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旨在將“中國夢”與“美國夢”進行文化方面的對比,通過對比得出中英文化對比研究對于英語學習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中國夢” “美國夢” 對比研究 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3-0027-01
一 文化背景下“中國夢”與“美國夢”的對比研究
1.“中國夢”的含義
“中國夢”是中國共產黨召開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重要指導思想和重要執政理念,于2012年11月29日正式提出。習近平總書記把“中國夢”定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夢想”,并且表示這個夢“一定能實現”。“中國夢”的核心目標可以概括為“兩個一百年”的目標,也就是:到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時,逐步并最終順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體表現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實現途徑是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弘揚民族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實施手段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建設。“中國夢”關乎著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凝聚了中國人民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憧憬和期待;它是整個中華民族不斷追求的夢想,是億萬人民世代相傳的夙愿,每個中國人都是“中國夢”的參與者、創造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夢想源于現實,又高于現實,“中國夢”的實現,任重而道遠。
2.“美國夢”的含義
“美國夢”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指的是美國的平等、自由、民主;狹義上是一種相信只要在美國經過努力不懈的奮斗就能獲得更好生活的理想,是人們必須通過自己的勤奮工作、勇氣、創意和決心邁向繁榮,而非依賴于特定的社會階級和他人的援助。許多歐洲移民都抱著這樣的夢前往美國。然而,“美國夢”對精神層面的追求遠遠勝過對物質的追求。美國歷史學家詹姆斯·特拉斯洛·亞當斯(James Truslow Adams,1878~1949年)在《美國史詩》(Epic of America)中寫道:“美國夢遠遠超過物質范疇,美國夢就是讓個人才能得到充分發展,實現自我。”他認為:“美國夢不是汽車,也不是高工資,而是一種社會秩序,在這種秩序下,所有男人和女人都能實現依據自身素質所能取得的最大成就,并得到社會的承認,而與他(她)的出身、社會背景和社會地位無關。”
二 “中國夢”與“美國夢”的異同
1.相同之處
根據上文中的含義,很明顯能發現兩者的相同之處為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中國夢”與“美國夢”的“夢”在這一點上是完全相同的。表現了兩種不同社會制度下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和憧憬。兩個夢都是要通過努力才能夠實現的。
2.不同之處
縱觀歷史長河,中國的歷史淵源流長,有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胸襟,因此“中國夢”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中國夢”是共產黨對人民的承諾,也是人民對共產黨的信任,更是全國人民一起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前進的動力。因此,“中國夢”是全國人民的夢,不只是一個人的夢,它具有團結的力量,具有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然而,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沒有中華民族這樣悠久的歷史底蘊,“美國夢”更多的是一個又一個去美國的人的對自身未來的夢。他們渴望證明自己,渴望變成精英,通過自己在美國的奮斗改變自己的人生和命運。從長遠發展來看,“美國夢”不具有“中國夢”的廣闊胸懷,這也是“美國夢”的局限性。
綜上所述,結合歷史和社會背景,我們會發現雖然同樣是“夢”,但是每個夢的背后都有著深刻的社會文化內涵。將以上的對比分析應用到英語教學中,在語言學習的基礎上能夠更好地傳達一種語言深層的信息。
三 結束語
通過對“中國夢”與“美國夢”的比較,筆者認為中英文化對比研究不僅僅能幫助學生深入了解不同社會制度下的文化差異,而且有利于兩國的文化交流,同時對于當下的英語教育改革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2]饒毅.從“美國夢”到“中國夢”[J].國際人才交流,2012(3)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