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哈鎮中學積極推進教育改革,實施“活力課堂”,激發學生的探索創新能力。筆者認為歷史教學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歷史故事導入,開啟興趣之門;巧設問題探究,豐富興趣之流;挖掘“熱點”,點亮興趣之火;開設實踐活動,增添興趣之力。
【關鍵詞】初中歷史 探究學習 興趣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3-0109-01
近年來,哈鎮中學積極推進課堂教育改革,實施“活力課堂”,激發學生的探索創新精神,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抓住有利時機,筆者在自己的歷史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通過不斷地摸索、實踐,有所心得與大家分享。
要想上好一堂課,就要抓住學生的心,以課堂情節打動學生,歷史課除了傳授歷史知識外,還在于培養學生的歷史人文素養。首先就要讓學生愛上歷史,而忘我地投入是關鍵,只有讓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才能激發其學習歷史的興趣。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 歷史故事導入,開啟興趣之門
聽歷史故事是七八年級學生最喜歡的一件事,可能歷史知識沒記住,但與之相關的歷史故事絕對能記住,這也符合他們的認知規律。將與本課有關的歷史故事作為導入話題,自然會吸引學生眼球。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我要求學生課前收集歷史故事,這不僅提升了他們查閱資料的能力,還帶動其對這一領域的涉獵,在探究發掘的過程中培養其對歷史的興趣愛好。如講商鞅變法一節,我用“立木為信”和“商鞅慘死”兩個不同故事導入,引發學生想了解商鞅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在這種好奇心的驅使下,順勢完成了本課的學習。
二 巧設問題探究,豐富興趣之流
教學中探究問題的設計一直是教學中的難點,無論是在集體備課還是在聽課交流中都作為重點來對待。做到問題的設計要有深度,具有可探究性,在一節課中這樣的問題不要過多,設計一兩個經典問題即可;盡量圍繞知識的重難點展開設計,問題不能過難,要符合學生的理解和接受水平;問題設計以史料為背景,但要簡潔或通俗化,幫助學生理解的譯文也可用。
比如講唐朝的衰落一節時,如果直接問學生唐朝衰落的原因,會有些突兀。我引入史料“開元之治,幾于家給人足,而一楊貴妃足以敗之。——趙翼”根據材料設計問題“趙翼的這一觀點是否正確?強盛的大唐帝國究竟是什么原因走向衰落?楊貴妃在唐朝衰落中起什么作用?真的是紅顏禍水嗎?”這些問題的設計既能激趣又具有可探究性。
正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師善于設置疑問,創設問題情境,不僅可激疑啟思,活躍思維,而且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再比如講元朝的擴張時,我設計了一個問題:“假如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臺不是早死,對歐洲會產生什么變化?試從經濟、政治、社會三方面分析。”學生的回答中居然由“黑死病”聯想到“文藝復興”,由意大利聯想到中歐帝國的興衰。由此可見一斑,好的設問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拓寬知識領域,培養發散思維和興趣。
三 挖掘歷史熱點,點亮興趣之火
歷史和人類生活古今相連的歷史規律,賦予歷史學科和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挖掘出這些熱點,創設實用的歷史情境無疑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歷史學習的價值,同時激發學習歷史的主動性和興趣點。比如“唐太宗的一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結合現在的國家政治生活談談自己的認識?”鑒古知今,在穿越時空地探討中明事理、識本質,在知識地牽引中點亮歷史學習的興趣。
四 開設實踐活動,增添興趣之力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要想對事做深入的了解,必須親身實踐。同樣,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需要教師開展豐富多樣的課堂內外活動。如具有探究性的辯論賽、角色扮演、歷史短劇、歷史經驗交流會等,都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如“秦始皇的功過”“辛亥革命是成功還是失敗?”“拿破侖是天使還是魔鬼”“昭君出塞”“荊軻刺秦王”“文成公主入藏”等都可以成為此類素材。辯論能激發思維、拓寬視野,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出現爭議時,不要妄下斷言,尊重求異思維,創設平等交流的平臺,讓思維的發散更為流暢。角色扮演需要學生收集材料、概括史實、設計方案、評價歷史事件、揣摩歷史人物,在這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深入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而歷史短劇不僅是這種能力的濃縮凝練,更是為興趣的培養添上了厚重的一筆。歷史經驗交流會中讓更多學生了解學習歷史的有效方法,如通過歷史故事激發興趣、通過圖表加深印象、給別人講一遍永遠不忘、前后聯系及對比記憶整體感強,經驗的傳授其實就是興趣的鋪設。
興趣是引導學生學習歷史、認識歷史、愛上歷史的燈塔。而興趣的背后是教師對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培養。只有以探究學習為載體,才能讓學生在歷史學習的愉悅中提升人文素養。
〔責任編輯:林勁〕