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采用分層教學的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對計算機課程的學習。
【關鍵詞】分層教學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3-0078-01
把因材施教思想應用到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中,即是要根據學情實際,實事求是地安排教學內容,以多層次、多樣化的課程教學體系來針對不同學情學生的求知需求,使之均有所得,既促進學生計算機素養的提高又達成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目標。
一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采用分層教學法的背景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采用分層教學法有兩方面的背景原因:一是與學生的具體學情相關,簡稱為學情背景;二是與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中所沿襲與采用的陳舊教學模式相關,簡稱為教情背景。
就前者而言,由于來自不同地區的學生在語言、文化、社會認知等多方面存在巨大差異,以及不同地區基礎教育課程設置與水平的巨大差異,使得學生在計算機知識的儲備方面存在明顯差異,有的學生對計算機基礎知識一無所知,一些學生則已經有相當的知識儲備與技能。這種學情的復雜性決定了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采用分層教學法的必要性。
就后者而言,雖然近些年順應計算機技術的進步與發展,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方法有了很大的改進,教學設施也有了一定改善,如使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技術,使教學內容的表達更加直觀,重視實踐性,貼近實際的生產與生活需求,但是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仍有待進一步增強,部分教學活動的開展不能順應學生的求知需求。
二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采用分層教學法的思路與實施
1.學生分層
綜合各方教育專家的意見,分層教學無不強調三點:學生現有的知識和能力水平,分層次以及所有學生都應得到應有的提高,這是對學生的一種區別對待,促進不同學生的學業水平的提高。在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采用分層教學,教師需要通過新生計算機水平摸底考試,對學情有較為精細的把握。為了促進學生的計算機課程學習又不致大幅度增加教師的工作量,可以將學生分為水平較高的A班和水平較低的B班,在現有資源基礎上調整教學內容、進度和方法,針對不同知識水平起點的學生因材施教,并根據學生學情的變化及時調整學生的班別,便于教師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和學法輔導,促進學生學業水平的提高。
2.教法改進
教學方法的改進與教學內容的改進相輔相成,互為促進。借鑒其他高校、其他學科在分層教學方面的經驗,積極地取己所需、揚長避短是有必要的。(1)分層教學理念指的是學生的需要與成長相對應,教師要以教法選擇體現對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視,把激發學生對計算機基礎知識的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放在首位。這要求教師在照顧到學生的不同計算機知識與技能需求的同時,也要照顧到學生學習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情感需要,以熱心指導水平較高的學生繼續向更高的學習層次邁進,以耐心幫助水平較低的學生掌握學科基礎知識與實踐技能,肯定和鼓勵幫助其建立學好這一學科的信心。(2)區別于單一教學或大眾化教學,分層教學的優點是在照顧到學生的情感需要時,更多的是滿足了計算機學科學困生的心理層面的需求,重建學生的學習信心,促進其對該學科的學習。這對于提升學生的整體水平,促進學生其他學科的學習及日后順利就業,均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3.具體實施
為便于分層教學法的具體實施,對應不同的學生需求教授不同的教學內容,可以將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主體內容進行基礎知識模塊、實踐模塊和理論與實踐模塊的劃分,并對應不同教學目標的實現,如基礎知識的掌握、相關操作技能的熟練及幫助學生深入掌握相應的計算機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等。其中,切實加強實踐環節的教學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是計算機教學的根本任務。同時,教師在教學上要努力避免使學生產生被標識感,需要教師借助一定的技術手段,如通過階段性水平考試促進學生在不同層次之間的流動,鼓勵學生以積極的努力和實際水平的提高向高層級流動。
總之,在大學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采用分層教學的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對計算機課程的學習,進而提高其知識能力與操作水平。熟知學情,改進教法,達成教法與課程間的有效融合是每位高校計算機教師的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何芳原.大學計算機公共基礎課教學改革的探究[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9(5):139~142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