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等教育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諸多重要職能。本文介紹了科研訓練模式下的科技學術活動對大學生科技素養的提升作用,以及論述大學生科技素養提升的激勵制度,分析其對大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所具有的實際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科研訓練 科技素養 激勵制度 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3-0071-02
科學技術是人類文明的標志之一。放眼古今中外,人類社會的每一項進步,都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技術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產生的,同時也會對社會的發展產生影響,為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和人類文明的發展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大學生作為祖國建設的主力軍,要努力學好科學文化知識作為基礎,更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科技能力。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有責任不斷提高學生的科技素養。關于科技素養,人們基于各自的理解從不同角度對其內涵進行闡述。一般認為,科技素養由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技能力和科技品質四個要素構成。在這四個要素中,科學知識起著基礎性的作用,是培養和形成其他要素的載體;科學方法是科技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能力是核心;科技品質是推動科技進步的精神動力。科技素養的四個要素構成了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有機整體。高校面向各個年級開展累進式科研訓練,多角度地提升大學生的科技素養,具有重大的意義。
一 科研訓練是提升大學生科技素養的重要途徑
1.科研訓練模式
大學生的學習活動一般包括課內、課外兩部分。在課內有限的時間里,學生主要學習教學計劃大綱所規定的課程,達到學科的基本要求,掌握入門所需要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加強學生科技素養已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的客觀要求。啟動科研訓練模式,充分利用課外時間,營造積極的學術氛圍,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與科研精神,進而提升學生的科技素養。筆者所在高校就是較早地在本科生層面開展全面的、多角度的累進式科研訓練活動,具體的科研訓練活動分為三個版塊:學術講座及報告、課外科研訓練項目研究、科技學術競賽。
2.學術講座擴充學生的專業知識
以提高學生專業學習興趣、增強學習動力為目標,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從不同的研究方向開展學術講座與報告,向學生介紹專業前沿知識、傳授學習心得和經驗。對于大一新生,講座內容比較淺顯,涉及專業知識較少,旨在幫助新生了解認識專業、樹立起學好專業知識的信心。對于大二學生,講座內容增添了不少專業色彩,一是指導學生把握專業學習的方向和掌握程度;二是培養學生深入專業研究的意識,為以后參與科學研究做好準備。對于大三學生,講座內容主要是夯實專業基礎知識并加以拓展,幫助學生了解最前沿的專業知識和發展趨勢,為就業做好規劃并奠定堅實的基礎。對于大四學生,講座內容呈現多樣化,不僅增強學生對理論知
識深層次的理解和運用,同時對學生進行專業實踐的就業指導,幫助學生全面成長。
3.專業技能訓練豐富學生的科學方法
達爾文說:“世界上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方法,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必不可少,科學方法更是人們解決問題、成功創造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專業技能訓練這一模式可以有效地豐富大學生從事專業學習和掌握專業技能的科學方法,指導他們在科研道路上順利前行。專業技能訓練主要面向中高年級學生,學生應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在充分掌握理論知識的前提下,進行專業技能操作,將理論運用于實踐之中。俗話說:“實踐出真知”,特別是理工類大學生,通過參加實驗、技能測試等多種訓練,可以更好地領悟所學知識,增強自身的實踐操作能力,從而豐富學生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
4.專業知識與技能競賽提高學生的科技能力
本科生培養計劃中,理論課占據了絕大部分學時,實踐課程卻寥寥無幾。而在大多數理論課程中,教師也僅是把書本中的知識原模原樣地傳授給學生,并沒有對學生進行思維的發散性訓練,沒有指導他們將理論知識真正運用到實際中。專業實習由于受到時間、場地和經費等限制,多數情況下只能走馬觀花。這是被動的學習,學生并沒有學習到真正屬于自己的知識,往往在開課一段時間之后,便將所學知識忘得差不多了。培養出來的學生創新思維欠缺,動手能力差,繼續學習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將書本知識和實踐經驗相結合,滿足不了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詩人陸游有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放眼目前國內對大學生的教育,缺少的正是親身實踐,正是“躬行”。
