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青少年自殺事件常有發生,引起國內各界人士的高度關注,也引起人們對青少年生命教育的深入思考。目前中國的生命教育因起步較晚,還處在初級階段,適合中國實際的生命教育體系還未建立起來。與生命教育較為成熟和完善的美國做比較,可以得到一些啟示,合理吸取其中的精華,完善中國的生命教育體系。
【關鍵詞】生命教育 啟示 美國
【中圖分類號】G4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3-0037-02
生命教育源于美國,最早可追溯到1928年,正式興起是在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人的生命教育相對成熟,他們在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方面,會直截了當、簡單明了地向孩子解釋死亡。然而,在中國社會中,“死亡”一直是避而不談的禁忌之一。
一 生命教育的定義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于2012年5月推出的職業培訓課程生命教育導師中指出: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生死問題的教育,其目標在于使人們學會尊重、理解生命的意義以及生命與天、人、物我之間的關系,學會積極的生存、健康的生活與獨立的發展,并通過彼此間對生命的呵護、記錄、感恩和分享,由此獲得身心的和諧、事業成功、生活幸福,從而實現自我生命的最大價值。
從最根本的意義來說,生命教育乃是一種全人教育,它涵蓋了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和這一過程中所涉及的各個方面,既關乎人的生存與生活,也關乎人的成長與發展,更關乎人的本性與價值。
二 生命教育的作用
1.認知層面
生命教育可以幫助人們正確地面對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與死是人類自然生命歷程的必然組成部分,從而樹立科學、合理、健康的死亡觀。
2.情感層面
可以消除人們對死亡的恐懼、焦慮等心理現象,教育人們坦然面對死亡;使人們思索各種死亡問題,學習和探討死亡的心理過程以及死亡對人們的心理影響,為處理自我之死、親人之死做好心理上的準備。
3.行為與價值層面
可以勇敢地正視生老病死問題,加深人們對死亡的深刻認識,并將這種認識轉化為珍惜生命、珍愛健康的強大動力,進而提高自己生命和生活的質量。
三 美國青少年生命教育的概況
1.生命教育的目標
第一,認知層面上的目標。為學習者提供各種有關死亡的信息,并幫助其體驗這些信息,通過提供實例及案例談論,幫助學生了解并能整合這些信息。
第二,情感層面上的目標。使學生學會如何面對死亡、瀕死和喪慟的情感與情緒,重點在于教導他們正確處理自己在面對喪慟時的哀傷情緒。分享并討論哀傷的情緒體驗是重要的方法。此外,對沒有喪慟經歷的人,可以教會他們正確運用同理心技術幫助喪慟者緩解情緒。
第三,行為層面上的目標。使學生知道什么樣的反應是正常的,自己應該如何或幫助別人正確地表現哀傷的情緒。
第四,價值層面上的目標。幫助人們澄清、培養、肯定生命中的基本目標與價值,通過死亡的必然性來反思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2.生命教育的內容
美國中小學的生命教育具有科學完整的內容,且與學生個體生活有十分密切的聯系。Gibson等人認為中小學階段的生命教育有如下內容較為恰當:(1)自然的生命循環、植物及動物的生命循環;(2)人類的生命循環:出生、生長、老化及死亡;(3)生物層面:有關死因、死亡的界定;(4)社會和文化層面:喪葬的風俗及有關死亡的用語;(5)經濟和法律層面:保險、遺囑、葬禮安排事宜;(6)關于哀傷、喪禮、守喪等層面;(7)兒童文學及藝術中對死亡的描寫;(8)死亡的宗教觀點;(9)道德和倫理的主題:自殺及安樂死等;(10)生死相關的個人價值。
3.死亡教育的實施
在美國中小學,死亡教育的實施模式大致可分為兩種:(1)認知的/信息的(教導式):以教師為主,向學生介紹文章、資料、書籍或多媒體等所呈現的知識。(2)個人的/情感的(經驗式):以學生為主,運用各種經驗情緒分享的方式,來探索死亡和瀕死的各種情緒和感情。
