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海迪 ■南陽理工學院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河南 南陽 473001
我校的城鄉規劃本科專業成立于2007年,以建筑學為基礎平臺,學制5年,采用2+3模式,即前2年為建筑學基礎教育,后3年為城市規劃專業教育,著重培養為地方建設服務的應用型人才。經過了近10年的發展,課程體系也有了自己獨有的套路,并一直沿襲下來,但是隨著處于經濟高速發展和城鎮化建設的轉型期,修建性詳細規劃設計的理念也有了新的內涵和特點,其教學模式和方法也需要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發展。
開放式教學模式不是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局部的改良,而是在教學理念、方法、目標、師生關系、評價體系等問題上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根本性變革,其目的在于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培養具有一定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社會應用型人才[1],同時也符合我校應用型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開放式教學模式立足于學生個體的自我構建,將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目的在于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與大多數院校相似,我校的城鄉規劃專業的《城市規劃設計Ⅰ》課程是城市規劃專業的核心課程,作為城鄉規劃設計系列課程之一被安排在大三上學期進行。城市規劃設計Ⅰ作為修建性詳細規劃設計的內容之一,是城鄉規劃學生首次修讀城鄉規劃設計的專業課,該課程包括兩個規劃設計:居住區和大學校園。由于居住區、大學校園的直觀性和普遍性,便于低年級學生接受規劃設計方面的專業知識,也是對專業能力培養的一個重要環節。
《城市規劃設計Ⅰ》是三年級規劃設計課程,也是學生首次接觸到的綜合性、整體性、系統性較強的規劃設計類型。居住區和大學校園規劃設計涉及面廣、理論實踐性強、設計任務重、工作量大、方法技巧性高,與其它專業知識如建筑設計、景觀設計、市政工程、城市生態學、社會人文、地理、經濟等各方面的知識體系聯系緊密,也有市場需求的導向和政策層面的制約。
通過兩年對該課程的教學經歷,總結了在教學過程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主要的問題有:(1)在理論課上,如果連講3節課以上,學生們的聽課質量明顯下降,注意力不集中;(2)在做設計的初期階段,對于整體的道路布局不知道如何規劃,道路系統交混亂;(3)設計的中期階段,對于住宅建筑的擺放缺乏美感和統一感,沒有將道路、建筑和景觀統一起來,缺乏規劃的全局觀念;(4)在景觀設計階段,幾乎完全忽略景觀,直接在把別人的景觀設計直接搬到自己的規劃圖中,完全沒有考慮居住區或校園的整體性;(5)城市規劃專業的老師對景觀的研究不深入,對于景觀設計不能站在一個專業的角度指導。
針對教學過程和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將開放式教學模式構建如下:
四個學科,即城鄉規劃學、建筑學、風景園林學、生態學。吳良鏞院士在人居環境科學中認為:以“建筑、地景、城市規劃三位一體”作為人居環境科學的核心專業。如今,隨著生態問題的加重,居住區的生態也受到了各界人士的關注,所以生態社區也是當今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居住區規劃設計應該打破傳統的單一授課方式,將于居住區、大學校園規劃設計密切相關的4個核心學科納入到課程當中,授課團隊應當加入建筑學、風景園林、生態學三個方向的專業教師,讓其在特定環節進行專題講解,并指導學生的方案階段。
教學內容從單一走向綜合,教學內容不僅僅拘泥于教材上的內容,而是將教材作為一本參考書來看,而且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不是以單純的課本知識為依托,而是以多方面的綜合知識為導向來引領學生自主學習;同時,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學生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論課上避免出現“滿堂灌”的現象,多啟發學生思考問題,發現現實社會存在的一些城市規劃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培養學生的洞察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改變教學空間,教學地點不僅限于教師和校園內,而是讓學生們走進這個城市來,認識并學習城市中現有的一些優秀的城市規劃設計案例,通過調研和匯報討論的方式,將課堂教學引向社會。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城市當中,培養學生洞悉城市中出現的問題、人們的行為方式,從而會更深入的發現問題。
在規劃設計教學過程中,應最大限度地減少程序化的限制,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再創造的實踐活動,放手讓學生實踐。有位著名的心理專家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滿足學生的這種心理需求,才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對于學習、調研、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可以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法。
我校城鄉規劃專業為五年制,根據2012級城鄉規劃專業培養計劃,《城市規劃設計Ⅰ》課程為96學時+2集中周,安排在第五學期。由于該課程有兩個設計,僅僅依靠有限的課內授課根本無法完成設計作業,學生必須在課后自主進行自我深化設計。教改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建筑學和風景園林的老師如何融入到現有的規劃設計課程中,所以對于教學內容的分配很重要。居住區規劃56課時+1周,校園規劃40課時+1周。由于居住區規劃設計是該課程的第一個修建性詳細規劃設計,另外居住區規劃設計中的12個課時分配到了建筑、景觀和生態方面,因此居住區規劃設計課時分配要稍微多一些。
對于本文提出的開放式教學體系,在現實教學中主要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以居住區為例):(1)加強理論,多學科綜合學習。理論內容簡潔易懂,多以圖片展示為主。帶領學生實地參觀,通過現場來認識居住區的組織結構、組成要素(如住宅建筑、景觀、道路、共建配套設施等)、人文情懷、社會環境等,多啟發學生的思考;(2)注重調研,強調調研與設計并重。選擇城市中現有的一塊居住區規劃用地地作為課程作業的規劃用地,通過實地調研,在真實的城市區位中,去認識規劃用地周圍的城市道路及性質、公共交通情況、基地內部的地形和綠化情況、基地周邊的環境、基地周邊的用地性質等,并做詳細的調研報告,同時針對基地調研中出現的問題提出幾個比較合理的解決方案;(3)注重草圖設計,多種方案擇優選取。草圖是規劃設計必備的一項工作,也是至關重要的環節,草圖可以激發、開拓創作者的思維,找到更好的辦法解決調研中出現的問題。同時,草圖不要太精確,耗費的時間不多,因此同學在草圖階段可以多畫幾種方案,根據老師的評講擇優選擇。
《城市規劃設計Ⅰ》是三年級學生首次接觸到的綜合性、整體性、系統性較強的規劃設計類型,因此開放性教學、學習模式適合城市規劃學生的學習特點,是一個對學生開拓思維有利的培養模式。開放性教學是一個深入較強的課題,它在城市規劃設計系列課程中的運用還需要進一步的提升和鉆研。
[1]王東寶.大學開放式教學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4∶32.
[2]齊蔚霞.開放式教學模式在大學課堂中的應用探索[J].科教導刊,2012,25∶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