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欣,趙 聃
■1.太原理工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4;2.中國航天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0071
城中村現象是我國城市建設中較為普遍的現象,在大多數人眼中,“城中村”是“臟亂差”的代名詞,是城市的污點。各大城市以改造“城中村”為城市建設的首要任務。我們不可否認城中村改造對于中國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社會、城市發展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通過對城中村土地的建設和重新規劃,城市化程度大大增加,城市現代化程度日新月異,城市面貌得到明顯改善,城市路網進一步疏通,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城市經濟飛速發展,城市居民素質明顯提高……然而當我們的城市已經發展的足夠巨大,城中村漸漸被城市包圍,原始村落在城市中越來越暗淡,城中村的作用越來越被忽略,原始村落面臨不同方式不同方面的毀滅的時候,我們是否可以慢下腳步,重新審視我們在追求城市建設中可能忽略的城中村。
城中村是不是真的那么一無是處。城中村是不是需要外界力量的“改造”。我們對城中村的改造到底是毀滅性的改造還是理智的改造。這種大規模的拆除重建對于城市會有怎樣潛在的危機。
城市肌理是人類社會、經濟和自然三種環境系統構成的復雜空間系統,是能夠傳承城市建設和人民生活的線索,因為它有著自身的價值,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才會被保留且延續至今。與其徹底將其摧毀置換為大尺度的街區,不如選擇性的保留現有肌理,用新的功能去喚醒陷入困境運轉不良的舊城市肌理,或是在原有肌理的引導下進行新一輪的開發和建設。城市肌理一旦破壞幾乎無法恢復,我們應該在不斷的探索和研究中引導城市健康發展,才能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
在筆者看來,城中村的肌理邏輯正是現在主流城市所缺乏的,對于探索當代中國城市的社會認知和美學價值有重要的意義。城中村擁有開放交流、互助共享的社區關系,靈活的可根據需要自主更新的空間體系,從不需要刻意激活的街區生活文化,和諧共處且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居住模式,高效高能的空間利用狀況等。城中村空間肌理的精神性和社會性比城中村的土地更有價值,是精心規劃努力營造的城市空間無法比擬的。

?
全球20個最擁擠的城市榜單中,中國城市便占據5席。與嚴重的城市擁擠現象對應的是在較為偏遠的自然村,村莊空心化的現象普遍存在。那么我們曾經對于城中村的改造方式是否更好的解決了居住和交通形式,從而改善了城市擁擠的現象。答案恐怕是否定的,我們對于城中村的改造更多是假借改善居住條件的出發點,建造容積率更高的項目,以達到最大的經濟效益,而結果是加劇了城市擁擠,為城市運轉帶來更大的壓力。
以深圳市城中村為例,在歷次搶建浪潮中,在原來樓間距不變的基礎上,建筑層數已經達到了最大程度的加大。建筑密度高達50%以上,住房5-8層為主,容積率便已經達到了3.5左右。這樣的容積率已經達到了一個普通高層小區的容積率水平。然而我們的城中村改造沒有哪個項目是單純為了改造城中村環境而進行的,不會還原原來已經不低的容積率,相反,試圖在地塊中挖掘更大的可能性,改造后的容積率也達到了原來的2倍乃至3倍。于是改造后高樓大廈的背后是更大程度的城市擁擠,給項目周邊的路網,公共交通系統,公共設施等都帶來了更大的壓力。
城中村的道路系統是極富特點的,與以車型為主導的道路體系不同,城中村的道路系統是“以人為本”適宜步行穿越的,是豐富社區生活的主要載體,這幾乎可以成為低成本的交通系統小尺度城市空間的范本。
城中村的交通體系并非有意設計成如此,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從中看到這種交通體系的優勢原因。首先,城中村居住者的機動車擁有量較少,從而減少了機動車基數,城中村主要的機動車出入口交通壓力較小,相對低速的交通體系保證了社區內行人的安全,使得行人可以有更多的可能停留、駐足,從而保證了周邊店鋪的活力。其次,城中村的城市肌理有原始村落的痕跡,道路相對狹窄,不適宜機動車通過,這也成為了對外來車輛的天然阻擋屏障,保證了社區內的安寧,從空間秩序方面約束人們的步行穿越的習慣。再次,多數城中村對城市相對開放,不像一些新興的高尚社區只有業主才可以出入,為了營造社區內的步行系統強制抹滅城市末端路網,僅設置幾個機動車車庫的出入口,這些出入口往往就在城市重要道路的某個節點,高峰時段車輛積壓會給所在道路造成很大的行車壓力,甚至造成交通堵塞。城中村的街道也是城市路網的組成部分,于是城市路網不會在某一個區塊突然斷掉,反而會疏散和緩解部分交通壓力。
一個城市的立面決定了城市景觀的風格特征,一個城市的界面則反映了城市使用模式。這里的城市界面是指城市室內和室外的分界面,尤其是建筑首層室內與室外的空間過度界面。如果一棟建筑有眾多出入口向路邊開放可供人進進出出,則建筑界面人流就會聚集,人們會停留駐足,相鄰街道就會有人氣,這種界面適合聚攢人氣的商業空間。對于居住區而言,居住便利是生活的一大保障,居民希望在居住地點周邊可以解決更多的生活所需。對于城市中心區而言,保證人行道上的活力是城市活力的重要保證。活躍的城市界面可以容納更多的城市活動,也是對城市空間的有效開發利用。
“城中村”中空間雖然很擁擠,但是隨處可見相對個性化的空間,村民在自己的宅基地上建設,對其有一定的自主權,居民便有了自己小小的專屬空間和私密角落。這些機動空間可以用來經營、綠化、儲藏、娛樂、做工等等。這為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并且使得居住區有自己的個性,這種基于生活的空間個性要比刻意營造的所謂“歐式風情”、“徽式意境”等更有生命力。
“城中村”的社區的空間彈性高于一般社區,村民對自家宅基地的建設有自主權,這決定了“城中村”可以靈活的根據需要和期望做出調整,用有用的資源以最快的速度回應這些需求。“城中村”因為較高的空間彈性,雖然現階段略顯雜亂,可確實最與時俱進的社區,正因為如此,“城中村”才活力十足。
其他經過精心規劃的社區便很難有“城中村”這樣的漸進式自發展的能力。這樣的社區在建成初期可能是優美的、先進的,然而它就此停止了發展,完全沒有參考住戶的意愿繼續經營。住戶初始入住一個社區的時候是滿意此社區的環境的,然而社區從建成便停止發展,住戶的需求和期望卻不斷變化,當住戶不再滿足于此的時候,就會搬離這個社區,于是一成不變的社區就會走向衰落這個必然結局。
如果“城中村”所行使的社會功能沒有相關的廉租房等接應,那么即使將“城中村”進行改造,其他形式的實質意義上的新的“城中村”便會進一步萌生,對“城中村”改造的花費和投入的成果僅僅是曇花一現,這會造成社會資源的嚴重浪費。要解決“城中村”給城市帶來的負面影響,僅僅更改它的面貌是不夠的,應該著力解決城鄉二元體制分化的問題、外來務工人員的住房問題、社會貧富差距、社會資源公平等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否則治標不治本,會有更多的類似社區在更郊區的區位形成,新的“城中村”會給城市帶來更大的危機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