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高職教育的職教特色和現代制造業對人才的要求以及機械制圖課程的特點,機械制圖與CAD的有效整合,能提高制圖效率、提升教學效果,實現學與用的有機結合,使培養的人才適應社會需要。本文從教學方式方法、教學內容與實踐等方面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機械制圖 CAD 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3-0085-01
機械制圖是工科院校機械類各專業必修的一門專業技術基礎課,是培養學生識讀與繪制工程圖樣能力的學科,是具有較強實踐與系統理論的課程。課程的教學效果即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對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和職業發展都會產生直接的影響。但多年來,機械制圖課程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學生沒能快速建立起空間思維和理論與實踐脫離。把抽象、復雜的制圖知識轉變成學生能較好理解和接受的形象、簡單的事物,并把知識用于實踐,讓實踐去驗證所學,成為課程重點和難點。本文將機械制圖與CAD整合,采用以“教師為主導,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的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取得良好的效果,現談一下體會。
一 以應用為目的合理制定、整合教學內容
隨著計算機普及和CAD技術的廣泛應用,要求我們必須與行業同步,掌握并教授相關的新知識和技術。這要求我們必須著眼全局,以“必須、應用、滿足職業發展”的原則,打破傳統的教學方法和以知識為結構的教學內容,重新選擇、建立以實踐為核心的課程內容,制定有效的教學環節,突出知識的應用性,并不斷引入新知識新技術,緊跟行業發展的步伐。如畫法幾何在投影中求直線和平面的實長、實形和相對位置關系等內容,理論性強、學生難以理解、對學生職業發展沒有影響,使用CAD軟件又可以很輕松、方便地得到實長和實形,因此也不具備實際應用價值。根據職業教育的特點,對不阻礙學生職業成長和發展的理論性強、應用性低或無的知識,予以刪減,同時加大對機件表達方法、圖樣的識讀和繪制等重點內容的比重。
二 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的改革并舉
隨著現代工業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各種多媒體新技術不斷出現,為機械制圖的教學改革帶來了機遇。機械制圖中那些抽象的概念、理論,可用PPT、Flash等多媒體手段,生動、形象地展現、表達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參與到分析、思考、討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例如:在講剖切平面位置選擇和剖面線繪制時,可以使用UG、CAXA等CAD軟件,以動態的形式展示零件在不同剖切位置的截面情況,讓學生通過直觀、形象的感受和觀察,自己去判斷合適的剖切位置和需要繪制剖面線的位置。教師只要在此基礎上稍加引導、總結就可以達成既定的教學目標。
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突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鼓勵、引導學生參與問題的討論,提出自己的意見和解決方案。如軸類等典型零件和普適性零件表達方式的講解,可采用案例法教學。通過從企業收集一些表達方式較好的圖紙,與學生一起分析、討論其中的思想和表達方法,并將相關的知識應用到相關零件的繪制表達過程中。
三 突出實踐教學
理論學習是為實踐服務,實踐是檢驗理論的標尺,是重要的教學和學習環節。因此,根據學生的認知過程,按照由簡入繁,階梯配置的原則,開設了測繪實踐和CAD上機實踐等課內實踐教學,并在每次實踐后拿出一部分時間總結。首先,采用對比的方法對錯誤集中的問題進行點評,幫助學生分析出現錯誤或表達不理想的原因,指出改進的方向,并演示正確的方法。對學生表達較好的地方,予以肯定、表揚。其次,對完成快又較好的學生通報表揚,這樣既樹立了學習榜樣,又在班級內形成了人人爭先的學習氛圍。同時,依據上課內容,精心設計課外實踐習題,鞏固加深課堂內的知識和技能,并積極將CAD考證和各類CAD競賽引入課堂,為學生實踐和能力的進一步提升提供機會和施展的舞臺。
四 正確處理機械制圖與CAD繪圖的關系
隨著CAD軟件的廣泛應用,手工制圖退出了機械類行業的大舞臺,在社會上出現了“只要學習CAD就好,學習機械制圖沒用”的聲音。作為教師一定要頭腦清醒地認識到:扎實的制圖理論和豐富的空間想象能力是繪制符合工程技術要求圖樣與識圖的基礎和前提;其次,CAD軟件的學習總是滯后制圖課程的教學進度,課程的前期,學生對CAD軟件命令和應用也不太熟練,手工制圖是對學生空間思維的培養,是對CAD繪圖的有效補充。如手工繪制簡單的軸測圖能明顯加快學生空間思維的建立和識圖能力。CAD繪圖是在掌握相關制圖理論和進行初步訓練的基礎上才能充分發揮出CAD繪圖的各種優勢。
如果說CAD是一座寶藏,那機械制圖就是打開這座寶藏的鑰匙。機械制圖與CAD的有效整合,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明顯提高,空間想象能力得以加快和顯著提升,有效地提高了課程的教學效果,提升了學生的繪圖和識圖能力,為后續課程學習和職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何兵、車林仙、易建等.高職機械類專業機械制圖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職業教育研究,2006(6):20~21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