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探討如何利用教科書、教師、教學過程等課程資源,在高職化學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
【關鍵詞】高職化學教學 人文教育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3-0029-01
職業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職場人,全方面培養其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盡管高職化學課程是一門自然學科,但包含有大量有關人文教育的內容。
一 人文教育是學科教育的重要部分
人文教育蘊含著多重意義,也有多個理解角度。它不但能呈現一種教育思潮,而且是一類教育內容(如學科分類上的文、史、哲教育),也是一系列教育改革策略(如人文素質教育)等,其本質是培養人文精神。人文教育的主旨,是教會學生正確做人的方式,與職教的培養要求一致。
任何學科教學中都應加強人文精神的培養,其重點在于日常教學要以學生為本,讓他們端正態度,去感知和體驗世界,去領悟萬事萬物包含的文化內涵。除此之外,教育心理學指出,從學習知識的過程來說,教學活動應該讓學生的內心主動參與其中,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意志活動密不可分。
二 高職化學課中人文教育的內容
高職化學課程包含大量人文教育題材,有些極易被發現,有些仍需花費心思進行深入挖掘。這些題材主要有以下幾類:(1)辯證法思想。如酸堿中和等表明的相互作用規律、離子總量守恒等所呈現的質量互變規律、化學反應中電離平衡的關系等所呈現的萬物本源等。(2)美育素材。如化學實驗中試劑的形態美、化學反應中感受到的變化美、化學家將錯綜復雜的世界總結出化學理論的抽象美等。(3)科學家故事。如科學家夢到蛇而找到苯分子架構,體現了堅持到底的科學精神;國內科學先驅在研制氫彈時的大無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等。(4)化學史。如在利用能源的漫漫長河中,曾經過度依賴于煤和石油,如今研發可循環再利用的能源,這是人類對地球的主人翁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等。(5)人與大自然的關系問題。如新中國成立以來,日益重視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制定了一系列發展綱要。國內逐漸推行的塑料袋限制政策表明了國人對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和子孫后代負責,追求持久的發展。類似的人文題材數不勝數,合理運用人文教育的題材,不僅能教會學生一些人文理念,提升人文涵養,而且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進教學融合都有深遠意義。
三 人文教育充分融入教科書、教師、課堂教學等課程資源,是滲透人文教育的策略
1.教科書是融合人文教育最基本的保障
在恰當的時機將人文教育穿插到教科書中,會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被深深感染。如學習能源這部分內容時,學生了解到雖然國內能源發展迅猛,然而因為能源體系不合理、有效利用率低等,大大制約了經濟社會的有序發展。此時以節能的意義和方法為話題展開討論就會得到學生積極的響應。再如學習食品添加劑時,初步學習了添加劑的種類和功效后,學生了解到添加劑存在危害,此時討論學生接觸到的食物中的添加劑,會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再教育學生應合理膳食,保持身體健康,將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利用教材等傳統資源時,多結合栩栩如生的PPT或視頻及日常生活中的實物進行教學,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樂于融入其中,這樣能達到人文教育的效果。
2.教師是進行人文教育最重要的課程資源
教師的專業程度、人文素養等從主觀上決定了教育教學的主導方向和最終呈現效果。人文教育要求教師應從小處著手,從自我做起,在教學過程中保持健康向上、樂觀的心態,有強大的親和力。基于此,應從以下幾點做起:(1)認識到人文教育在學科教學中的重要性,將人文教育滲透到化學課堂中是可行的,也是勢在必行的。(2)養成愛讀書、勤記筆記、自我思考的好習慣,進一步提升自身的科學人文涵養。(3)改革教學方式,構建適應新時代的師生關系。如從“強硬的道德說教”轉化成“樹立榜樣”,從“填鴨式”教學方式轉化成寓教于樂,從唯一的標準答案轉化成對百花齊放的解答方式給予鼓勵。
3.課堂教學過程是進行人文教育最整合的課程資源
良好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是在長期的言傳身教和一系列教學過程中,通過與主體的認知結構、情感需求的不斷順應、同化、提升中形成的。課堂教學過程就是師生合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共同構建知識體系的過程,是實施人文教育直接有效、生動具體的課程資源。化學課堂具有問題情境性、思維開放性、實物直觀性、實驗趣味性等特點,恰當、有針對性地展開小組討論、對話和交流,有助于師生的共同成長,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養。
參考文獻
[1]葉建坤、趙愛麗.中學化學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滲透[J].化學教與學,2010(1)
[2]江敏.也談中學化學教學的人文化[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9(8)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