素、調整風險管理方法,對ERM框架進行優化。
P2P網貸行業發達的美國與英國都有著完善的個人征信體系建設,通過客戶的信用記錄對客戶的資質進行打分,從而評定利率,并有針對性的進行貸后管理和還款催繳,同時,完善的征信體系還會大大提高客戶的違約成本,從而降低違約率,這一切都為P2P網貸平臺的風險管理提供了保障。然而,國內個人征信體系的欠缺對我國P2P網貸公司的信用審核、貸款發放、還款催繳等工作環節都帶來了巨大的風險。可以說完善的個人征信體系建設是P2P網貸行業全面風險管理建設的必要條件。
縱觀金融行業創新規律,往往經歷監管空缺、行業自律、政府監管三個發展階段,這一點在英國P2P網貸行業監管演進過程中也得到了證實。我國目前正處于行業自律為主的監管階段,已經產生了互聯網金融專業委員會、上海網貸企業聯盟、中國小額信貸聯盟等行業自律型組織。然而,我國行業自律組織地位較低,監管能力有限,往往發揮不了應有作用。我國應通過行業自律組織制定行業公約,對P2P網貸公司風險管理、資金托管、信息披露、風險定價、信息系統建設等內容進行有效規定;同時提高自律組織的強制力與執行力;并維護自律組織與政府監管部門的有效溝通,民間與政府監管各司其職,互為補充。
2008年,美國為了規范行業行為,控制行業風險,在P2P網貸市場迅速擴張時叫停了領頭公司,勒令其遵照《證券法案》進行證券產品注冊,后期又對P2P網貸公司信息披露與交易行為進行了嚴格的規定,這些法律法規為美國P2P網貸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然而,我國目前對于P2P網貸行業的監管遠遠落后于行業發展速度,沒有專門針對P2P網貸的法律法規,這使得行業發展亂象叢生,企業為了追求利益頻頻觸碰法律紅線,為整個行業積累了大量風險。我國針對P2P網貸行業的監管應努力做到立法先行,明確經營紅線,維護借貸雙方的利益;同時適度監管,努力做到既維護行業的穩定安全又不影響行業創新發展,避免過度監管,影響金融體系活力,穩定行業發展的同時不干擾金融體系的創新。
[1]杜曉山,國內外P2P網貸機構發展及相關政策思考,西部金融,2013年第8期,29-32頁.
[2]莫易嫻,P2P網絡借貸國內外理論與實踐研究文獻綜述,金融理論與實踐,2011年第12期,101-104頁.
[3]張琴、陳柳欽,企業全面風險管理(ERM)理論梳理和框架構建,當代經濟管理,2009年第7期,25-32頁.
[4]王一佳、馬浸、陳秉正,壽險公司風險管理,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39-40頁.
[5]艾金娣,P2P網絡借貸平臺風險防范,中國金融,2012年第14期,79-81頁。
本文受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內外聯合培養研究生項目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