四 中國生命教育的概況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長期歷史沉淀,人們對死亡的看法受這些思想的影響,對死亡始終采取否定、回避的負面態度。孔子曾說“未知生焉知死”,絕口不提死亡;莊子曾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是一種超脫境界,超越生死,同時追求長生不老;佛教注重輪回,這一期生命的終結同時是下一期生命的開始,也是一種對死亡的逃避。正是因為這種對死亡諱莫如深的態度,使人們無法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死亡、“善待”死亡,而生命教育的開展在國內也難以進行。
臺灣和香港是近代中國與國外接觸比較頻繁的地區之一,加上人們文化水平較高,是中國較早開始生命教育的地區。在20世紀末,中國臺灣地區的教育界就將死亡教育引入教育體系,稱為“生命教育”,在學校廣泛開設生命教育課程,并把2001年定為臺灣的“生命教育年”。21世紀初,香港開始重視生命教育,2001年12月天主教香港校區出版了“愛與生命”教育系列圖書,2002年香港教育學院公民教育中心明確提出以生命教育整合公民教育及價值教育。
在中國死亡學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不過這種研究僅局限于學術界少數專家學者范圍內的抽象理論研究,并未像其他國家一樣,在學校教育和廣大普通民眾間廣泛開展死亡教育,所以對全社會的影響非常有限,死亡教育對普通大眾來講還是一個比較陌生的概念。由于中國傳統文化習俗對死亡問題表現出的諸多忌諱,令中國的死亡教育發展舉步維艱,針對普通百姓的死亡教育未能廣泛地開展起來。目前生命教育只有在少部分高校開展。
五 由美國生命教育得到的啟示
針對中國生命教育的現狀,結合中國教育實際,以美國生命教育為基點,可以得出以下啟示:
第一,對中國青少年進行生命教育要從學生個人生活實際出發,緊貼生活,編制一系列的生命教育內容,主要包括:生命與死亡的意義;自殺及其預防問題;人類的生命歷程:出生、成長、衰老及死亡;親屬死亡后兒童心理的調適問題;從社會和文化的角度來談喪葬的風俗問題;從經濟和法律的角度來談保險、遺囑、葬禮安排等方面的善后事宜;兒童文學、音樂、繪畫等藝術表現中的死亡主題作品的賞析問題等。
第二,根據青少年的年齡特征和身心發展規律,選擇適當的生命教育內容,層層遞進、逐漸深入;在教育過程中,注意采取多種教育方式和手段,可以是教師直接教導,也可以是學生進行情緒體驗和情感分享等。
第三,加強生命教育的理論研究與師資培訓。生命教育應以理論指導實踐,要一手抓科研、一手抓實踐,以科研促教學,努力尋求中小學開展生命教育的工作規律,促進生命教育的深入開展。同時,要求給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教師既是一位高素質的教師,還必須是一位生活充實、積極向上、熱愛生命的教師,只有熱愛生命者才有資格教導學生去熱愛生命、珍惜生命。
第四,發揮學校、家庭、社會三種渠道的合力。學校除了開設生命教育課程外,要注意校園文化建設,努力營造一個健康向上的校園環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對孩子性格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要給孩子營造一種和睦互助、相親相愛的家庭氛圍,培養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另外,對青少年進行生命教育離不開社會的支持,社會可以提供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場所和設施,如關于死亡主題的藝術展覽等。
六 結束語
在國外生命教育已經較為成熟,在中國仍處于起步階段,需正確認識,豐富教育方式,不斷完善中國的生命教育體系。
參考文獻
[1]陳君.論死亡教育的重要性[J].醫學與哲學,1999(11)
[2]韓映紅、王銀玲.美國兒童死亡教育及其啟示[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2)
[3]劉濟良、李晗.論香港的生命教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0(12)
[4] 許海元、胡夏娟.中外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現狀與啟示[J].中國學校衛生,2008(10)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