專業知識與技能競賽正是改變這種現狀的一劑良方,它為大學生們提供了一個實踐和運用知識的平臺。通過這個平臺,學生可以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并且這種運用往往不是單一的,因為實際的問題比教材中的個例要復雜很多,這就要求學生們同時運用多門知識去解決一個實際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往往還會發現新問題,學到課本以外的知識,積累實踐經驗。同時,學校給予政策資金的支持,讓學生充分發揚創新精神,展現聰明才干,全力開展各類科技競賽,培養學生分析資料、靈活運用知識、合作與交流等的能力。由此,專業知識與技能競賽在構建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推進實踐教學改革,全面提升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 激勵大學生科技素養提升的途徑
科技素養的提升已成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高校應采取有效途徑鼓勵更多的大學生和教師參與到科研活動中,切實增強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
1.資金激勵制度
第一,設立參與科技學術活動與獎學金掛鉤激勵制度。大學中有很多不同種類的獎學金,不僅考核學生的學習成績,更看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將學生參與科研活動通過分級分類評分的辦法,計入獎學金評選綜合分,可有效點燃學生參與科技活動的熱情,從而促進對專業知識的深入學習,提升大學生的科技素養。
第二,設立科研基金。科研基金可以起到支持和獎勵的作用。(1)為正在進行科研項目的學生提供資金的支持,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嘗試創新和深入研究。(2)對已完成科研項目并取得一定成果的學生給予獎勵。科研基金的設立,激勵了更多學生參與到科研訓練中。
2.學分激勵制度
學校設立與第一課堂學分同等的素質拓展學分,學生依照規定在大學四年學習期間修滿相應的學分,從制度層面要求和提醒學生珍惜科研機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科研活動,通過“養成式教育”,促進學生的科技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3.免試推薦研究生激勵制度
高校均有推薦優秀本科生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的工作。結合研究生培養的相關要求,對本科生進行科技能力的考核,作為推免的條件之一。另有設立“特長生”類型的推免模式,均可作為從眾多優秀的大學生中選拔科技素養較強的人員獲得推免資格的有效方法。由此,本科生能夠更加積極地參與科研訓練等科技活動,為高校培養合格的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保障。
4.組建科技創新團隊
團隊是靈感的交匯和創新思維的碰撞的載體,團隊的力量是無窮的。高校可以組織學生組建科技創新團隊,邀請專業教師參與指導。正如筆者組織學生開展的“本科生助研”活動,選拔本科生依據興趣專長參與到專業教師的科研項目中,從“實戰”的角度具體參與科學研究,進而拓展和深化所學的專業知識,提升動手實踐能力,獲取現場的實踐經驗,提升科技素養,為未來就業夯實基礎。
5.搭建科技活動組織平臺
學院設立大學生科技創新中心等組織,聘請專門的指導教師和管理人員,設有相應的制度,分層次遞進式地組建學生科研團隊。學生依照所選方向在有序管理和科學指導下進行科研活動,科研素質和創新能力能有大幅度的提升,并能在學習實踐過程中積累經驗,滿足當下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快速地以較強的綜合能力適應工作崗位。
三 結束語
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大學生課外創新實踐教育出現了一些理念誤區和實踐困境。在教育理念上仍有偏離以學生為中心的現象,精英化教育思想慣性影響依然存在;在實踐層面,呈現出系統性不強、受益面不足、過程管理不夠等問題。圍繞學生學業生涯發展演進規律,搭建全程累進式課外創新實踐育人平臺,分層次設計科研訓練與社會實踐活動,可以有效走出課外創新實踐教育的現實困境。在校園中形成一種科學有序、自主開放的學術環境,能夠有效地激發大學生的潛能,增長大學生的才干。在圍繞專業課程學習的基礎上,開展課外科研訓練,著力培養學生嚴謹的治學態度、科學的創新精神、突出的實踐能力及和諧的團隊品質,促進學生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與手段,使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與綜合實踐能力普遍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劉揚正、王佩麟.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在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中的作用[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
[2]周志強、袁泉.全程累進式創新實踐育人模式的理念與設計[J].高校輔導員,2013(2)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